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苏轼“有意而言”“有为而作”的文学观。

题目
问答题
简述苏轼“有意而言”“有为而作”的文学观。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文学杰作是“文学上相互关联的”,也就是说,它们不应是为反映现实而作,而应是为反映其他文学作品而作。就一部作品在文学上相关的程度而言,它作为一面反映社会现实的镜子变得不那么清晰了。上面的陈述最能支持下面哪个结论?

A.就一部作品未能反映社会现实的程度而言,这部作品是与文学相关的。

B.想创作出一篇杰作的作家应避免被其他文学作品所影响。

C.一部文学作品如果是对一部准确反映社会现实的作品的反应,它就不是文学上相互关联的。

D.过去的文学杰作被怀疑是关于过去社会现实的信息来源。


正确答案:D
解析:题干的观点是,文学作品不应该是为反映现实而作,而应该是为反映其他文学作品而作。所以,文学作品不能成为反映社会现实的镜子,即文学作品不能成为社会现实的信息来源。即D。

第2题:

在文学创作理论上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的著名主张的是()。

  • A、王安石
  • B、白居易
  • C、苏轼
  • D、韩愈

正确答案:B

第3题:

对苏轼文学观认识有误的是()。

A.反对道统说,建立文统说

B.强调文的内容,还论及文的风格

C.文必与道俱

D.提出了“道可致而不可求”的命题


正确答案:B

第4题:

“先生之诗文,皆有为而作。精悍确苦,言必中当世之过”,是()文学理论的精僻见解。


正确答案:苏轼

第5题: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提出的一个现实主义文学口号。

  • A、元稹
  • B、白居易
  • C、王维
  • D、苏轼

正确答案:B

第6题:

简述苏轼散文赋作的散体特征。


正确答案: 赋是中国文学史上产生较早而绵延久远的文学形式,它肇始于屈原、宋玉,兴盛于汉魏,在两千多年的发展嬗变过程中,经历了由辞赋向散文赋发展的阶段。在向散文赋的演进过程中,苏轼在吸收前人创作经验的同时,用写散文的手法写赋,完成了由辞赋向散文赋的转变,使赋体文学呈现出新格局和新面目。苏轼赋的散体特征是:
首先,散句增多。《赤壁赋》共93句,散句约50句;《后赤壁赋》共68句,散句多达56句。这些赋里,句式参差,少则一字二字,多则十一二字,这在辞赋中绝难找到,即使在唐人散体赋中也属罕见。散句的大量切人,不仅打破了整齐的句式,松活了板重的句式结构.而且动摇了辞赋的语言根基。散句的增多,由量变到质变,形成了赋体以散句为主的语言新格局,使赋更便于状物抒情、叙事言理,充分显示出了散体的优势。
其次.句式多变。苏轼的散文赋在句法上摆脱了辞赋的格套,因而在句型建构方面获得了适应表达内容的充分自由,不仅词序变换自由,且可用若干单句排列组合,大大增强了句子的弹性,比起五言加助词的辞赋和以四六言为主的骈赋灵活自如得多。唯其以散句为主,故便于自如地驾驭各种句式,对陈述、感叹、疑问和反问、排比、对偶等多种句式及句间的承转变换灵活地掌握。如《秋阳赋》句式参差,二二五六七八九言兼用,陈述、感叹、问句、排比、对偶转换灵活。苏轼的散文赋,运用多变的句式、错综的句型,自如转换,变拘谨为活泼,且“随物赋形”,不拘一格,恰到好处地阐发了义理。
再次,笔法自如。无论叙事言理、咏物抒怀、吊古记游的苏赋,都不主故常,不落窠臼。为适应表情达意的需要,苏赋笔法多样而能和谐统一。《赤壁赋》熔叙事、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后赤壁赋》于叙事、写景中抒情言理,体现出作者高超的表达能力和语言技巧。苏赋笔法多变,转换自如,纯是散文写法。正因为灵活自如地运用了散文笔法,变单调为丰赡,才显示出散文赋的崭新面目,结构手法和轻灵跳脱的笔致,突破了辞赋的程式,应视之为散文手法在赋体文学领域中创造性的运用。
以散句为主、多变的句式句法、灵活多样的笔法和结构手段,加上题材的广泛。不拘一格的形式,而又都围绕着一条明显的线索,紧扣题义而“随物赋形”真正做到了形散神聚,是构成苏轼散文赋的文体特征。

第7题:

进化的文学发展观表达得最为明确系统的,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最末一位杰出的学者和文艺批评家()。

  • A、王国维
  • B、梁启超
  • C、康有为
  • D、章太炎

正确答案:A

第8题:

“有意而言”“有为而作”的作者是:()

A.苏轼

B.白居易

C.杜甫

D.刘禹锡


标准答案:A

第9题:

这部书“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它的作者是()

  • A、林则徐
  • B、魏源
  • C、李鸿章
  • D、康有为

正确答案:B

第10题:

简述王韬的文学观及其创作。


正确答案: (1)王韬的文学观与其新闻观密切相关,认为报章文字有代表民众情绪,形成公众舆论的功用。
(2)王韬于《循环日报》刊发大量“社说”和其他文章,使他成为中国首位报刊文章家。
(3)其文章内容关乎时事政务,写作具有时效性,为文感情充溢,文笔奔放。奠定了近代中国报章文体的主体基调,已粗具梁启超“新文体”的一些特点。
(4)其报章文字不是上书当道,而是面对公众,更能秉持公心,畅所欲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