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文学作品是不可转译的(包括各民族语言及古今语言之间),你认为有道理吗?为什么?

题目
问答题
有人说文学作品是不可转译的(包括各民族语言及古今语言之间),你认为有道理吗?为什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有人说文学作品不可翻译,你认为有道理吗?为什么?
认为“不可译”的意思是,翻译品总会失去原作的许多韵味。这话有道理。
原因在于内容与形式不可分离,一种内容一旦转化为另一种语言形式,该内容必然发生变化。

第2题:

有人说文学作品是不可转译的(包括各民族语言及古今语言之间),你认为有道理吗?为什么?


正确答案: 与其它艺术创造相区别,文学创造的工具和媒介都是语言文字。从创造过程来看,它的三个阶段——发生、构思、物化都是离不开语言文字的。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它是文学的“第一个要素”。作为一种形式,语言在文学创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能够使内容得到深化或升华,产生许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新意、韵味。如“红杏枝头春意闹”和“云破月来花弄影”两个诗句。清末学者王国维说,这一“闹”一“弄”“境界全出”,意思是说这两词的运用使这两个诗句陡然生出更丰富更耐人寻味的审美内涵。这就是语词运用得准确所产生的魔力。而这个秘密在于语言不仅具有准确达意之功能,更具有体验性之色彩。作家并不是把意思表达完整就心满意足了,他还把自己的情绪、情感融入于字里行间,使读者在阅读时也能感受到这种情绪、情感甚或氛围。这种情感和氛围是与语言密切联系在一起的,离开了特定的语言,它们就会大打折扣。不同语言之间进行翻译,意义是能准确传出的,而这种体验性是很难传递的。如海明威的作品,有眼光的专家曾指出,“他的作品译成其它语言后就大大走样,因为他的诗化的文字意境一方面来自当代活活泼泼的美国口语,另一方面则可能与《圣经》的语体有关,而这两种特点的结合在翻译中几乎全部丧失了,因而也就很难使读者真正体验到作家的情绪色彩。”各民族语言本身在自身形成和发展中都会形成不可替换的潜在情绪,而每位有个性化风格的作家也会形成带有自己情绪色彩的语言表达方式,这些都是在翻译中会走失的东西。
文学语言具有音乐性特征。这一点在诗歌中尤为明显,而在古文中更是如此。它的音响、节奏、韵律等音乐性特征特别突出。古人对怎样学习理解文章多有论及,如姚鼐说“放声疾读,久之自悟”,曾国藩讲“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得其雄伟大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趣”。这些虽是谈学习古文,但从一个侧面也可以印证上述音乐性之特征。虽然古文的语法与今文的不太一样,存在着省略、倒装等特点,而我们翻译时可以把它补充完整予以排序,但是那种音乐性是翻译不出来的。如被推崇为千古绝唱的美文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全文用了21个“也”字,一气呵成,一波三折,极尽曲折迂回之美,译成现代汉语之后,韵味不如原文了,美感不那么强烈了。若从欣赏的角度考虑,有些古文不适宜译成现代汉语。

第3题:

有人说“一两遗传胜过万吨黄金”,这种说法对吗?说明你的道理。


答案:
解析: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这是遗传决定论的观点。 “遗传决定论”认为人的身心发展完全取决于人先天良好的禀赋,即遗传素质,否认其他因素,如教育和个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作用。但是,人的身心发展是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它受到人的遗传因素、环境、教育和人的主观能动性共同的影响。其中遗传因素是人身心发展的前提条件和物质基础;环境提供人发展所需的物质和社会条件;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到主导作用;个人的主观能动性起决定性的作用。 因此,遗传因素是人发展的物质基础,它能为人提供便利条件,加速人的发展,但遗传素质也只是为人的发展提供了一种可能,离开了环境的影响、良好的教育和个人的主观能动作用,这种可能就无法转变为现实的发展。

第4题:

有人说:“阅经不应深究经义。”此说有道理吗?


