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接受美学?

题目
问答题
如何理解接受美学?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如何从学理上理解恩格斯提出的美学观点和史学观点,并指出意义何在。
首先,不宜把恩格斯提出的美学观点和史学观点仅仅理解为一种文艺评论的标准和方法,从文艺的观念模式和批评模式的关系看,文艺的批评模式是以文艺的观念模式为基础为前提的,文艺批评作为运动着的美学,往往体现着,折射着一定的文艺的观念模式,恩格斯的这两种观点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对文艺本质的理解。从美学观点来看文艺,着重考察文艺的审美本质,从史学观点来看文艺,着重揭示文艺的社会本质,其次,恩格斯提倡的史学观点中应当包括人学观点。因为人是历史的人,历史是人的历史。综合恩格斯对文艺的观念模式和文艺的批评模式的完整的、系统的评论,可以概括为美学观点、史学观点和人学观点的完整融合,恩格斯提出历史观点和美学观点的意义,不仅在于为正确的文学评论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泛式。也在具体的论证和形式过程中,极大程度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点。

第2题:

如何理解文学接受的构成?


正确答案: 1、文学接受是指读者对作品阅读、理解、欣赏的活动,是文学活动的最后一环。
2、读者、作品是构成文学接受的两大要素。
3、文学接受的主体是读者。读者的作用:
①读者在文学接受中尽力理解或还原作家赋予作品的意义。
②读者在文学接受中对作品意义有新体会与发现。
4、文学接受中的读者与作者:
①读者与作者所面对的事物不同。
②读者与作者的审美方式不同。
③读者可以一定程度上影响作者创作。
5、文学接受中的读者与作品:
①作品对读者接受具有规范作用。
②作品一般具有意义不确定性和空白处,等待读者去解释。

第3题:

如何理解接受心境与接受效果的关系?
二者是相互影响的关系。一方面,接受心境影响欣赏效果。心境好时,阅读兴趣浓厚,能得到充分的审美享受。心境抑郁时,难得充分享受,甚至心烦意乱,读不进去。而虚静的心境,有利于阅读的潜思默想。另一方面,阅读效果也会影响、改变心境。诸如,进入艺术世界而忘掉俗务的烦恼;进入悲剧世界而引起心情的悲愤,使虚静的心境掀起感情的波澜。

第4题:

如何理解接受心境?


正确答案: 接受心境,是文学接受发生阶段的一种读者心理状况,是影响读者阅读的情绪状态。一般说来,接受心境往往有三种不同类型:一是欣悦心境,指读者在进入阅读过程时所特有的振奋、欢快、乐观的情绪状态;二是抑郁心境,指读者在进入阅读过程时处在失意、压抑或伤感的情绪状态;三是虚静心境,这种心境超脱于二者,指读者在进入阅读过程时处在平和或淡泊的情绪状态。
接受心境的形成,取决于多方面因素。第一,社会生活状况及个人境遇有关。如国家的昌盛或动荡。在20世纪30年代由于社会的巨大变化,中国面对内优外患的严重危机。鲁迅作为一个关心现世的知识分子,在这种情况下就强烈呼吁知识分子要关心身边的人和事,反对闲适文学。第二,个人境遇会影响接受心境。例如,人往往在事业受挫时就希望通过一些立志的书籍来勉励自己,从中获得力量而重新站起来面对困难。第三,个人的生理状况会影响接受心境,如健康、生病或疲劳;第四,自然环境状况会影响接受心境,如炎热或寒冷、阴云笼罩或秋高气爽等;第五,民族文化传统会影响接受心境,如中国古典文化讲究以“虚静”心境进入文学阅读过程中。
接受心境对文学接受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中国古典诗学就十分强调以“虚静”心境去阅读文学作品。刘勰《文心雕龙·神思》说:“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强调在文学的创作和接受中都应进入一种平和淡泊的状态。鲁迅指出:“中国人看小说,不能用鉴赏的态度去欣赏它,却自己钻入书中,硬去充一个其中的角色。所以青年看《红楼梦》,便以宝玉、黛玉自居;而老年人看去,又多占据了贾政管束宝玉的身分,满心是利害的打算,别的什么也看不见了”(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鲁迅全集》第8卷,第350页)。这里所谓“自己钻入书中,硬去充一个其中角色”,“满心是利害的打算”,即说读者不能保持虚静的心境,因而文学接受效果也就不怎么样。鲁迅要求“用鉴赏的态度去欣赏”,正意味着保持虚静的接受心境的重要。面对一部文学作品,读者只有摆脱了日常生活事务的干扰,凝神静气,虚空宁静,才能进入到文学作品的境界中去体验。否则,如果把日常生活感受直接带入阅读,就可能因沉浸在生活流程中而难以进入文学世界,或是把文学世界中的虚构物错当作生活事实本身了。文学世界毕竟是不同于日常生活世界的“另一个世界”,需要有虚静的心境才可进入。

