怎么理解文学创造的主体是美的体验者、评价者和创造者?

题目
问答题
怎么理解文学创造的主体是美的体验者、评价者和创造者?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能否说“凡是写作的作家就是文学创造的主体”?为什么?如何理解作家是美的体验者、评论家与创造者。
不能说“凡是写作的作家就是文学创造的主体”。
因为在文学创造活动中,如果作家完全是被动的,或成为自然的奴隶,或完全从属于别的人或资本,那么,他就是自身的丧失,就不是真正的文学创造主体。只有处于文学生产活动中并具有主体性、即自由自觉的创造者,才是真正的文学创造主体。因为,文学创作属于审美活动,它主要是通过直观感受和情感体验对审美客体做出审美判断和评价,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创造出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世界。也因此,文学创造主体既是美的体验者、评论家,又是美的创造者。

第2题:

文学产权是指关于文学、艺术、科学作品的创造者和传播者所享有的权利。


正确答案:正确

第3题:

铁路职工是运输产品的创造者,也是企业形象的()。

A、评价者

B、塑造者

C、灌输者

D、交流者


参考答案:B

第4题:

文艺创作的主体是美的体验者、()和()


正确答案:评价者;创造者

第5题:

如何理解文学创造的主体是特殊的艺术生产者?


正确答案: 首先,文学创造的主体是存在于艺术生产活动中的艺术生产者。文学创造的主体首先必须存在于文学创造活动中,并创造文学产品。然而,在文学创造活动中,如果作家完全是被动的,或成为自然的奴隶,或他的活动完全从属于别人,那么,他就是“自身的丧失”,就不是真正的文学创造主体,文艺理论史上那种把文学主体归结为单纯的“模仿者”的观点,其根本缺陷就在这里。因此,只有处于文学生产活动中并具有主体性的即自由自觉的创造者,才是真正的文学创造的主体。其次,文学创造的主体是美的体验者、评价者和创造者。文学活动属于价值判断的活动,更具体地说,属于审美价值判断的领域。文学创造的过程必然包含主体对客体的认识与评价。在文学活动中,主体对客体的活动是一种观念活动,但与科学认识不同,他主要通过对具有审美价值的客观事物即审美客体(包括物质客体和观念客体)的直观感受、情感体验,对对象作出审美判断和评价,并在这个基础上运用文学话语创造出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世界。因此,文学创造的主体既是美的体验者、判断和评价者,又是美的创造者——艺术创造的主体与其他创造者的主要区别就是这里。再次,文学创造的主体是具体的社会人。文学创造的主体作为艺术生产者、审美者,既是具体的个体,又是社会的个体,是具体的社会人。对于这个问题,应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方面,文学联合行动的主体都是具体的个体。这里的“个体”固然首先指在文学创造中的作家、诗人都是一个个具体的“单个人”,但还包含着深一层的意义,即指文学活动作为一种意识活动必然都是个体的活动。否定作家、诗人的个体性,也就否定了文学创作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人又是现实的人、社会的人,我们既不能抹煞人的个体存在,又不能把个别的人从社会关系中孤立出来,变成超现实、超历史的抽象物,而应该从社会和社会关系中来理解人的个体存在,实际上,任何个别的作家、诗人不可能是生活在社会和一定社会关系之外的孤立的个体,他们对生活的审美感受、审美体验、审美判断和评价以及运用文学语言反映生活的技艺、风格,都受到时代精神、社会意识、公共心理、民族特性、阶级意识等因素的影响。总之,作为文学创造的主体,任何作家、诗人都是具体社会生命、社会灵魂的“单个人”,或者说,都是具体的、个别的社会人。

第6题:

新课改环境下,对课程是这样理解的,课程是()。

  • A、文本课程
  • B、体验课程
  • C、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并作为相互作用的主体
  • D、师生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

正确答案:B,C

第7题:

如何理解“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正确答案:历史唯物主义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个角度出发,把人民群众看做是社会存在——社会物质条件的最主要的创造者,从这个角度考虑,社会发展的主体动力应该是人民群众。主要体现: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先进生产力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一切精神财富的源泉;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和制度创新的决定力量,承认群众创造历史有重要的意义。

第8题:

关于“文学创造的主体的种种解释”()

A.模仿者
B.创造者
C.集体人
D.移情者

答案:A,B,C,D
解析:

第9题:

谈谈你对文学创造的主体即“模仿者”与“创造者”的理解与评价.


正确答案: 理解:西方的艺术模仿说认为,艺术是对自然的模仿,而作家、艺术家就是“模仿者”。不过,持这种观点的许多文艺理论家、艺术家在具体理解上存在着差异。在柏拉图看来,艺术家作为模仿者是缺少“真知识”的无能的人,因为他们不能直接模仿“理式”,只会制造出一些和真理(“理式”)相隔甚远的影像。因此,他认为艺术家作为模仿者也就只是“影像”的复制者,机械的临摹者。亚里士多德则认为,诗人对自然的模仿并非依样画葫芦的被动者,而是不同于历史学家的主动创造者。“历史学家与诗人的差别„„在于一叙述已发生的事,一描述可能发生的事。”18世纪以后,艺术“模仿说”受到冲击,特别是在18世纪末叶和19世纪初中叶浪漫派对“模仿说”的批驳中,人们普遍强调艺术的想象与创造的本质,强调艺术家、诗人作为创造者的主体地位,如浪漫派诗人华兹华斯响亮地宣称,艺术家就是创造者。
评价:“主体即模仿者”的说法并不妥贴,“模仿”这一概念本身含有轻视主体创造性的色彩,它只强调艺术家观察、复制自然的能力,而没有揭示人的主动性、能动性、创造性。另一方面,把艺术主体看作创造者,肯定了人的生命活动的突出特征,是完全正确的,艺术家的天才就表现在他的创造才能上,但是,这种创造并不是随心所欲,而要受到客体对象的制约,正如席勒所说,“要遵守严格的自然的真实性的法则”。因此,以往的“创造者”说并未能辩证地提示艺术主体作为创造者的全部内涵。

第10题:

设计师作为美的创造者和美的使者,应当以()作为自己的根本职责。


正确答案: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