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刘勰的感物说

题目
问答题
分析刘勰的感物说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刘勰的譬喻说与歌德的意蕴说》一文的作者是()

  • A、王元化
  • B、叶维廉
  • C、钱仲联
  • D、刘向愚

正确答案:A

第2题:

简述“感物说”和“摹仿说”的共同点和差异。


正确答案: 两者都强调了文学必须依赖社会生活,这是它们最大的共同点。
两者差异在于分析文学与社会生活之间关系的着眼点不同。中国古代的"感物说"主要是从思想感情的发生只能源于丰富的人生经验来讲的,西方的"摹仿说"则强调了社会生活为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前者揭示了生活基础对文学活动主体的制约,后者阐明了社会生活作为文学对象的重要性,二者都是文学活动存在和发展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

第3题:

在司空图之前,陆机、刘勰有“余味”说的提法,钟嵘则是以“()”说著名。

A.味道

B.品味

C.滋味


参考答案:C

第4题:

刘勰的“文笔”说


正确答案: 有情、采、韵者为文,无情、采、韵者为笔

第5题:

刘勰《文心雕龙》说“:夫神思方运,万途竟萌,规矩虚位,刻缕无形。”其中的“神思”指的是()。

  • A、想象
  • B、情感
  • C、通感
  • D、理解

正确答案:A

第6题:

“心物交融说”出自()

  • A、刘勰
  • B、王元化
  • C、司空图
  • D、曹丕

正确答案:A

第7题:

“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钟嵘这一学说可以概括为()。

  • A、滋味说
  • B、感物说(物感说)
  • C、直寻说
  • D、风力说

正确答案:B

第8题:

试述《诗品序》中的“物感说”的特点。
(1)物感说:中国文论把创作冲动的产生看作是外物对创作主体感召刺激的结果。古代文论认为:主体心灵与客观外物相遇,因景生情,触物起兴,是产生创作冲动的契机。钟嵘继承这一观点,《诗品序》开篇就言:“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就是说,客观外物的变化感召刺激着创作主体,于是主体也将思想情感融入客观外物,这种双向的信息反馈、情感交流活动中,创作冲动遂得以产生。
(2)钟嵘之前,“物感说”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作家所感之“物”多是局限自然之物,而钟嵘看来,自然景物之外,社会事件也有明显的作用。所以他一方面强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诸诗者也。”;同时也指出了社会生活影响的重大作用:“楚臣去境,汉妾离宫;或骨横朔野,魂逐飞蓬;或负戈外戍,杀气雄边;塞客衣单,孀闺泪尽;或士有解佩出朝,一去忘返;女有扬蛾入宠,再盼倾国;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把人世间悲欢离合、穷达荣辱的社会生活,也看作是创作冲动产生根源的观点,这是他的创见,也是他对“物感说”的重要发展。

第9题:

中国古代文论中感物说的集大成者是()

  • A、陆机
  • B、刘勰
  • C、司空图
  • D、王船山

正确答案:D

第10题:

分析刘勰的感物说


正确答案: 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说:“是以诗人感物,联类不穷;流连万象之际,沉吟视听之区。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这里,刘勰提出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感物说。诗人受景物的影响有所感触,引起无穷的联想,在经深入的观察、体验之后,随物赋形,意随物转,而后形于言。在同一篇,作者分析说:“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这同样是强调“物”对“情”的生成意义和触发作用,景色变化影响人的心灵,于是,“情以物迁,辞以情发”,铺写而成文。这里,存在着一种心与物、主体与客体的互感关系,不完全等同于我们今天所说的现实生活对文学的决定作用。总而言之,感物说认为,作家诗情文意的萌生,得之于外物的感发,是事、物触我,意有所动,有感而发,文辞随焉。另一方面,刘勰认为,“情”的抒发应是自然的流露。“感物吟志,莫非自然,”既如此,他主张“为情而造文”,反对“为文而造情”,感情的真诚自然远胜于矫饰虚夸。
感物说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古人认为,人和大自然是和谐统一的,是相通的,是互相感应的;因而,能够保持内心空明,以天合天,与物为一,“与万化冥合”,那是一种极致的人生了悟与审美体验。感物说,应物而感,情动于中,发而为声,传达那种人与自然的际会神合,而不失自然不损自然,也就是在靠近上述的了悟与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