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结合实例,阐述教育地方分权制及其优缺点。[2006年真题]

题目
问答题
试结合实例,阐述教育地方分权制及其优缺点。[2006年真题]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地方分权制是指国家的教育事权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执掌,以地方自主管理为主的制度。在这样一种制度下,中央和地方有各自的职责范围,维持着一种相对独立而非领导与被领导的隶属关系,这是一种平行的管理体制。
(1)地方分权制的主要优点
①教育行政权力分散,有利于地方因地制宜发展教育,使教育适应于地方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由于各地的情况各异,对教育的需求和要求也千差万别,教育行政权力分散,使得各地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确定教育资源的分配和课程的设置,例如,在以农业为主的地方可以增加农业知识方面的课程,或者大力扶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建设。
②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机关执掌有关教育权力,有利于充分发挥其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中央集权制下,地方政府完全听命于中央,没有主动权,因此也没有积极发展教育的动力;实施地方分权制后,教育的发展掌握在地方政府手中,考虑到教育发展的成果对地方发展带来的效益,地方政府就会积极主动地制定有利于教育发展的政策法规,例如在财政经费分配的过程中,也会主动向教育倾斜。
③避免兴办教育事业出现事事请示中央的现象。地方集权制下,中央政府对教育过程中的所有环节都做出明确规定,各个地方遵循中央的规定,没有自行决定的权利。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中央政府的事务过于繁杂,另一方面,在遇到突发事件需要地方决断的情况下,如果先要请示中央,往往会不利于把握事情解决的有利时机。
④地方自主管理教育事业,有利于地方及时处理和决断有关教育问题,提高教育管理的效率,同时反过来也能促使中央集中精力更有效地履行其宏观管理的职能。在实行地方分权的教育管理体制下,中央的职责主要在于宏观政策的制定和监督。例如,在保证地方教育发展的过程中,中央政府不必管理具体事务,只需要设立一些指标,对地方教育发展的状况进行督察即可。
(2)地方分权制的主要缺点
①教育行政权力分散,不易统一政令、统一标准、统筹规划及统筹兼顾;
②各地条件不同,对教育事业的认识不同,容易造成教育的不平衡发展;
③各地自主行政,中央调控能力有限,不利于组织地方之间的教育协作。
解析: 暂无解析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美国当前的教育行政制度属于(  )

A.地方分权制
B.中央集权制
C.中央集权制与地方分权制相结合
D.独立办学制

答案:A
解析:

第2题:

试分析班级授课制及其优缺点。


答案:
解析:
(1)班级上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分别学习所设置的各门课程。在班级上课制中,同一班的每个学生的学习内容与进度必须一致,开设的各门课程,特别是在高年级,通常由具有不同专业知识的教师分别担任。(2)班级授课这种组织形式在教育实践中已盛行了数百年,就目前来看,它依然是占主导地位的教学组织形式。这种教学组织形式之所以经久不衰,是因为它有着以下优势与价值:①把相同或相近年龄和水平的学生组织在一起,教师可以同时教授许多学生,全体学生可以在教师指导下共同前进,具有高效、经济、规范等优点,也有利于学生在集体中的相互切磋与启发,有助于学生社会性的健全发展,②教学按规定的课时来安排,可以有条不紊地进行,有利于预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③分科教学有利于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教师可以系统地讲授规定的学科内容,学生也可借此获得系统的知识、技能。④按照国家规定的课程标准确定教学内容,可以保证所有公民基础学历的发展。(3)班级授课制也存在一些不足和缺陷。首先,班级授课制尽管便于教师发挥主导作用,但也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受到一定的限制,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不易充分发挥。而且,这种教学组织形式容易导致书本为中心,忽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其次,班级授课制坚持统一的教学进度,难以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容易走向“一刀切”、“划一主义”。最后,班级授课制在某种意义上是应现代工业之科技文明提高效率的需求而在实践中占据统治地位的,所以,这种教学组织形式容易走向“效率驱动,控制本位”的弊端。

第3题:

近代法国拿破仑建立的教育领导体制属于()。

A、地方分权制

B、中央集权制

C、地方与中央结合制

D、地方集权制


参考答案:B

第4题:

结合实例,阐述探究学习法的特点及其教学步骤?


