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象征意象如何分类?

题目
问答题
文学象征意象如何分类?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通常意义上,我们把具有象征意蕴的文学形象称为“意象”。()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参考答案:√

第2题:

文学象征意象有哪两种?
(一)寓言式意象:指通过一则故事暗示一种哲理或观念,而这正是故事的主旨。
(二)符号式意象:指不具有情节性的整体意象和单个意象。(分两类:抽象型、具象型)

第3题:

试论典型、意境、象征意象这三种高级文学形象的区别与联系?


参考答案:(1)区别之处:①象征意象与典型、意境不同:
首先,象征意象的本质在于“意”,意境与典型的本质在于“形”;其次,在形象塑造的思维方式上也不同,前者是从抽象到具体,后者是从具体到抽象。再次,在形象形态上也是不同的。象征意象一般是一种荒诞的不合常理、不合常形的“人心营构之家”,已经不以“逼真”为创造原则。而意境和典型一般需要保持与生活形态和自然形态的一致,遵守“逼肖自然”的法则。
②意境与典型的不同:
意境的目的是为了抒情,典型的目的却显示客观的真相、真理,表达出历史的意蕴。
创作的方法也不同:典型以历史的现实的眼光从生活中选取有特征性的事物,加工成典型,意境却以抒情的眼光寓情于景,始终以开拓审美想象的空间为目的。典型的审美重点是对客观的真实写照;意境的审美重点是在主观意志上的抒发。
(2)联系之处:都是心灵化的产物,本质上已是观念形态的东西;都尽量地为人们开拓广阔的审美想象的思维空间;在审美本质上,最后都趋向“真”。

第4题:

如何评价20世纪初期的象征主义和意象派诗论?


正确答案:①20世纪初期的象征主义和意象派诗论发展和深化了19世纪法国象征主义诗论。它们强调意象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之间的和谐一致,并重视诗歌形式和韵律的美,对于探索、发掘诗的表现力,促进西方现代主义诗歌的繁荣与成熟起了重要作用。
②象征主义和意象派诗论的主要代表人物大都坚持理性的指导作用,对流行的非理性主义有所抵制,从而对20世纪前期诗学理论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③象征主义和意象派诗论在哲学思想上与表现主义和直觉主义有一定关联,未能超越主观唯心主义的框架,都不同程度的存在唯美主义和形式主义的倾向。
④象征主义和意象派诗论的代表人物在诗歌创作实践方面也并未始终贯彻其诗论,且其活跃时间较短,这都给两派诗论的发展完善和扩大影响带来了局限。

第5题:

简要说明曹禺在《雷雨》中是如何运用象征性意象的。


正确答案: 1.通过场景、道具的方式呈现的象征性意象。如充满压抑感的周公馆。
2.通过人物性格的方式呈现的象征性意象。如“最‘雷雨’性格”的蘩漪。
3.通过作品命名的方式构成的象征性意象。如“雷雨”既是存在之物,又是一种观念的象征。

第6题:

举例简要说明文学意象的象征性内涵


参考答案:作为一种表意的形象,意象的基本内涵是象征的。即理解一个意象的含义要通过领会其暗示或者指示出来的象征意味,着重把握其概念性内涵。结合里尔克的《豹》来体会文学意象的象征性。“它的目光被那走不完的铁栏缠得这般疲惫,什么都不能收留,它好像只有千条的铁栏杆,铁栏杆后边没有宇宙,强韧的脚步迈着柔软的步容,步容在这极小的圈中旋转,仿佛围绕一个中心,在中心,一个伟大的意志昏眩……”表面看来,这首诗描写了关在笼子中豹子的客观形象,牢固的铁笼,慵懒的脚步,困顿的眼神,这笼中的困兽没有昔日强悍的英姿。我们感受到某种焦灼的情绪和某种绝望而不甘的心情。豹,这一形象引起我们的共鸣,穿梭于现代社会社会中的人们,被自身不断膨胀的物欲和日益庞大的机制组织所控制,像困兽一般,只能无耐地望着那封锁自由的铁笼。所以说,豹这个形象被诗人按照他的表达意图改造和设置成一个笼中的困兽的意象来隐喻人类所面临的生存困境。一个形象被按照表达的意图改造和设置,从而使得自身成为特定观念或者意义的象征形象,这是文学意象的象征性表现

第7题:

通常意义上,我们把具有象征意蕴的文学形象称为“意象”。


正确答案:正确

第8题:

文学写实性形象的至境形态是()

A、意境

B、意蕴

C、象征意象

D、典型


参考答案:D

第9题:

《离骚》中的香草美人意象构成了一个复杂而巧妙的象征比喻系统,楚辞中这一象征手法对后世的文学创作有重大影响


正确答案:正确

第10题:

以余光中《夸父》为例,试述文学象征意象中的象征性。


正确答案: ①象征性是文学象征意象的基本表现手段。“象征”由意义和意义的表现两方面构成。
②“意义的表现”是一种艺术形象。台湾诗人余光中《夸父》就是这种表现的范例,这首立意警策的象征诗,表达了诗人对民族前途乃至人类命运的思考和担忧。夕阳西下的落日象征西方文明,“旭日”象征东方文明,“夸父追日”象征中国人在20世纪追逐西方文明的历史进程。诗人以清醒的历史理性反思20世纪人类文明的悲剧,希望中国人能发扬历史主动精神,从追逐西方的思维定势中解脱出来,树起雄心壮志,从古老的东方文明中探索世界未来,并以此告诫世界,既然西方文明已无法挽救,何不“奔向东方呢?”从这首诗的象征性质来看,已暗示一种较广泛、较普遍的意义了,“形象”已变为某种意义的载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