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及散水有哪些质量通病防治的施工措施?

题目
问答题
道路及散水有哪些质量通病防治的施工措施?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1.土料须采用就地挖出的含有机质小于5%的粘性土或塑性指数大于4的粉土,不得使用表面耕植土、淤泥、冻土或夹有冻块的土;土料应过筛,粒径不得大于15mm。
2.对基槽(坑)应先验槽,清除松土,不得有表层耕植土,并打两遍底夯,要求平整干净。
3.路基回填应分段分层进行夯实,每层回填厚度由夯实或碾压机具种类决定并按照规范要求进行。根据设计要求的压实系数由试验确定夯打或碾压遍数,每层施工结束后检查地基的压实系数,经见证取样试验合格后方可进行下一道工序施工。
4.基层施工时,应将基层材料集中搅拌,并采用摊铺机进行摊铺,待基层整平压实后,严格进行养生,防止基层出现干缩或温缩裂缝;为减少路基土的压实变形,增加路基强度和稳定性,必须认真进行压实,特别要加强路堤边部碾压,使路堤横向的密度尽可能均匀。
5.混凝土道路路面采用专用机械一次浇筑完成。
6.根据施工现场的实际,认真编制混凝土浇筑方案,尽量避开当日高温时段施工。科学合理地确定浇筑顺序和施工缝的留置。
7.道路遇过路电缆沟处,电缆沟两侧应设变形缝。
8.道路面层宜采用抗滑、耐磨措施。
9.郊区型道路、散水棱角宜作倒圆角处理。
10.收面时不得任意在路面上走动,面层应一次成活,采用原浆收面,禁止加浆或撒干水泥收面。
11.与电气安装紧密结合,合理安排道路浇筑时间,路面混凝土养护要派专人负责,并在终凝后及时开始养护,养护期为14d,路面养护期间严禁行人、车辆在上面走动,直至混凝土强度达到要求后方可通行,通行速度不得大于5km/h,防止车辆刹车破坏或污染道路面层。
12.胀缝应与路面中心线垂直,缝壁上下垂直,缝宽一致,上下贯通,缝中不得连浆。当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25%~30%时可进行缩缝切割,填缝前,采用压力水或压缩空气彻底清除接缝中砂石及其他污染物,确保缝壁及内部清洁、干燥。两侧粘贴美纹纸,防止污染面层。灌注高度,夏天宜与板面齐平,冬天宜低于板面1~2mm;填缝要求饱满、均匀、连续贯通。
13.道路坡度正确,防止积水。
解析: 暂无解析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持续开展(),创新防治措施,加强施工现场事故隐患排查治理,落实作业高峰期施工安全管理评价,改进现场安全工作实效。

  • A、安全通病防治工作
  • B、质量通病防治工作
  • C、管理通病防治工作
  • D、技术通病防治工作

正确答案:A

第2题:

依据《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工程质量通病防治工作要求及技术措施》,质量通病防治是质量管理的重要环节,有什么相关工作要求?


正确答案: 各单位要认真组织学习、落实《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工程质量通病防治工作要求及技术措施》,规范开展质量通病防治工作,努力提高工作效果。
认真研究、总结质量通病防治工作经验,不断丰富和完善质量通病防治措施。
执行遇到问题及相关工作建议,请及时向公司基建部反馈。

第3题:

监理项目部督促施工项目部质量通病防治的方案和措施的实施。工程完工后,应编写()。

  • A、《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措施》
  • B、《工程设备(材料)制造质量通病防治监控措施》
  • C、《工程质量通病防治工作总结》
  • D、《工程质量通病防治工作评估报告》

正确答案:D

第4题:

混凝土施工的质量通病蜂窝产生的现象、原因和防治措施。


正确答案: (1)、现象:混凝土结构局部出现酥松、砂浆少、石子多、石子之间形成空隙类似蜂窝状的窟窿。
(2)、产生的原因:
①、混凝土配合比不当或砂、石予、水泥材料加水量计量不准,造成砂浆少、石于多;
②、混凝土搅拌时间不够,未拌合均匀,和易性差,振捣不密实;
③、下料不当或下料过高,未设串通使石子集中,造成石子砂浆离析;
④、混凝土未分层下料,振捣不实,或漏振,或振捣时间不够;
⑤、模板缝隙未堵严,水泥浆流失;
⑥、钢筋较密,使用的石子粒径过大或坍落度过小;
⑦、基础、柱、墙根部未稍加间歇就继续灌上层混凝土。
(3)、防治的措施:
①、认真设计、严格控制混凝土配合比,经常检查,做到计量准确,混凝土拌合均匀,坍落度适合;混凝土下料高度超过过2m应设串筒或溜槽:浇灌应分层下料,分层振捣,防止漏振:模板缝应堵塞严密,浇灌中,应随时检查模板支撑情况防止漏浆;基础、柱、墙根部应在下部浇完间歇1~1.5h,沉实后再浇上部混凝土,避免出现“烂脖子”。
②、小蜂窝:洗刷干净后,用1:2或1:2.5水泥砂浆抹平压实;较大蜂窝,凿去蜂窝处薄弱松散颗粒,刷洗净后,支模用高一级细石混凝土仔细填塞捣实,较深蜂窝,如清除困难,可埋压浆管、排气管,表面抹砂浆或灌筑混凝土封闭后,进行水泥压浆处理

