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游园》中杜丽娘的形象。

题目
问答题
分析《游园》中杜丽娘的形象。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杜丽娘是个出身封建名门望族的淑女,从小受到封建礼教的严格管教,常年独守于深闺中。因此当她第一次踏进春光明媚的后花园,看到春天美丽的景致,便引发了对青春流逝的惋惜和对美好爱情生活、对婚姻自由的向往。表现了杜丽娘多情浪漫和不甘心做循规蹈距的闺阁典范的叛逆的一面。
解析: 暂无解析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试分析《牡丹亭》中杜丽娘形象的时代意义是什么?


正确答案:作为爱情剧,《牡丹亭》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女子的苦闷,汤显祖写作《牡丹亭》,通过杜丽娘的故事,赞扬真情、至情,批判了社会对人性的压抑。在《牡丹亭》中,杜丽娘和《西厢记》中的崔莺莺不同,她并没有一个现实中的情人,她为追求梦中情人而死去,又因情而复生。她不是在现实的感情中苦恼,而是为梦境而痛苦,她不是死于爱情的被破坏,而是死于对爱情的徒然的渴望。在这里,汤显祖不仅写出了社会现实中的女性的困境:生活中受到重重束缚,行动也受到多方约束,对于爱情,仅仅只有渴望,而无法实现。同时,汤显祖更借杜丽娘的形象,表达了自己的至情观:“情”可以超越现实的存在,超越时间和空间。真情是无法为常理所规定和约束的。

第2题:

《牡丹亭》“游园惊梦”是怎样表现杜丽娘青春觉醒的?


正确答案:通过春日景色的描写,以及女主人公在游园前对镜整妆,突然见意想不到的发现那面菱花镜偷偷地照见了自己,从镜中看到自己的面容以后,竟挑逗得她羞答答地把美丽的发髻弄歪了。这样,就将一个青春开始觉醒的少女,那种顾影自怜、含情脉脉而又羞涩娇艳的心理和神态,传神入妙地表现出来了。

第3题:

分析《游园》中杜丽娘的形象。


正确答案: 杜丽娘是个出身封建名门望族的淑女,从小受到封建礼教的严格管教,常年独守于深闺中。因此当她第一次踏进春光明媚的后花园,看到春天美丽的景致,便引发了对青春流逝的惋惜和对美好爱情生活、对婚姻自由的向往。表现了杜丽娘多情浪漫和不甘心做循规蹈距的闺阁典范的叛逆的一面。

第4题:

游园中六支曲子是如何刻画杜丽娘的内心世界的?


正确答案: 《游园》由六支曲子组成。前三支曲子主要写杜丽娘游园前的心理活动,后三支曲子主要写丽娘游园中的所见所感。
绕地游:这曲子写杜丽娘对深闺内院寂寞生活的厌倦和春光撩人,青春向往的心态
乌夜啼:形象地表达了杜丽娘对洒满春光的自由天地的憧憬和向往
步步娇:写杜丽娘游园前对镜梳妆时的内心活动
醉扶归:写杜丽娘梳妆完毕,春香夸她打扮得好而引出丽娘顾影自怜的那种神态,珍惜青春却又无人赏识的那种孤单情怀
皂罗袍:唱出了女主人公在春色感召下所产生的心灵震颤
好姐姐:通过杜丽娘对具体景物的感受,进一步抒发了哀怨之情

第5题:

《游园》的唱词十分优美精妙,作者用七支曲子体现了杜丽娘游园的心理变化。请加以简单分析。


正确答案: (1)《游园》唱词优美,描写了杜丽娘由喜春到惜春,由惜春到恼春的心理变化,把一个幽困深闺的青春少女的孤独、自怜、苦闷和抑郁一步步展示出来。
(2)具体说来,作者用七支曲子体现了杜丽娘游园的心理变化。第一曲【绕池游】写杜丽娘被锁在深闺小院的“剪不断、理还乱”的无法派遣的青春愁闷;第二曲【步步娇】写杜丽娘梳妆打扮想走出闺房,展现自己芳姿的愿望;第三曲【醉扶归】写杜丽娘虽然外貌和心灵都美,但如同大好春光无人欣赏一样,令人遗憾;第四曲【皂罗袍】写杜丽娘看到无限美好的春天景致白白浪费,触发自己的哀怨情思,发出了“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的呼号,对压制人性的封建礼教提出控诉;第五曲【好姐姐】杜丽娘把自己比作晚春的牡丹,虽然美丽但赶不上莺歌燕舞的春天;第六曲【隔尾】写杜丽娘满怀愁怨,无心游览,扫兴而归。第七曲【山坡羊】杜丽娘进一步抒发自己的哀怨和不满。

第6题:

试以杜丽娘形象分析《牡丹亭》的思想和社会意义。 


正确答案: (1)杜丽娘是一个执着追求美好的爱情婚姻、大胆反抗封建礼教的叛逆者。
(2)杜丽娘形象体现了明代后期王学左派及李贽等人个性解放的思想。
(3)杜丽娘形象有力批判了“存天理、灭人欲”的封建礼教。

第7题:

试分析《牡丹亭》中杜丽娘形象的时代意义。


正确答案:作为爱情剧,《牡丹亭》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女子的苦闷,汤显祖写作《牡丹亭》,通过杜丽娘的故事,赞扬真情、至情,批判了社会对人性的压抑。在《牡丹亭》中,杜丽娘和《西厢记》中的崔莺莺不同,她并没有一个现实中的情人,她为追求梦中情人而死去,又因情而复生。她不是在现实的感情中苦恼,而是为梦境而痛苦,她不是死于爱情的被破坏,而是死于对爱情的徒然的渴望。
在这里,汤显祖不仅写出了社会现实中的女性的困境:生活中受到重重束缚,行动也受到多方约束,对于爱情,仅仅只有渴望,而无法实现。同时,汤显祖更借杜丽娘的形象,表达了自己的至情观:“情”可以超越现实的存在,超越时间和空间。真情是无法为常理所规定和约束的。

第8题:

分析杜丽娘的艺术形象。 


正确答案:杜丽娘是中国古代文学人物画廊中难得的典型形象。她生于名门大家,自幼受到封建文化的教育和严格的管束,精神忧郁、苦闷。陈最良对于《关雎》一诗“后妃之德”的解释,并没有引起的她的共鸣,反而激发了她青春的觉醒。游园中她第一次发现了春天的美,逗起她的春情,产生了对幸福人生的憧憬和对异性的渴望。但她的生活环境没有给她提供任何条件,她只能到梦中去寻找自己的理想,去实现自己的憧憬和追求。理想无法在现实中实现,她只能含恨为情而死。进入鬼蜮的杜丽娘,脱离了礼教的直接管束而显得格外大胆、痴情。她据理力争,赢得了再生的机会。“冥判”以后,她不用媒妁之言,深夜与情人相会,结下了“生同室,死同穴,永做夫妻”的誓言。复生后,在她的努力下,使得自己的非法叛逆的婚姻获得了家人的认可。爱情的力量使杜丽娘从生到死,从死到生,也征服了作为爱情死敌的封建礼教。杜丽娘形象生动地体现了作者 “理之所必无 ”然而 “情之所必有 ”的主题思想。

第9题:

简述《牡丹亭》中杜丽娘形象的代表意义。


正确答案: 《牡丹亭》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离合的爱情故事,热情歌颂了反对封建礼教.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和强烈要求个性解放的精神。明朝重“理”,往往压制人性,抹杀了青春对爱情的渴望,很多女性成为封建礼教的牺牲品。《牡丹亭》就是通过杜丽娘这个角色的青春觉醒来张扬个性解放,肯定追求爱情自由的合理性。因此,杜丽娘这个角色是全剧的最大亮点,作者的思想通过这个角色的生生死死体现出来;作者对礼教的控诉.对“理”的不满也是通过杜丽娘之口唱出来。

第10题:

杜丽娘在下面哪个时候触发了思春之情()。

  • A、在家小憩时
  • B、游园之后
  • C、游园之前
  • D、春香闹学时

正确答案: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