框架结构抗震构造措施中,楼梯应符合()。

题目
多选题
框架结构抗震构造措施中,楼梯应符合()。
A

宜采用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楼梯

B

楼梯间的布置不应导致结构平面特别不规则

C

宜采取构造措施,减少楼梯构件对主体结构刚度的影响

D

楼梯间两侧填充墙与柱之间可以不拉结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高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设计时,关于砌体填充墙及隔墙的抗震构造措施,下述何项说法不准确?(  )

A.应采取措施减少对主体结构的不利影响,并应设置拉结筋、水平系梁、圈梁、构造柱等与主体结构可靠拉结
B.刚性非承重墙体的布置,应避免使结构形成刚度和强度分布上的突变
C.非楼梯间或人流通道的砌体填充墙,墙长大于8m或层高的2倍时,宜设置间距不大于4m的钢筋混凝土构造柱
D.楼梯间砌体填充墙,应设置间距不大于层高的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并应采用钢丝网砂浆面层加强

答案:D
解析:
根据《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10)第6.1.5条第4款规定,楼梯间周边填充墙构造柱间距不应大于层高和4m的较小值,故D项表述有误。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2016年版)第13.3.2条第1款规定,非承重墙体宜优先采用轻质墙体材料,采用砌体墙时,应采取措施减少对主体结构的不利影响,并应设置拉结筋、水平系梁、圈梁、构造柱等与主体结构可靠拉结。第2款规定,刚性非承重墙体的布置,应避免使结构形成刚度和强度分布上的突变,当围护墙非对称均匀布置时,应考虑质量和刚度的差异对主体结构抗震的不利影响。故AB两项表述正确。
根据《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10)第6.1.5条第3款,非楼梯间或人流通道的砌体填充墙,墙长大于8m或层高的2倍时,宜设置间距不大于4m的钢筋混凝土构造柱。C项表述正确。第4款规定,楼梯间采用砌体填充墙时,应设置间距不大于层高且不大于4m的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并应采用钢丝网砂浆面层加强。D项表述不准确。

第2题:

在抗震设计中,建筑根据其重要性分为哪四类?它们的抗震设计(包括地震作用、抗震构造措施)应分别符合什么要求?


正确答案: 根据建筑使用功能的重要性,按其受地震破坏时产生的后果。
建筑物的抗震设防类别不同,其地震作用的取值和抗震措施的采取也不同。
特殊设防类:使用上有特殊设施,涉及国家公共安全的重大建筑工程和地震时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等特别重大灾害后果,需要进行特殊设防的建筑。简称甲类。
特殊设防类,应按高于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加强其抗震措施;但抗震设防烈度为9度时应按比9度更高的要求采取抗震措施。同时,应按批准的地震安全性评价的结果且高于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确定其地震作用。
重点设防类:地震时使用不能中断或需尽快恢复的生命线相关建筑,以及地震时可能导致大量人员伤亡等重大灾害后果,需要提高设防标准的建筑。简称乙类。
重点设防类,应按高于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一度的要求加强其抗震措施;但抗震设防烈度为9度时应按比9度更高的要求采取抗震措施;地基基础的抗震措施,应符合有关规定。同时,应按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确定其地震作用。
标准设防类:除1、2、4款以外按标准要求进行设防的建筑。简称丙类。
标准设防类,应按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确定其抗震措施和地震作用,达到在遭遇高于当地抗震设防烈度的预估罕遇地震影响时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安全的严重破坏的抗震设防目标。
适度设防类:使用上人员稀少且震损不致产生次生灾害,允许在一定条件下适度降低要求的建筑。简称丁类。
适度设防类,允许比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适当降低其抗震措施,但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时不应降低。一般情况下,仍应按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确定其地震作用。

第3题:

下列构造措施中()属于抗震地区砖混结构必须的构造措施。

A.过梁

B.圈梁

C.构造柱

D.基础梁


参考答案:BC

第4题:

框架结构抗震构造措施中,楼梯应符合()。

  • A、宜采用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楼梯
  • B、楼梯间的布置不应导致结构平面特别不规则
  • C、宜采取构造措施,减少楼梯构件对主体结构刚度的影响
  • D、楼梯间两侧填充墙与柱之间可以不拉结

