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言”、“之为言”与“言”这两类训诂术语在用法上和旨趣上有什么不同?请举例说明。

题目
问答题
“之言”、“之为言”与“言”这两类训诂术语在用法上和旨趣上有什么不同?请举例说明。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下列古注术语可用于声训的是()

A、读如

B、脱

C、之言

D、之为言

E、貌


标准答案:CD

第2题:

“之言”、“之为言”这种训诂术语的主要功用是什么?


正确答案:之言、之为言这两个术语主要是用一个音同音近的词来解释被释词,目的是探求语源或说明通假。
如:(1)、用同源词解释词义《左传•闵公二年》:“以朝夕视君膳者也。“孔颖达疏:“郑玄笺《膳夫》注云:‘膳之言善也,今时美物曰珍膳。’是膳者,美食之名。”
《论语•为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朱熹注:“政之为言正也,所以正人之不正也;德之为言得也,得于心而不失也。”
(2)、用同音近的说明被释词的语源《礼记•明堂位》:“灭子皋门、雉门。”郑玄注:“皋之言高也。《尔雅•释训》:“鬼之言归也”
(3)、用本字解释借字。例如:《诗•召南•甘棠》蔽芾甘棠,勿翦勿拜。”郑玄笺:“拜之言拔也。”上例“拜”与“拔”,“弗”与“祓”古音相近,每前一个是借字,后一个是本字。
“之为言”也有只释其义,与音无关,如:《谷梁传•昭公二十二年》:“乱之为言,事未有所成也。

第3题:

“之言、之为言”是声训术语。( )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参考答案:正确

第4题:

对下列训诂术语按类分组时,分组正确的是()。

  • A、谓、谓之
  • B、谓之、为
  • C、谓之、之为言
  • D、之为言、之言
  • E、言、谓

正确答案:B,D

第5题:

在解释同义词需要“同中求异”时,应用的训诂术语是()。

  • A、互言
  • B、浑言
  • C、析言
  • D、对文
  • E、散文

正确答案:C,D

第6题:

在训诂术语中“之言”“之为言”是();“谓”是以()义;“貌”是();“犹”是()。


正确答案:说明假借和进行声训;具体的含义解释一般性的含义或比较抽象的含;说明被训释词具有某种性质或状态;说明词义在上下文中的具体含义或解释词义的引申。

第7题:

与“浑言”意义相同的训诂术语有()。

  • A、统言
  • B、散言
  • C、析言
  • D、通言
  • E、对言

正确答案:A,B,D

第8题:

下列术语用于声训的是()。

A、读曰

B、读为

C、之言

D、之为言


参考答案:CD

第9题:

训诂术语“之言”、“之为言”是用来()的。

  • A、辨析同义词
  • B、说明通假字
  • C、表示声训
  • D、串讲文意

正确答案:C

第10题:

“之言”、“之为言”与“言”这两类训诂术语在用法上和旨趣上有什么不同?请举例说明。


正确答案:“之言”和“之为言”这一类古注术语一般都是声训,即用音同或音近的词来解释,目的在于探求事物全句之义的;而“言”这种术语则是用来点明词语或文句的言外之意,包括来串讲文意的。所以二者有着明显的不同。如《论语》“为政以德”,朱熹注:“政为之言正也,所以正人之不正也。”这是用同音字“正”来解释“政”的得名之源;《诗经》:“凡民有丧,匍匐救之。”郑笺:“匍匐,言尽力也。”这是用“言”这个术语来解释词语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