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文学创造中的主客体关系?

题目
问答题
如何理解文学创造中的主客体关系?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简述文学创造中主客体关系的特点


正确答案: (1)创作主体对客体审美价值的评价以情感体验为心理特征。
(2)创作主体对客体审美价值的把握以感性直观为思维特征。总之,在文学创造中,主体的情感体验和感性直观是连接主客体关系的纽带,这就是文学创造的主客体关系的特殊性。

第2题:

如何理解文学创造中主客体的双向运动?


正确答案: (1)首先,主体能动地审美地反映客体,即主动地选择客体和加工处理客体的有关信息;并通过情感体验,把自我的意识、情感对象化,即将客体“主体化”,在观念中创造出源于客体又超越客体的审美形象。人是一种有意识的生命存在,能依照自己的需要、目的和意志去衡量对象和进行生产。这是创作主体之所以始终处于主导性地位和具有主观能动性、创造性的根本原因。创作主体的主导性、能动性、创造性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体现在对创作客体的选择上,文学创造的客体是特殊的社会生活,文学创造要反映的对象总是具体的,即社会生活中的某个方面、某个事物,我们称之为“具体客体”,那么,文学创造反映社会生活,主体就必须能动地选择“具体客体”作为反映对象,例如鲁迅主要选择“病态社会”的“病态人生”为“具体客体”。其次,创作主体的主导性、能动性又集中体现在实际创造过程中对“具体客体”的剪裁、缀合、概括、综合、虚构、想象和情感化、观念化上,也就是对客体进行变形、情感投射和观念移注。在这个过程中,客体被主体重新塑造,受到主体心灵的“洗礼”,而转化为表征一定意义的客观形式,转化为一种有意味的生动符号。就是说,通过创作主体的能动创造,按照作家“内在的尺度”即作家对生活的认识和审美需要、审美目的、审美理想,将生活客体转化为主客体统一的艺术品。
(2)在文学创造的主客体关系中,客体处于非主导的、被动的地位。但是,主体从选择具体客体开始到对具体客体的重塑整个过程,都要从生活出发,以生活为依据,也就是说,始终受到客体的规定和制约。例如创作主体选择何种具体客体为反映对象,就不仅仅取决于主体“内在的尺度”,也取决于外部“种的尺度”,即客体的尺度,包括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和社会心理、社会意识等多种生活因素的规定和制约。鲁迅选择阿Q这样的人物,与当时辛亥革命的失败和国民心灵普遍麻木的社会生活情景密切相关。再如文化大革命后“伤痕文学”的出现,也与否定“文化大革命”这一“历史悲剧”的时代背景有关。由此可见,作家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一定的文化传统中,他选择何种生活为创造的具体客体,都必然受到社会生活这个“一般客体”的规定的制约,创作主体的一切创造性活动,包括虚构、想象、情感投射,观念移注等,都不可能离开具体客体进行纯粹任意的胡编乱造和情感发泄。有时主体甚至因为客体的制约和影响而改变原先的构思,从这个角度说,文学创造中,客体也使主体“客体化”了。总之,文学创造是一种主客体的双向运动,一方面是客体的“主体化”,另一方面是主体的“客体化”,这两个方面的统一就实现了主客体的统一,文学作品就是创作主体与创作客体的统一并对主客体双重超越的产品。

第3题:

文学创造的主体“客体化”是指在文学创造的主客体关系中,主体从选择具体客体开始到对具体客体的重塑整个过程,都要从生活出发,以生活为依据,也就是说,始终受到客体的规定和制约()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正确答案:正确

第4题:

文学创造中主客体的关系属于()

  • A、物质实践关系
  • B、认识关系
  • C、审美价值关系
  • D、生产关系

正确答案:C

第5题:

如何理解文学创造中的主客体关系?


