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非三代两之书不敢观,非圣人之志不敢存。

题目
问答题
翻译:非三代两之书不敢观,非圣人之志不敢存。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近代驻英公使郭嵩焘《使西纪程》写道:“三代有道之圣人,非两洋所能及也。即我朝圣祖之仁圣,求之两洋一千八百七十八年中,无有能庶几者。圣人以一身为天下任劳,而西洋以公之臣庶。一生之圣德不能常也,文、武、成、康,四圣相承,不及百年,而臣庶之推衍无穷.愈久而人文愈盛。”材料不能反映的是()

  • A、靠圣人治国不能代代常有
  • B、西方靠“民众自治”可以长久
  • C、否定清朝的政治制度
  • D、“三代之政”不如西方民主政治

正确答案:C

第2题:

翻译:孟子曰:“圣人,百世之师也„„奋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闻者莫不兴起也。非圣人而能若是乎?而况于亲炙之者乎?


正确答案: 孟子说圣人是百代人的老师,伯夷和柳下惠就是这样的人.圣人是百代人的老师,伯夷和柳下惠就是这样的人。在那些听到柳下惠的风格和操守的人当中,即使是刻薄成性的人也变得厚道了,胸襟狭窄的人也变得宽宏大度了。他们在百代之前奋发有为,百代之后,听到他们事迹的人没有不为之感奋振作的.不是圣人能够像这样吗?——更何况对于那些同时代亲受他们熏陶的人呢?

第3题:

翻译下面的句子。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正确答案:

抄完,跑着送还书,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毕”和“走”,译错一个字扣一分)

第4题:

翻译:非三代两之书不敢观,非圣人之志不敢存。


正确答案:不是夏商周三代西东两汉的书就不敢看,不合乎圣人志意的就不敢存留心中

第5题: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盖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民间百姓),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与这一论断的精神实质较为接近的是()

  • 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 B、民为根本
  • C、天下为公
  • D、民贵君轻

正确答案:C

第6题:

翻译:夫为人主而身察百官,则日不足,力不给。且上用目,则下饰观;上用耳,则下饰声;上用虑,则下繁辞。先王以三者为不足,故舍己能而因法数,审赏罚。先王之所守要,故法省而不侵。独制四海之内,聪智不得用其诈,险躁不得关其佞,奸邪无所依。远在千里外,不敢易其辞;势在郎中,不敢蔽善饰非;朝廷群下,直凑单微,不敢相逾越。故治不足而日有馀,上之任势使然之。(《韩非子·有度》)


正确答案: 做君主的亲自考察百官,就会时间不够,精力不足。而且君主用眼睛看,臣子就修饰外表;君主用耳朵听,臣子就修饰言辞;君主用脑子想,臣子就夸夸其谈。先王认为这三种器官不够,所以放弃自己的才能而依赖法术,严明赏罚。先王掌握着关键,所以法令简明而君权不受侵害。独自控制四海之内,聪明多智的人不能使用欺诈手段,阴险浮躁的人不能使用花言巧语,奸邪的人就没有什么可依赖。臣子远在千里之外,不敢改变说辞;地位处在郎中,不敢隐善饰非;朝廷的群臣,集中的或单独的,不敢相互逾越职守。所以政事不多而时间有余,是君主运用权势所得来的。

第7题:

在“非危急之疾,不敢谒也”中,“谒”之义为()

  • A、拜请
  • B、拜见
  • C、访问
  • D、传达

正确答案:A

第8题:

翻译:天令之谓命,命非圣人不行;质朴之谓性,性非教化不成;人欲之谓情,情非制度不节。


正确答案: 上天让他对命运,生命不是圣人不去;单纯的对性,性不是教化不成;人要的就是情,爱情不是制度不规范。

第9题:

试述韩愈提出的以古为法,“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的学习方法。


正确答案: 韩愈倡导古文运动,继承儒家传统,重视古人。韩愈重视的古文,即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孟子、的文章,诗、书、礼、易、乐、春秋等“六艺之文”。“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非圣贤之志不敢存。”他说古文虽难,但也非高不可攀,只要勤奋努力,坚定意志,坚定信念,掌握方法,就会学到好处,还会有所创造。他说自己学习有三个阶段:一是观“三代两汉之书”“圣人之志”去粗取精,不为别人嘲笑而动摇;二是坚持不懈,能辨真伪,在别人讥笑中看到自己的不足;三是坚持有年,以至成熟,达到作文思如泉涌。
在学习的过程中,时刻防止非正统思想的侵入发现有不纯的东西,都主动排除掉,真到觉到直正的儒家真义才纵笔疾书。也不能放松儒家文章的学习,惟恐偏离轨道。

第10题:

翻译: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正确答案: 抄写完毕,跑着去送书,不敢稍微超过约定的期限。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