正确答案: 诵经阅经最主要的作用是为了从经典中获得智慧,受到教益,这也是佛经要起到的作用。因此,诵阅经典时,必须全神贯注,思想集中,字字句句,领略思考,拨亮慧灯,驱散无明。思想集中,全神贯注经义是修定,领略思考经义是修慧,通过阅读经典,获得定慧成就,这才是诵经的真正利益。
佛经中说了解一句经义,胜诵十万经卷,怎能提倡阅经不应深究经义呢?诵佛经、闻佛名众生获益,真实不妄,但闻佛经获益的“益处”,主要是闻声达义,获得正见,绝不是另外的什么加持力。
对只会诵读,不懂经义的低层次诵经者来说,除了周围有形和无形的众生获得教益而外,对诵经者自己,可以获得抑制散乱心,抑制烦恼心的禅定成就,但若不思经义,不解经义,无法得到智慧成就。修定的目的是为了生慧,若不修智慧而单独修不思不想的禅定,与外道邪禅还有什么区别呢?故“阅经不应深究经义”之说是十分错误的。

第5题:

有人说“烦恼是菩提”,“烦恼是佛法”。此话有道理吗?


正确答案: 烦恼是菩提的说法有经典根据,有合理的解释,“烦恼是佛法”这话闻所未闻。这话本身不合事理,具有严重的错误。
关于“烦恼是菩提”这句话,在弥勒《大乘经庄严论》中有合理的解释。
“菩提”是觉悟之意,与无明烦恼相对立,有无明烦恼者为众生,破除无明烦恼障者为“菩提”。“菩提”是觉悟,烦恼是“迷暗”,“菩提”和“烦恼”中间只有“一念之差”,迷时现烦恼,觉时化“菩提”。
这也就像空、有一样,对迷者“色”是有,对觉者“色”是空,空、有是迷悟之差,并非自性差别。但这并不是说,烦恼和菩提性质一样,如果那样理解就是大错特错。只是说同样的烦恼,对迷中众生来说是病源苦根,是剧毒,但烦恼对觉悟了的佛、菩萨来说,已起不到中毒危害作用,虽身处世间烦恼之中,也如白莲出泥不染,但并不是说烦恼从本质上变成了觉慧。
对此问题,若理解不当,就会犯混淆是非、颠倒黑白的错误。
至于“烦恼是佛法”纯属谬论。
佛法如阳光,烦恼如黑暗,学佛就是用佛法的阳光驱散心中的烦恼黑暗。烦恼是佛法,犹如说“黑暗是光明”,这能说得通吗?如果“烦恼是佛法”的话,世间充满烦恼,世人有的是烦恼,一切愚昧无知、罪过深重的众生不都是佛了吗?何必要佛法?
把烦恼当佛法的人,也肯定把地狱看做天堂了。对佛法的宣传没有比这更错误的说法。

第6题:

简述《小儿语》和《续小儿语》的语言及内容特色。


正确答案: 《小儿语》一书语言浅显易懂,以四言、六言、杂言(字数不得等)的语言形式,宣传一些做人的道理,强调每个人应该具有的勤劳、忍让、谦虚等良好品德。
《续小儿语》与《小儿语》形式相同,仍分四言、六言、杂言三部分,不过内容比《小儿语》更成人化,叙述的完全不是儿童之事,而是大人的处事经验和处事哲学。

第7题:

有人说“修辞的基本原则是适应语境”,你认为对吗?为什么?


正确答案: 修辞的基本原则可以说是“适合语言环境”。语言环境包括背景、场景和句境,广义的语言环境包括说话时的地理、人文、宗教、题旨等等因素,“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在什么样的场合说什么话。词语句式没有优劣之分,只是看它的使用地方。普通的词语可以产生很好的修辞效果,这是因为这个词语适合那样的语言环境。

第8题:

有人说,孩子患龋齿是从小吃糖多造成的,所以很多家长都严格控制孩子吃糖及含糖多的食品,以预防孩子患龋齿。
问题:你认为这有道理吗?为什么?应如何预防幼儿龋齿?


答案:
解析:
这种说法不完全正确。因为龋齿的病因是由于残留在牙齿上的食物在口腔内细菌的作用下产生酸,酸会把牙齿腐蚀成了龋洞。 钙化不良、排列不整齐的牙齿易患龋齿。糖类是人体主要的能量来源,是人体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不过糖类中的食糖、麦芽糖等宜少量食用,因为食糖除了提供热能外,并不含其他的营养成分,吃多了可影响食欲,并可导致龋齿的发生。

第9题:

有人说:“大乘佛经属后人伪造。”此话有道理吗?