正确答案: 探究学习法是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在体育教育与健康活动过程中选择和确立研究主题,创设类似与研究的情景,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体育与健康知识、运动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
(1)探究学习具有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等。
(2)探究学习方法的教学步骤:
①提出问题。
体育教师应根据学生已经学习与掌握的知识技能,结合所学的具体内容为学生提出具有多种可能性的问题。
②分组讨论。
提出若干假设与方案。在体育教师提出问题后,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各自提出假设与解决问题的方案。
③各组将假设与方案。
运用于体育与健康学习活动的实践之中,验证假设与方案。
④评价与提高。
在小组探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对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效果进行评价,以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3)运用探究式学习的注意事项
①合理设置问题。
体育教师提出的问题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基础与学习内容的特点,要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
②鼓励学生积极探究。
体育教师应有目的、有意识地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大胆创新,对于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出现的不足,甚至错误应给以宽容、理解。
③充分发挥小组的集体智慧。
体育教师应注意充分发挥小组成员的集体智慧,使他们群策群力,各显神通,取长补短。
④注意运动技能学习的特点。
体育教学中运动技能的探究学习,不仅是解决懂不懂、知不知的问题,更是解决会不会的问题。

第5题:

试结合实例论述主题方案架构的基本要素及相应的教育活动设计要求。


正确答案: 1、引发认知
人是在与外部环境看的相互作用过程中,不断对通过顺应和同化达到发展的。这种认知的基本能力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基础。主体也是在这种内心所产生的不平衡感中产生寻求解决问题的动力。因此,在主题活动的设计时,教师应首先激发儿童认知的兴趣,重点应该在帮助儿童产生探究的冲动。这个环节往往被看作是社会性发展活动的准备阶段。
如教师开展中班“认识自己”的主题时应认识到,儿童对自我的认识处在朦胧状态,如何引导儿童关注自我和他人的不同是有效引发学习目标的第一步。那么,教师可以设计几个有趣的活动,如“我的名字叫什么?”让儿童发现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名字。开展“猜猜他是谁?”活动,由教师描述每个孩子的相貌特征,让大家观察后猜测,由此感受每个人独特的地方。教师还可以组织听辨自己和他人的声音的活动,让大家发现每个人说话的声音是不同的等。然后教师可以组织自画像的活动,让儿童能用更直观的方法发现自己的特点。这些活动有效地开启了主题的大门,让儿童开始关注起自我,为接下来的活动做了充分准备。
当然,在有些主题设计中,也可根据实际情况从情感的激发或经验的积累出发,把认知环节放到后面,作为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提升和推进。
2、情感体验
从儿童的认知发展过程我们可以知道,儿童是处于自我中心状态向去自我中心发展的。通常比较难以区分主客观世界,把世界看作与自己的感觉、情感、想象、经验是同一的。因此,让儿童在亲历过程中去感受某种愉悦或痛苦的体验,才能逐步走向情感的迁移。
如在“认识自己”的主题中,教师可以通过组织语言交流活动“喜欢和不喜欢”,让儿童相互讲述喜欢吃的东西和不喜欢吃的东西,喜欢的玩具和不喜欢的玩具等,引发儿童对自己情绪的体验,并由己及彼地了解别人也会有同样的情感。
3、实践尝试
社会性是在实践操作中逐步建立起来的一种稳定的心理反应。因此,进行良好的行为习惯训练是重要的教育环节。社会性主题活动应为儿童提供多种实践操作的机会,在这些实践活动中,教师可以为儿童提供模仿的榜样,让儿童通过直接学习进行社会性行为的练习。同时实践活动能使儿童能与他人产生许多关系,通过对这些关系的结成、维持和处理来进一步学习交往方法,从而形成和发展各种良好的社会性行为。
如在“认识自己”的主题中,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值日生轮流制度、开展自我服务能力竞赛等活动,既让儿童在实践中体验活动认识自己的能力,又能让幼儿感受为他人服务的乐趣,从而体验与人共处的快乐,建立良好的自我意识。
4、经验积累
学习是一种信息加工机制。只有将新信息与原有的知识有机联系时,个体才能通过旧知识更好地理解新知识,并从原有的知识中获取解决新问题的办法。因此,经验的积累在儿童社会性学习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当儿童具备足够的经验时,才能在新的问题情境中去迁移知识,并产生正确的行为。如礼貌用语是个体和他人建立友好关系的第一步,礼貌的语言能有效引起他人的好感,使交往行为顺利完成,反之则会遭到冷淡。如果儿童曾叫人“老头”而遭到过挫折,在以后交往事件中,就会考虑采取适宜的称呼。因此教师应多让幼儿园接触、观察、了解各种社会关系、现象和规范,使儿童积累自我意识、社会角色和社会交往技能的经验,从而建立良好的亲社会行为和意愿。
如在“认识自己”的主题中,教师可以通过从家庭和朋友两个维度来进行经验积累,如让让儿童了解自己的家庭住址、家庭电话、家庭成员的姓名、人员;了解自己最好的朋友,以及如何与朋友友好相处的方法,使儿童积累丰富的实际经验,从而使儿童更好地理解自己作为一个社会人所具有的社会关系,也能更好地认识自己。
5、情感迁移(行为建立)
技能的掌握(行为的建立)是个体在遇到同样的情境时所表现出来的良好的、自觉的、稳定的行为反应。只有当儿童把知道的理论能用于实践,才能证明其社会性真正发展了。因此,对幼儿进行社会性教育应重视认知的迁移和良好社会性行为的落实。如我们通过讲故事、说道理等途径对儿童进行了许多尊敬长辈、关心老人的教育,当儿童在乘坐汽车时也能自觉地意识到应该照顾老人而为老人让座时,说明我们的教育是有成效的。如果儿童在真实的情境中只是为了博得老师表扬而勉强让座,那么我们应该反思自己的教育了。如在“认识自己”的主题中,教师通过收集儿童婴儿时期的照片、父母讲述的抚育过程的故事等,让儿童感受到了自己是在父母辛苦的抚育中成长的,建立了要孝敬、关爱父母的情感。那么教师就应该在接下去组织相关的“我爱爸爸妈妈”活动,如让儿童为父母夹一筷菜或拿一双拖鞋等,让儿童在实际行动中表达自己的情感,让儿童更深刻地体会什么叫“关心”和“爱”。

