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周进、范进这对人物形象的思想意义。

题目
问答题
简述周进、范进这对人物形象的思想意义。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试述范进中举故事的含义。


正确答案: 范进中举故事的深刻含义:
(1)范进发疯回应着他几十年的悲酸,揭示了科举考试制度对封建士子身心的摧残和毒害;
(2)范进中举后,周围对他的态度的巨大变化,揭示了一批像范进这样可怜的范进知识分子热衷科举考试,几十年而不气馁的社会原因;
(3)从范进的中举可以看出科举考试的考官是昏庸无能的,反映了科举考试制度本身的腐朽和不合理。

第2题:

范进中举


正确答案: 《儒林外史》故事。范进参加秀才考试二十多次,五十四岁时方才因主考官周进同病相怜,录中秀才,接着又考中举人。他因兴奋过度而发了疯,被岳父胡屠户重打了耳光才清醒过来。中举之后众人一改以前对他的鄙薄,变为谄谀。而他也变成了四处打秋风,在母丧期间仍大吃荤腥的无德之人。借此,作者暴露了科举制度对人性的扭曲戗害,以及世人以科举成否为标准的炎凉变化,表现了对科举制度的批判精神。

第3题:

下列人物,属于《儒林外史》中潇洒士人的有()

A.匡超人
B.杜少卿
C.王冕
D.范进
E.周进

答案:B,C
解析:

第4题:

范进是哪部作品中的人物?


正确答案:《儒林外史》

第5题:

《儒林外史》中表现范进思想意识的兴动是()。


正确答案:中举变疯

第6题:

简述周进、范进这对人物形象的思想意义。


正确答案:小说通过塑造利禄熏心、热衷功名的腐儒,如周进、范进,全面批判了科举制度弊端和功名利禄的观念。
1.“周进撞号板”讲的是六十多岁的周进,“苦读了几十年书”,熬到了胡子花白尚未进学,只好到薛家集去教书糊口。却受尽新进秀才梅玖的奚落。偶然路过的举人王惠更加飞扬跋扈,自吹自擂,夸耀自己的身份,大吃大喝,却让周进陪在旁边用“一碟老菜叶,一壶热水”下饭。王惠走后,“撒下一地的鸡骨头、鸭翅膀、鱼刺、瓜子壳”,“周进昏头昏脑,扫了一早晨”。鲜明的对照,让周进去咀嚼回味。后来周进到省城,进了贡院,大半生没有取得功名所郁积的辛酸悲苦,所忍受的侮辱欺凌一下子倾泻出来。“一头撞在号板上,直僵僵不省人事”。苏醒后满地打滚,放声大哭。可是命运突然发生了喜剧性的变化,他中了举人、进士,做上了国子监司业,于是“不是亲的也来认亲,不相与的也来相与”,连奚落过他的梅玖也冒称是他的学生。
2.“范进中举”故事讲范进考了二十余次,到五十四岁还是童生,他的岳父胡屠户尖酸的嘲笑他赶考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没想到他受到周进同病相怜的赏识,考取了秀才并中了举,范进中举之后,自己喜极而狂,迷失本性;胡屠户刮目相看,说他是“天上的星宿”。“一向有失亲近”的张静斋也连忙送银子,赠家产。范进的母亲为这瞬间发生的巨大变化而惊讶、困惑,以至“大笑一声,往后便跌到”,“归天去了”。

第7题:

明清两代科举的正式考试分为院试、乡试、会试之后,经过朝考才能分配官职。《儒林外传》中的“范进中举”就是对范进参加()的描写。


正确答案:乡试

第8题:

以周进、范进的故事为例,分析说明《儒林外史》是如何揭露科举考试制度对封建士子身心的摧残和毒害的?


正确答案: 《儒林外史》揭露科举考试制度对封建士子身心的摧残和毒害,第二回至第四回所描写的周进和范进的故事最具有典型意义。
(1)周进从小参加科举考试,考到六十多岁了,还不曾考中一个秀才。因为没有功名,又没学会谋生手段,生活十分穷困,还受人百般侮辱。所以到省城贡院去参观时,不觉悲从中来,一阵心酸,就一头撞在号板上,口吐鲜血,差点送了老命。这就深刻地暴露了科举制度下封建知识分子可悲的命运和空虚的灵魂。
(2)范进二十岁应考,考了二十多次,五十多岁了,弄得面黄肌瘦,头须花白,也不曾考中。最后一次应考,范进又冻又饿,形同乞丐。幸而遇上有相同经历的周学道主持考试,中了个相公。后来挣扎着到省城考试,考完回家时,“家里已是饿了两三天”,出榜那天,家里连早饭米也没有,被迫把一只生蛋的母鸡抱到集上去卖。接到中举的报帖,高兴万分,竟然先是“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后来灌醒过来,竟高兴得发了疯。
周进、范进的故事可以看出科举考试制度对封建士子身心的摧残和毒害是何等深。而考取后既无学问,又无人品,更说明教育制度与教育内容的悖理。

第9题:

下列人物,属于《儒林外史》中潇洒士人的有()。

  • A、匡超人
  • B、杜少卿
  • C、王冕
  • D、范进
  • E、周进

正确答案:B,C

第10题:

谁游西湖的时候,对于西湖的山光水色,名胜风物,视而不见,一无领会。见了女人,赶紧“低着头走了过去,不曾仰视。”()

  • A、匡超人
  • B、马二
  • C、范进
  • D、周进

正确答案: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