正确答案:社会生活是文学创造的客体和唯一源泉,文学创造的主体是存在于艺术活动中的艺术生产者。创作主体对客体审美价值的评价以情感体验为心理特征,创作对客体审美价值的把握以感性直观为思维特征。

第6题:

文学历史上关于文学创造的主、客体有哪些解释?


正确答案: 历史上的文学创造的客体说有自然说、情感说、原始意象说与社会生活说;文学创造的主体说包括摹仿说、移情说、集体说与特殊的艺术生产说。

第7题:

如何理解文学接受的客体条件?


正确答案: 文学接受的客体条件要满足三个条件:满足接受者的阅读需求;一定程度的可理解性;复合接受者的艺术趣味。

第8题:

如何理解文学创作是主客体双向建构的过程?
按照马克思主义观点,人类的一切生产活动,包括精神生产活动都是一种对象性活动,即发生在主客体之间的实践活动。对于抒情性文学作品的创作来说,主客体双向建构就是中国古代诗论中所说的“情景交融”心目相取“。也就是心中之情与眼中之景相合,相交融的过程。对于叙事性作品的创作来说,创作主体首先要受到作为创作客体,或描写对象的社会生活的影响,产生一定的思想情感向,这是客体对主体的影响,但同时,作为创作客体的社会生活也不再是纯粹的客观存在,而是带上了鲜明的主体色彩。

第9题:

如何理解文学消费和文学接受之间的关系?


正确答案: (1)文学消费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学消费与“文学生产”相对应,是主体对于文学生产的结果——文学作品的消费,既包括人们为满足自身的精神需求而对文学作品阅读和欣赏的活动,也包括对文学的物化形态的购买、占有的活动。狭义的文学消费专指精神消费即对文学作品的阅读、欣赏;或专指对文学作品的物化形态——书籍的物质消费即不包括阅读、欣赏活动而进行的对文学作品的购买、占有的消费现象。前者在文学理论中一般用文学接受的概念来指称,而后者就是我们要讨论的文学消费概念,在这里,将对狭义的文学消费和文学接受之间的关系作一简单的分析。
(2)二者之间的区别。文学接受是纯粹性的精神性消费;而文学消费则是以货币为媒介进行的商品交换,消费本身并不涉及对文学文本的精神性追求。与此相应,文学消费和文学接受对于进行消费和接受活动的主客体要求也存在差别,文学接受要求作为接受的主体的接受者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阅读能力等主观条件,要求作为客体的文学文本具有一定的可读性、一定审美的价值;文学消费则要求消费主体具备一定的经济能力,拥有能够储藏文学文本的物化形态空间,对于消费客体来说,则要求消费客体能够物美价廉,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运行存在着密切的关联。
(3)文学消费和文学接受的关系同样非常密切,文学消费是文学接受的重要条件,从一定范围来看,文学消费是文学接受的前提。文学消费作为资本运行的一种表现方式,必然通过广告、宣传等途径来为产品的销售拓宽范围,而这种宣传本身在实质上为文学的接受提供了一个“先入之见”,也即构成接受者接受文学文本的“前理解”的组成部分,必然地对于接受者对文本接受受到或隐或显、或正面或负面的影响作用。文学接受本身对于文学消费同样存在着相当的反作用力,接受者尤其是专业接受者对于特定文学文本的接受结果如果进入公共传媒领域,必然对于此一文学书籍的销售产生重要的影响,它将推动或阻碍文学消费的广泛程度、消费水平等。

第10题:

简述文学创造中主客体的双向运动


正确答案: 一方面,主体能动地审美地反映客体,即主动地选择客体,并通过情感体验把自我的意识、情感对象化,即将客体“主体化”,在观念中创造出源于客体又超越客体的审美形象。另一方面,主体始终受到客体的规定和制约。创作主体的一切创造性活动,包括虚构、想象、情感投射,观念移注等,都不可能离开具体客体进行纯粹任意的胡编乱造和情感发泄。即客体使主体“客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