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阅相关文献,说明霍恩二原则、莱文森三原则的优势。

题目
问答题
参阅相关文献,说明霍恩二原则、莱文森三原则的优势。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简述霍恩二原则的形成与发展。


正确答案: 霍恩原则的Q原则是在格赖斯的质量和数量原则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推广,R原则也是在关系原则上发展扩大的,但还包括了第二数量原则和简短次则。他是从听话和说话人两方面来考虑分析,双方都希望自己能省力,即听话人听到最充分的言语,说话人说最少的话。在违反Q原则的基础上,产生会话含义。霍恩的结论是:我们特别清楚的看到,一个表达式的文体自然性跟它的相对短小简单以及用于定型情形之间的对应关系(Horn1984:31)。Levinson批评Horn的语用分工过于宽泛(甚至一些语例混淆了量原则和方式原则/准则),缺乏含义推理机制和中介。

第2题:

莱文森认为成年中期的发展任务主要是获得创生感。


正确答案:错误

第3题:

结合或设计交际实例,说明莱文森三原则的使用次序。


正确答案: 当数量原则、信息原则和方式原则有矛盾时,这三个原则的运用次序是数量原则>方式原则>信息原则,即
⑴符合“霍恩等级关系”的表达方式实行量原则的推导先于信息原则的推导;
⑵其余情况则由信息原则得出特定的理解,除非提供足量的信息违反信息原则;
⑶并存两个意义相同的表达形式,一个有标记,一个无标记;无标记的由信息原则推导其会话含义,有标记的由方式原则推导出无法应用恰当的信息原则推导出来的含义。
⑷在数量原则里,小句含义(clausal implicature)的推导先于等级含义(scalar implicature)的推导。

第4题:

平衡计分卡来源于()与大卫.诺顿?

  • A、罗伯特.卡普兰
  • B、菲利普.科特勒
  • C、小约翰.谢默霍恩
  • D、凯文.莱恩.凯勒

正确答案:A

第5题:

霍恩、莱文森的理论对格莱斯的修正表现在哪些方面?


正确答案:⑴霍恩Q原则源于格莱斯的数量准则第一条次则,R原则源于关系准则,但内容更加宽泛。
⑵霍恩把格赖斯的方式准则分到Q原则和R原则当中,还认为Q原则和R原则之间的区分是形式是否简短,有无标记形式。在他看来,量和关系两原则(Grice的两条准则)是互为条件的。
⑶格赖斯的第一条数量准则是“使你的话语如(交谈的当前目的)所要求的那样信息充分”,莱文森将它重新解释为“数量原则”,并对内容做了改动。

第6题:

莱文森的三原则对格莱斯的理论做了哪些修正?


正确答案: 在莱文森的三原则中,数量原则和信息原则分别来自格赖斯的数量准则的第一次则和第二次则。根据莱文森的观点,就现时的交谈目的而言,提供过多的信息本身就是不相关联的,因此格莱斯数量原则的第二次则所要求的效果可以通过其第三准则“关联准则”来取得。格莱斯的方式准则基本保留为“方式原则”,并把各个原则都分为“说论人准则”和“听话人推论”两个部分。

第7题:

结合或设计交际实例,说明霍恩二原则的使用。


正确答案:霍恩二原则就是引导人们从最小极限化的表达形式中得到最大极限化的内容。霍恩提出语用分工的概念即数量原则是关于内容的,要提供充足的信息;而关系原则是关于形式的,说话人要采用最小的形式。如果有相应的无标记表达式时使用了有标记表达式,就会被解释成要传递有标记信息。例如:她有钱。根据关系原则,“有”隐含了“有很多”,因此“她有钱。”这句话就具有了“她很富有”的会话含意。

第8题:

霍恩二原则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其对格莱斯的理论有何发展?


正确答案: Q原则(基于听话人):
要使你的话语充分(比较数量准则第一条)
能说多少就说多少(以R原则为条件)
R原则(基于说话人):
要使你的话语只是必需的(比较关系准则、数量准则第二条次则合方式准则)
不说多于所要求说的话(以Q原则为条件)
对格莱斯理论的发展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将原理论的四个准则压缩为数量和关系两个原则。二是提出了语用分工理论。

第9题:

参阅相关文献,说明关联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其基本观点如何。


正确答案:关联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⑴1979年,威尔逊在《现代语言学—乔姆斯基革命的成果》中首次披露关联性思想的一些内容,并强调关联性概念在任何语用解读理论中都将发挥中心作用。这是斯波伯和威尔逊第一次尝试提出关联理论。
⑵1981年,威尔逊和斯波伯提出用关联原则统括格赖斯的合作原则及其各项准则。
⑶1982年,斯波伯和威尔逊发表了《理解理论中的相互知识与关联性》。
⑷1986年斯波伯和威尔逊出版《关联性—交际与认知》。分别讨论“交际”“推理”“关联性”“语言交际的一些问题”问题。这些标志其关联理论进入成熟阶段。
关联理论的基本观点包括三个方面:
⑴明示推理交际观:交际不仅涉及编码、解码,而且涉及推理。听话人不仅要明白词语的一般意义,更要明白说话人此时此地运用这些词语的特殊意义。“明示”和“推理”是交际过程的两个方面。
⑵关联性的定义:
①当,且仅当,一个设想在某语境中具有语境效应时,它才在该语境中有关联。
②当,且仅当,一个设想在某一时刻,在某人可及的一种或多种语境中具有关联性时,它才在当时跟该个体有关联。
③当,且仅当,某种现象所表明的一个或多个认识跟某人有关联,该现象才跟他有关联。
⑶关联原则:任何明示性的交际行为都意味着本交际行为所传递的假设,具有最佳关联性。

第10题:

参阅相关文献,简要说明霍恩二原则提出的理论基础。


正确答案:格莱斯会话准则和齐波夫(Zipf)省力原则。省力原则或称经济原则,最早由美国学者GeorgeKingsley Zipf于1949年提出,Zipf试图用省力原则来解释人类社会的一切现象,省力原则不仅给语言学以很深的启示,同时它对信息学、计算机科学、经济学等诸多其它学科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Zipf是这样来解释省力原则的:
第一,省力是一种平均量。一个人一生要经历很多事情,他在一件事情上的省力可能导致在另一件事情上的费力。反过来,在一件事情上的费力,又可能导致在另一件事情上的省力。
第二,这只是一种概率而已。一个人不可能事先绝对地肯定某种方法一定能让他省力,他只能有一个大概的估计。省力原则具体应用到语言学领域中,认为有两股既相互矛盾而又相互影响的力量,一股是“统一的力量”,或者叫“说话人经济原则”。这股力量是以简化为目的的,即说话人希望自己说得尽可能少,最理想的情况是能用一个声音来表达一切意义,以减少自己编码时的困难。另一股力量是“分化的力量”,或者叫“听话人经济原则”。这是和第一股力量相反的,以反歧义为目的的力量。根据这条原则,听话人希望说话人尽可能说得多,最好是每一种意义都只能由一种表达方式来表示,以减少自己解码时的困难。语言活动要有效地进行,须在这两股力量之间达到一种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