正确答案: 这是顺世外道及其追随者想极力贬低大乘佛教的一种毫无根据的说法。
(1)正如弥勒《大乘经庄严论》中所说那样,大乘经和小乘经是同一时期说的。
如佛祖示现成佛后不久,就在灵鹫山对众菩萨和大迦叶等声闻弟子宣讲了《般若十万颂》等般若部经典,临终前讲了《大涅槃经》。《般若经》是大乘佛法的核心,也是大乘佛教的总纲,可以说离开《般若经》便没有什么大乘佛法。并且,任何人都提不出《般若经》与《律经》、《四谛经》非同时说的任何反证。
(2)佛陀的三乘思想是统一的体系,无法截然分开,不但在大乘经典中包含小乘的思想体系,而且被视为纯小乘经典的《四谛经》、《十二因缘经》、《律经》中也包含着佛法的大小乘整体思想。如“四法印”和“缘起性空”等学说在大小乘经典中只有详略之分,没有有无之别。
对此问题,历代大乘论师早有定论。
(3)从理解的角度讲,无法否认大小乘思想同时产生,同时存在。
首先,佛陀和菩萨这个名称,佛陀在世时是否存在?若不存在,佛陀对众声闻弟子以什么身份说法?以什么身份制律授戒?若一开始就有“佛陀”、“菩萨”的名称,众声闻弟子不会不知道,“佛陀”和“菩萨”不是小乘的果位,小乘的圣人,不会不知道如何成为菩萨,如何成为佛。如果说那些声闻罗汉弟子,连佛、菩萨的来历都不知道,恐怕不合情理,是小看他们的智慧觉悟。若说了解佛陀、菩萨的名称含义和来历,佛、菩萨是大乘佛法的代表,是大乘的道位和果位圣人的名称,怎能说不知道“大乘法”?怎能说声闻不知大乘法?
其次,小乘阿罗汉若不知有佛、菩萨,不知有大乘法,与破除三界无明烦恼的阿罗汉的智力层次相符吗?如经中所说,大小乘道人,智慧上无差别,只是大悲心和发心上的差别。小乘罗汉的智力层次与七地菩萨相等。因此,小乘声闻阿罗汉,不知有大乘法之说如何能解释通?且声闻之名由“亲闻佛法”而得,若未闻佛说大乘法,声闻如何得知大乘法的呢?
那些宣扬“大乘法非佛亲说”的外道学人,应对这些问题,作出合乎逻辑的解释。

第10题:

有人说:“学佛应从读经入手,不应从读论入手。”此话有道理吗?


正确答案: 持这种观点的人都是对佛教缺乏深入了解的人。
初学佛的人直接读佛经,无法掌握佛法的宗旨和精神实质,会把特定环境下对特定对象所说的法,当成普遍原则;会把字面的意思当成精神实质,会把局部当作全面。犹如瞎子摸象,会把象鼻当作象身,因而会产生许多偏见,始终得不到佛法的全貌和要领。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佛是对不同层次的度化对象说不同的法,如良医治病,对症下药。因此,对一个事物,有时说有、有时说空、有时说非空非有;对同样的行为有时肯定、有时否定;有些戒行,对有些人严格禁止,对有些人放宽或开许等等。
不懂佛法的人看到这种情况就会对佛法产生不正确的看法,如有人说“佛说话常自相矛盾”。
要想真正懂得佛法,首先必须学习龙树、弥勒、无著等总结归纳解释佛经的疏论。在全方位理论的指导下,再读佛经就不至于迷失方向,混淆二谛。如弥勒《现观庄严论》把全部《般若经》的内容总结为八事七十义是对佛法理论的高度概括。若不懂《现观庄严论》,而直接读《般若经》,虽读得头白纸黄,也只有读经的善功德而已,对《般若经》深广义理的理解却没有任何效果。除非有龙树、弥勒、无著的博学天才,和与他们相同的证悟地道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