第5题:

塑料门窗安装的常见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


正确答案: (1)门框松动。措施:在门框上打孔,用木螺丝把塑料门拧在木专上。
(2)门窗安装后变形。措施:框于洞口间填塞软质料时不应过紧,不得在门窗上铺搭脚手板、及悬挂物件。
(3)未按要求剔和叶槽。措施:应在找准位置的情况下,剔去3——4mm筋。

第6题:

根据《国家电网公司业主项目部标准化工作手册》330kV及以上输变电工程分册,在项目质量通病防治流程中,以下()属于业主项目部的工作内容。

  • A、下达工程质量通病防治任务书
  • B、审查施工项目部质量通病防治措施
  • C、落实质量通病防治措施
  • D、编制工程质量通病防治工作评估报告

正确答案:A

第7题:

施工单位签订质量通病防治任务书,编写《XXX专业质量通病防治措施》并报审,属于()阶段质量管理。

  • A、施工策划
  • B、施工准备
  • C、施工
  • D、施工验收

正确答案:A

第8题:

《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工程质量通病防治工作要求及技术措施》规定,监理项目部填写的工程质量通病防治工作评估报告中,包括以下()。

  • A、设计单位采取的通病防治措施
  • B、防治项目完成情况
  • C、质量通病防治措施
  • D、防治成果评价

正确答案:A,C,D

第9题:

混凝土施工的质量通病麻面产生的现象、原因和防治措施。


正确答案: (1)、现象:混凝土局部表面出现缺浆和许多小凹坑、麻点,形成租糙面,但无钢筋外露现象。
(2)、产生的原因:
①、模板表面粗糙或粘附水泥浆渣等杂物未清理于净,拆模时混凝土表面被粘坏;
②、模板未浇水湿润或湿润不够,构件表面混凝土的水分被吸去,使混凝土失水过多出现麻面;
③、摸板拼缝不严,局部漏浆;
④、模扳隔离剂涂刷不匀,或局部漏刷或失效.混凝土表面与模板粘结造成麻面;
⑤、混凝土振捣不实,气泡未悱出,停在模板表面形成麻点。
(3)、防治的措施:
①、模板去面清理干净,不得粘有干硬水泥砂浆等杂物,浇灌混凝土前,模板应浇水充分湿润,模板缝隙,应用油毡纸、腻子等堵严,模扳隔离剂应选用长效的,涂刷均匀,不得漏刷;混凝土应分层均匀振捣密实,至排除气泡为止;
②、表面作粉刷的,可不处理,表面无粉刷的,应在麻面部位浇水充分湿润后,用原混凝土配合比去石子砂浆,将麻面抹平压光。

第10题:

试述木模板施工中常见的质量通病及防治方法。


正确答案: 木模板施工中常见的质量通病及防治方法如下:
1)梁、板底不平、下挠。
原因分析:地面下沉,模板支柱下无垫板。
预防措施:模板支柱下应垫通长木板,且地面应夯实、平整;对湿陷性黄土必须有防水措施;对冻胀性土,必须有在冻胀土冻结和融化时能保持其设计标高的措施;防治地面产生不均匀沉陷。
2)梁侧模不平直,上下口涨模。
原因分析:模板支撑系统强度和刚度不足。
预防措施:模板钢愣、支柱断面尺寸及间距要认真计算;模板安装时要严格按设计要求施工。
3)柱身扭曲。
原因分析:主筋扭向或安装吊线找垂直的方法有误。
预防措施:在模板安装时,先校正主筋;安装吊线找垂直时,相邻两柱模从上端每面吊两点,使线坠到地,且线坠所示两点到柱位置线的距离相等。
4)墙体厚度不一,平整度差。
原因分析:模板缺少应有的强度和刚度,模板质量差。
预防措施:检查模板质量,不符合质量标准的不得使用;模板设计中应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安装施工中,严格按照设计要求的钢楞尺寸和间距,穿墙螺栓间距、墙体支撑方向施工。
5)门窗洞口的混凝土变形。
原因分析:模板连接不严、不牢或模板支撑不足。
预防措施:按照设计要求,将门窗洞口模板与墙模板或墙体钢筋连接牢固;板与板之间接缝严密;加强门窗洞口的支撑系统。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