第6题:

结合培根、斯宾塞等人的思想,阐述科学教育思潮及其影响。


答案:
解析:
【答案要点】
(1)产生:产生于16~17世纪,兴盛于19世纪,19世纪中后期在欧美国家得到广泛传播。早在16~17世纪,培根等人开始倡导进行自然科学知识教育,标志着这一思潮的形成。
(2)发展:斯宾塞——19世纪英国著名的哲学家、社会学家和教育家,他是反对当时英国学校古典主义教育、提倡科学教育的主要人物之一,对英国教育的内容都产生过深刻影响,代表作是《教育论》(1862年)。在教育目的上,他认为是“为完满生活做准备”,呼吁教育应从古典主义的传统束缚中解放出来,适应生活、生产的需要。在详细论证五种活动与科学的关系后,得出科学知识对人类生活最有价值的结论。根据生活准备说和知识价值说,他提出学校应开设五类课程:生理学和解剖学、社会科学、教育学、心理学和历史、文学、艺术等。斯宾塞以科学知识为中心,重视个人和社会生活,是教育思想的一次变革,冲破了古典教育传统的束缚,极大推动了科学教育的发展。
赫胥黎——19世纪英国著名的自然科学家和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集中反映在《科学与教育》这一论文集中。首先他对传统教育进行批判,认为当时学校提供的教育“实在是近于完全没有教育”。其次他倡导科学教育与自由教育,从工业发展和现代生活的需要出发,阐述科学教育的重要性,对忽视人文学科的倾向进行了批评。认为只有受过两方面教育才算是受过自由教育。他的科学教育与自由教育对当时的教育改革产生了积极影响。
(3)影响:科学教育的产生和发展,适应了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的客观要求;其中包含了许多反映教育客观规律和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论断。科学教育思想影响了学校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有力推动了欧美各国学校课程的改革,对近代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发展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第7题:

