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服饰的变化主要来自哪些方面的因素?

题目
问答题
试述服饰的变化主要来自哪些方面的因素?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1)依据材料二,归纳中国民众的服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这一种变化的主要因素。


参考答案:

由单一服饰到多元服饰;改革开放,促进了经济和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第2题:

试述在温室设计过程种应考虑哪些方面的因素?


正确答案: 建设这样的温室,要根据当地的自然气候条件、欲种植各种的花卉种类、生产方式(切花、盆栽、育等)、生产规模及资金状况而定。例如北方地区宜选用南向单屋面或不等屋面的中小型温室,其保温性能好,能充分利用太阳的辐射,跨度小,抗压能力强;在南方地区,一般不 用温室,而用塑料大棚即可,若进行大规模的周年切花生产、观叶植物的生产或名贵花卉的生 产时,则宜选用南北相延伸的双屋面中大型温室,并且需要有良好的降温、通风和遮荫等设施。
(1)考虑的基本因素:
①、成本因素:包括土地、厂房等设备以及原材料的投资。运输和燃料的成本,是否靠近市场。水源是否充足和低廉。
②、气候条件:
A.可以利用太阳能的多少。
B.雨量,冬雨与夏雨的时间
C.一年中最高和最低温度及其时间。
D.雹情、风带的分布。
E.空气污染的程度。
③、地形土壤:场地应该比较平坦、开阔或稍有些坡度,用充分的阳光照射,通风能力强,但是不要选在风口上。地势要较干燥,排灌水要方便,尽量选择土质好的地方。
(2)基本布局:
①、提供适宜栽培、操作、运输、贮藏设施的空间。
②、方便操作,有利于扩建和将来发展。
③、注意温室与温室之间的合理间距:
A.原则是:不互相挡光,不互相挡风。
B.一般南北向延伸的温室东西两侧的间距不少于温室高度的2/3,大跨度的温室间距要保证为跨度的40%-50%。
C.一般东西延伸的温室,南面会影响北面。
D.当东西面延伸时,间距通常是温室高度的2倍。
(3)玻璃温室屋面倾斜度的选择:
①、充分利用太阳辐射热是温室性能如何的重要标志。
②、温室利用太阳辐射热主要是通过南向倾斜的玻璃屋面取得的。
③、吸收太阳辐射的多少,取决于太阳的高度角和玻璃屋面的倾斜角度,通常以冬至正午太阳 的高度角为确定南向玻璃屋面的倾斜角度的依据。在北京地区温室南向屋面的倾斜角度不应小于33.4度。
(4)温室的方位问题:
①、单屋面温室与不等屋面温室是坐北朝南的,而双屋面温室通常是南北向延伸的,屋面分为 东西两方,但也有东西延长的。
②、两种温室采光的差别:温室南向玻璃屋面的倾斜角度不同,太阳辐射有显著的差别。以太 阳投向玻璃屋面的投射角度为90时,太阳辐射最大,因此这类温室既要尽量多的吸收太阳的辐 射热量,又要便于建筑结构的处理,一般以投射角度不小于60度为宜,即南向玻璃屋面的倾 斜角度应不小于33.4度(北京地区),其它地区可以作适当的调整。至于南北向延伸的双屋面 温室,屋面倾斜角度的大小,中午前后与太阳辐射角度关系不大。因为不论玻璃屋面的倾斜角 度为多少,它都和太阳光线射于水平面相同,这正是东西向玻璃屋面温室白天温度比南北向屋 面温室相对偏低的缘故。但是为了上午和下午能更多的接收太阳辐射的能量,屋面的倾斜角度不宜低于30度。

第3题:

试述测量误差的主要来源有哪些方面?


参考答案:1)由于测量仪器的制造不十分完善及检验、校正的残余误差,必然使观测值中包含有因仪器本身而产生的测量误差。水利工程测量
2)操作仪器的技术人员(观测员)感觉器官的鉴别能力有一定局限性,所以在仪器的安置、照准、读数方面都不可避免地产生测量误差。
3)观测时所处的外界条件发生变化,例如,温度高低、湿度大小、风力强弱及大气折光等因素的影响都会产生测量误差。以上三个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称为观测条件,同时,也是产生误差的主要原因。

第4题:

试述服饰民俗的文化内涵?


正确答案: 1、崇宗敬祖,强调礼仪伦常。
2、求吉心理。
3、表现民族的自我意识。
4、成为某种政治观念的载体。

第5题:

试述服饰的变化主要来自哪些方面的因素?


正确答案: 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在历史发展历程中,因生活条件和社会观念的改变而影响到服饰的改变。

第6题:

试述影响用户功率因数变化的主要因素。

第7题:

雷达降水估计误差主要来自哪些方面?


正确答案:主要来自不适当的Z-R关系、雷达硬件定标误差、湿的天线罩、亮带、远距离处雷达波束从降水系统上面穿过、超折射地物杂波、冰雹的影响等。

第8题:

试述不同时期课程演进的特点及制约课程变化的主要因素。


参考答案:(1)古代课程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学程”,此外还有:伦理本位的课程观;服务于个别传授教学形式的教学内容;文献修订的编制方式;分科课程的表现形式。古代课程设置的特点表现为“学程”。无论是西方的“七艺”: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还是我国古代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都有这样的特征。
(2)近代的特点主要表现为“教程”。在西方课程的设置中表现得犹为明显。这主要因为学校教育体制逐步确立,成为主要教育形式的缘故。文艺复兴之前学校课程为教会垄断;文艺复兴后人文学科兴起,古典语文在学校课程中占有重要位置。
资本主义时期自然科学进入学校课程,数学在学校课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大量增设人文学科(现代本族语、现代外国语,历史、公民、地理)但课程的设置有重理轻文和忽视劳动技术教育的缺点。
(3)现代的课程特点表现为“教程”和“学程”结合。
具体表现:课程价值观的多元化取向;课程内容的文理内容的兼顾;课程类型的多样化。
影响课程演变的因素:(1)社会生产的需要(2)科学技术的进步(3)教育宗旨的规定(4)培养目标的要求(5)哲学思想的影响(6)社会文化的传统(7)儿童身心的发展(8)学校类型和制度。

第9题:

试述服饰习俗的构成因素。


正确答案: (1)依据性别构成的服饰习俗
(2)依据年龄构成的服饰习俗
(3)依据职业构成的服饰习俗
(4)依据地位构成的服饰习俗
(5)依据用途构成的服饰习俗
(6)依据民族构成的服饰习俗
(7)依据季节构成的服饰习俗
(8)依据质料构成的服饰习俗
(9)依据色彩构成的服饰习俗
(10)依据工艺构成的服饰习俗
(11)依据样式构成的服饰习俗

第10题:

试述服饰的变化经历的哪几个经历?


正确答案: 第一阶段遮身掩体,防寒禹署为主要目的。
第二阶段服饰功用除遮身掩体之外还以适应生产需要为主要目的。
第三阶段服饰成为社会角色和等级身份的标志。
第四阶段服饰除具有上述功能外,还能反映出某些社会观念,政治观念方面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