第5题:

中国古代美学中有“得鱼忘筌”、“得意忘言”的说法,请说明你如何理解在艺术欣赏活动中的这种现象?


正确答案: 艺术的美在于整体的和谐,因此,欣赏艺术要着眼于整体,首先要看艺术的大效果,要看作品的意蕴、精神内涵是否充分表现。
“得意忘筌”、“得意忘言”是指,欣赏者看到了整体效果的美,而往往不觉察形式与技巧的作用,以至将它忘了。

第6题:

如何理解幼儿文学的美学特征?


正确答案:稚拙美、纯真美、荒诞美。

第7题:

中国古代美学中有“得鱼忘筌”、“得意忘言”的说法,你如何理解在艺术欣赏活动中的这种现象?


正确答案: 艺术的美在于整体的和谐,因此,欣赏艺术要着眼于整体,首先要看艺术的大效果,要看作品的意蕴、精神内涵是否充分表现。
“得意忘筌”、“得意忘言”是指,欣赏者看到了整体效果的美,而往往不觉察形式与技巧的作用,以至将它忘了。

第8题:

在风险控制中经常提到可接受标准,如何理解可接受标准?
不同情况下,可接受标准不同,不可能详细阐述。原则:可接受标准应确保产品和工艺符合注册的要求。

第9题:

如何理解接受美学?


正确答案: 接受美学是60年代初由联邦德国康士坦茨大学的五名文学理论家创建的。它作为一种新兴的文艺理论研究方法,盛行于欧美。接受美学的代表人物是姚斯和伊瑟尔。其主要观点是:第一,文学作品是为读者阅读而创作的,它的社会意义和美学价值,只有在阅读过程中才能表现出来。即一部作品即使在发生史结束以后,若未进入接受过程,那么还不能算最后完成。一部作品只有经历了接受过程,才算真正的完成。第二,读者在接受过程中不是被动的反应,而是主动的、具有推动文学创作过程的功能。因此,不能把文学过程简单地设想成作家为读者创作作品,作品对读者发生影响。还应该看到,在实际的文学过程中,读者创造作家,影响作家的创作,是推动文学创作,促进文学发展的一个决定性因素。因此,文学阅读过程就是读者对本文符号内涵的破译和潜在形象的创造性构建过程。在这样的过程开始时读者头脑中已经存在着一种“前结构”,即一种读者心理上的先行“结构图式”,也就是姚斯所说的“审美经验期待视野”。这种“审美经验期待视野”将直接读者对作品的阅读,并导致对作品的不同理解和把握。第三,文学作品的本文是一个“召唤结构”。这是伊瑟尔的观点,他认为文学文本与其它语言文本不同,它并非充分的、完全的、固定不变的,而是存在着许多意义的空白点。这些空白点则召唤着读者自己去填补。第四,文学史是作家、读者和作品三者之间的关系史,是文学被读者接受的历史,是文学接受的效果史。总体而言接受美学开拓了注重读者的作用这一新的研究领域,使人们能从新的角度去看一些基本的问题,是对文学研究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的一个贡献。但对它的研究尚处于理论思维的过程中,有关学者做的实验都属尝试性的,它目前正处在多元化的发展过程之中。

第10题:

如何理解文学接受活动的创造性?


正确答案:这样理解文学活动的创造性:作家创造出文学作品,只是完成创造任务的一半,另一半则是留给接受者去具体完成。作家创造作品是创造活力,接受者阅读作品也是创造活力。由于接受者的创造是建立在作家创造的基础之上的,所以一般称为再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