简述地方分权制的优缺点。
地方分权制的优点
1能提高教育管理的效率.通过权力的再分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由于庞大和过于集中的中央机构而必然导致的官僚惰性,提高行政效率.
2能带来教育的民主化.
3能调动地方办教育的积极性.形成地方参与,教育融入地方,与地方经济协调发展的局面,并可以避免事事依赖中央政府的现象.
4能更好地开发教育资源.特别是由于地方的投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中央的财政压力.
2)地方分权制的缺点
1教育行政权力分散,不易统一政令、统一标准、统筹规划和统筹兼顾.
2容易造成教育的不平衡发展.
3不利于组织地方协作.因为各地自主行政,中央调控能力有限,对于组织各个地方的教育协作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第8题:

法国实行的教育管理体制是( )

A、中央集权制

B、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结合、以中央集权为主

C、地方分权制

D、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结合、以地方分权为主


参考答案:B

第9题:

美国的历史发展及其政体形式,决定美国教育领导权的形式与欧洲大陆不同,实行一种典型的()。

  • A、中央集权制
  • B、地方分权制
  • C、大学区制
  • D、中央集权为主、地方分权为辅

正确答案:B

第10题:

音位变体有哪些基本类型?试结合实例进行阐述。归纳音位一般要遵循哪些原则?


正确答案: 类型:1.条件变体
条件变体是只能出现在某种特定语音环境中的音位变体,它是一个音位在不同环境中受不同条件影响而产生的。如普通话/a/音位,有四个常见的变体,而且有各自的出现条件:派pɑi[phai]中,受前元音[i]的影响→前元音/a/,妈mɑ[mA]中,受单韵母影响→央元音/A/ ,老lɑo[lɑu]中,受后元音[u]影响→后元音/ɑ/,言yɑn[iɛn]中,受韵头[i]影响→半低前元音/ɛ/ 。
2.自由变体
自由变体指能自由地出现在某种相同的语音环境中的音位变体。它不受条件地限制,可以随意地、自由地替换,不区别意义。 如四川话、湖南话、湖北话[n]、[l]不分→/n/的自由变体。
原则:1.对立原则
两个或几个音素如果出现在相同的语音环境中,相互替换后会产生意义上的差别,这几个音素就形成一种对立关系。对立是鉴别一个音素能否成为一个音位的最根本的原则,是划分音位的主要根据。汉语:/k/、/k‘/分属不同音位。/g/、/k/则属于同一个音位。“姑”[ku]、“哭”[k‘u] —对立—/k/、/k‘/两个音位,“哥哥”[kəgə]、[kə kə]—不对立—/k/、/g/归纳为一个;英语:ski[sk’i:]、[ski:]—不对立—/k/、/k’/合并一个。gill[gil]、kill[kil]—对立—/k/、/g/划分两个。
2.互补、相似原则
同一语言或方言中,几个相似或相近的音素不能出现在相同的语音环境中,但出现环境各有分工,分布状况处于互补关系之中。这些音素都可以作为同一音位的变体归并起来。其中,语音相似或相近是非常重要的(音感特征)。如普通话[a、A、α、ɛ] :a为前元音、A为单元音、α为后元音、 ɛ用在[i]和韵尾[n]之间→分布互补,可归并为一个音位。[ i、ɿ、ʅ ]三者在普通话中形成互补分布,且三者在发音上具有相似性→可归并为一个音位。
3.随意替换性原则
具体语言或方言中可以自由替换而无辨义作用的若干音位可以归并在一起。语音上不同的音素在同样的语音环境中出现,并且在一切活语言环境中可以彼此替换,没有功能差别。
普通话[u]、[v]、[w]是/u/的变体;方言[n]、[l]是/n/的变体。
互补相似性原则将条件变体加以合并;随意替换性原则将自由变体加以合并。  不同语言中,语音体系不同→音素和音素的差异是否构成功能差别也不同→相同的音素进入不同的音系,其相互关系可能不同→每个语言/方言的音位及其内容不同。
英语[p][p‘]:people/speak→一个音位/p/;汉语两个音位;   英语[p][b]:pig/big→两个音位/p/、/b/,汉语一个音位。 4.简约原则:尽可能少,系统尽可能简化。
5.土人感原则:音位的分合最终决定于当地人自己的语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