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18世纪文学的背景。

题目
问答题
简析18世纪文学的背景。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简析近代翻译文学的总体特征。


正确答案: 其一,强烈的政治功利性。严译名著、林译小说等都有“警世”意图。其二,用中国古代文学的旧形式表现西方近代文学的新内容。绝大部分翻译文学用的是文言。其三,意译为主。其四,良莠不分,鱼龙混杂。

第2题:

简析行政管理产生的背景。


正确答案: (1)国民教育体系的形成,学校内部的分工,提出了行政管理的任务
(2)教育立法、规章制度的建立是行政管理的标志
(3)教管分离是行政管理的开始

第3题:

简析象征主义文学的特点。
顾名思义就在于它强调象征和暗示。文学上的象征主义强调用象征的方法暗示作品的主题和事物的发展,表达作者隐蔽的思绪和抽象的人生哲理,其宗旨是把人们的视线从外部物质世界引向内部的精神世界。

第4题:

简析周作人的文学主张。


正确答案: ①提出新文学应该是“人的文学”的主张。
②提出了“平民文学”的口号。
③提出了文学革命不仅要实行“文学改革”,更重要的是实行“思想改革”。

第5题:

简析18世纪文学的背景。


正确答案: ①产业革命;
②启蒙运动;
③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包括洛克重视感觉和经验的唯物主义哲学及社会政治理论,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瓦特的蒸汽机以及当时的光学理论等;
④古希腊文学传统。

第6题:

简析四十年代国统区文学创作概况。


正确答案: 本时期国统区文学创作的总体发展进程,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①抗战初期(1937.7-1938.10)。文学创作具有共同的爱国主题和昂扬乐观的气息及英雄主义格调;文学体裁小型化、轻型化、大众化和通俗化,文学获得了战斗性和时代性,却疏离了多样化和个性化。
②抗战中期(1938.10-1944.9)。作家转向清醒地面对现实,文学创作加强了对现实的批判和对历史的沉思,文学形式由轻小型转变为宏大厚重的史诗性作品,文学的审美风格显出沉郁、凝重和博大。
③抗战后期及解放战争时期(1944.9-1949.9)国统区民主运动高涨,作家们对黑暗的诅咒、嘲谑和对光明的期待与焦躁,使讽刺成为这一时期文学的主调。

第7题:

简析西方古代文学在整个欧洲文学史上的地位。


正确答案: 西方古代文学包括古希腊罗马文学和早期基督教文学,它们是氏族社会向奴隶制社会的过渡时期、奴隶制时期的产物。古希腊罗马文学和早期基督教文学分别体现出来的世俗与人本色彩和神圣与超越色彩共同构成了西方文学的两大源头。正如恩格斯所说,“没有希腊文化和罗马帝国的基础,也就没有现代的欧洲。

第8题:

简析陈白尘《升官图》的创作背景。


正确答案:《升官图》创作于1945年10月。抗战胜利后,蒋介石置旧政治协商会议的协议于不顾,加紧实行法西斯独裁统治,以凶残无耻的卑劣手段镇压民主运动,引起广大群众的愤怒。进步的戏剧工作者不得不采用迂回曲折的方式进行斗争,创作了多种政治讽刺剧,在国统区一度形成了创作和演出讽刺剧的热潮。《升官图》就是在这种斗争形势下涌现的优秀政治讽刺剧。

第9题:

简析早期基督教文学在希腊文学和后世欧洲文学之间的“中介”桥梁作用。


正确答案: 早期基督教文学是希腊文学和希伯来文学相互碰撞、相互交融而产生的新文学,是基督教在欧洲传播的结果。它产生于公元1世纪中叶到2世纪末,成为新纪元之初崭新的文学思潮,开启了后世欧洲文学的新传统,构成了欧洲文学的另一个源头。

第10题:

简析革命文学倡导和论争的背景。


正确答案: ①从政治角度看,此期革命文学倡导势在必然。大革命失败,国内阶级关系发生剧烈变化,中国革命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无产阶级需要真正属于自己的文学,以配合革命斗争;三十年代中国社会浓厚的政治文化心理,是产生革命文学的合适土壤。
②从文学本身来看,由文学革命发展成为革命文学,符合事物发展的逻辑规律。从“国民文学”到“平民文学”再到“民众文学”最后“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其内涵是一脉相承的。
③从作家队伍来看,此期革命文学倡导和建设的时机和条件已经成熟。大革命失败后,革命作家纷纷从广州、武汉、欧洲、日本、香港等5个方向云集上海,其力量的聚集和建设革命文学的愿望都是空前的。
④从国际形势来看,此期革命文学运动的兴起是对国际文学思潮的回应。以苏联为核心,以日本和欧洲为两翼,国际无产阶级革命文学思潮对中国呈包围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