正确答案:B,C

第5题:

关于框架结构抗震构造措施的说法,正确的有()。

  • A、强柱
  • B、强节点
  • C、多短柱
  • D、弱角柱
  • E、限制配筋最小直径

正确答案:A,B

第6题:

关于框架结构抗震构造措施的说法,正确的有()。

A.强柱
B.强节点
C.多短柱
D.弱角柱
E.限制配筋最小直径

答案:A,B,E
解析:
2020/2019版教材P30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是我国工业与民用建筑较常用的结构形式。震害调查表明,框架结构震害的严重部位多发生在框架梁柱节点和填充墙处; 一般是柱的震害重于梁, 柱顶的震害重于柱底,角柱的震害重于内柱,短柱的震害重于一般柱。为此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把框架设计成延性框架,遵守强柱、强节点、 强锚固,避免短柱、加强角柱,框架沿髙度不宜突变,避免出现薄弱层,控制最小配筋率,限制配筋最小直径等原则。构造上采取受力筋锚固适当加长,节点处箍筋适当加密等措施

第7题:

构造柱除断面尺寸、配筋应符合抗震构造规定的的要求外,其保证质量的关键是()、()、()、()


正确答案:构造柱在其上、下端箍筋应加密;构造柱与墙之间应有拉结筋;构造柱施工时应先砌墙后再浇灌混凝土;构造柱混凝土浇灌质量要好

第8题:

对建筑场地为I类的框架结构,下列叙述中何项正确:()。

A.可按比设防烈度降低一度所对应的抗震等级采取抗震构造措施,但是相应的计算要求不应降低

B.可按比设防烈度降低一度所对应的抗震等级采取抗震构造措施,相应计算要求也降低

C.若设防烈度为7度,可按6度对应的抗震等级采取抗震构造措施,但是相应计算要求不变

D.9度时,计算要求和抗震构造措施都不能降低要求


正确答案:C

第9题:

如何理解"抗震措施"与"抗震构造措施"?


正确答案: 2010版《抗规》2.1.10条指出,抗震措施是指"除地震作用计算和抗力计算以外的抗震设计内容,包括抗震构造措施"。第2.1.11条指出,抗震构造措施是"根据抗震概念设计原则,一般不需计算而对结构和非结构各部分所采取的各种细部要求"。
从抗震规范的目录名称看,每章通常分为一般规定、计算要点、抗震构造措施、设计要求等节,在"一般规定"中,除"适用范围"外的内容属于抗震措施;"计算要点"中的地震作用效应(内力和变形)调整的规定也属于抗震措施。"设计要求"中的规定包含有抗震措施和抗震构造措施。
由于抗震措施"包含"抗震构造措施,所以,可以将二者的关系理解为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抗震构造措施的等级通常与抗震措施的等级相同,但还可能有微小调整。例如,Ⅰ类场地时,除6度外,按降低1度查表6.1.2确定抗震构造措施(见表6.1.2下注释1);0.15g和0.30g的Ⅲ、Ⅳ类地区条件下,抗震构造措施需要局部调整(见《高规》的4.8.4条)。
王亚勇、戴国莹《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疑问解答》(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年)第103页给出了一个表格,现摘录如下,见表2-5-3。(编者注:原书当设防烈度为6度时,乙类建筑的抗震措施和抗震构造措施均按照6度考虑,应是笔误,今依据其34页的表格已经改正。)

第10题:

某高层建筑,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等级为三级,按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要求,回答下列有关框架梁的设计与施工构造问题:梁端加密区的箍筋配置应符合哪些要求?


正确答案:梁端加密区的箍筋配置应符合下列要求:对抗震等级为三级时,加密区长度取(1.5hb、500mm)中的较大值;箍筋最大间距取(hb/4、8d、150mm)中最小值;箍筋的最小直径取8mm;当梁端纵向受拉钢筋配筋率大于2%时,箍筋最小直径应增大2mm;梁端加密区箍筋肢距,三级不宜大于250mm和20倍箍筋直径的较大值。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