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杂剧与南戏体制上的异同?

题目
问答题
元杂剧与南戏体制上的异同?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与北曲杂剧相比,南戏在体制结构上有何特点?


正确答案:①戏曲的结构体制,与其声腔乐曲关系极紧密。北曲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北杂剧剧本“四折一楔子”的体制结构。
②南戏戏文的体制结构要灵活自由得多。南戏曲调,主要来自民间市井流行的各种歌曲,没有规定出宫调,曲牌的运用比较随便,根据剧情的需要自由掌握。剧本常以人物上场、下场分成若干段落,每一段落即为一场。一般剧本有三四十场,也有长达五六十场的。表演时不拘一格,有独唱,有对唱,还有轮唱和合唱,各类角色都能唱歌。这种体制便于作者根据剧中人物停留场上的时间灵活安排场次。戏剧结构具有时、空转换的灵活性。

第2题:

中国戏曲的最早形式是什么?()

  • A、唐代的参军戏
  • B、宋杂剧
  • C、南宋的南戏
  • D、元杂剧

正确答案:B

第3题:

标志着南戏在艺术水平上已经超越元杂剧的作品是()

A、《琵琶行》

B、《琵琶记》

C、《燕歌行》

D、《倩女幽魂》


参考答案:B

第4题:

“元曲”是()的合称

  • A、元杂剧
  • B、唐传奇
  • C、宋元话本
  • D、南戏
  • E、元散曲

正确答案:A,E

第5题:

简述与北曲杂剧相比,南戏在体制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正确答案: 1)元杂剧又称北杂剧,是在诸宫调和金院本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成熟的戏剧形式,由“四折一楔子”构成。折是音乐单位,一折里用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四折也就是四大套曲子。在表演上由一人主唱,如在以正旦为主的戏里,只由正旦一人独唱到底,其他角色都不唱,只用宾白,这是从诸宫调里由女演员或男演员一人独唱的形式转化而来的。
2)南戏又称南曲戏文,原是宋以来南方浙、闽一带用村坊小曲演唱的民间小戏,它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大曲、诸宫调、滑稽戏等民间说唱伎艺,以及元杂剧表演故事的形式,故开始又叫“永嘉杂剧”或“温州杂剧”。在元灭南宋统一全国的南北文化交流中,南戏的故事题材和演唱艺术又受到北杂剧的影响,并逐步成为一种较为成熟的戏剧样式。

第6题:

南戏体制上有什么特点?


正确答案: (1)南戏用南方方音演唱,分平上去入四声,不像北曲的入派平上去三声,用韵上也较为宽松。
(2)初期南戏的曲调配合,虽有一定的惯例,但还没有形成严密的宫调组织,可以根据剧情需要作较为自由的选择。
(3)南曲轻柔婉转的音乐风格,适合于演唱情意缠绵的故事。
(4)器乐伴奏,北杂剧以弦乐为主,南戏则以管乐为主,以鼓、板为节。
(5)南戏在场上任何角色都可以唱,而且有独唱、对唱、接唱、同唱,还有在后台用以渲染气氛的帮腔合唱。
(6)在结构方面,它以“出”为单位,人物上下场,出而复入,叫做一“出”。一本戏往往长达几十出,演出时间则需要一天甚至多日。

第7题:

简述南戏与元杂剧的主要区别。


正确答案: 杂剧多是一本四折,有一人主唱;而南戏则可长可短,需要谁唱就谁唱,同时有独唱、对唱、伴唱、合唱。
杂剧使用北曲,并且一折一宫,一韵到底;
而南戏则以南曲为主,不受宫调限制,随时可以换韵,同一曲牌多次反复时,可增加“前腔换头”,在板式上也可加以变化,有时从若干不同的曲牌中各取一句或数句,组成新的曲牌,称为“集曲”,有时还采用“南北合套”的曲式。

第8题:

《琵琶记》是()

A.元杂剧
B.诸宫调
C.散曲
D.南戏

答案:D
解析:

第9题:

什么叫南戏?南戏在艺术形式上与元杂剧有何不同?


正确答案:南戏是南曲戏文的简称,是在宋代杂剧的基础上,与南方地方曲调结合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戏曲形式。
南戏与元杂剧有明显的不同:元杂剧一般一本四折,或加楔子。南戏不称折而称出,每剧出数较多,没有一定限制,比元杂剧规模要大,也灵活些。
元杂剧每本由一个角色主唱,故有“旦本”“末本”之分。南戏则上场角色都可以唱,唱的形式也多种多样,既可独唱、对唱,也可轮唱、合唱等。
元杂剧每折只限用一个宫调的曲牌,一韵到底。南戏一出中不机械地用一个宫调的曲牌,也不通押一韵。甚至还可以采用北曲曲牌,出现了南北合套的现象。
元杂剧有题目正名,南戏没有,但有副末开场,即在正戏开始之前,由非剧中角色的副末登场,介绍作者的创作意图与叙述剧情梗概。
元杂剧音乐上用北曲,南戏则主要用南曲(偶尔夹有北曲)。南北曲情调不同,“大抵北主雄丽,南主清峭柔远”(王世贞《艺苑卮言》)。“北曲以遒劲为主,南曲以宛转为主,各有不同”(魏良辅《曲律》)

第10题:

朱权的《太和正音谱》是现存最早的()曲谱。

  • A、南戏
  • B、北杂剧
  • C、元杂剧
  • D、传奇

正确答案: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