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巷》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题目
问答题
《雨巷》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再别康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这首诗主要有哪些艺术特点。


正确答案:再别康桥表达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憧憬,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对康桥的依依不舍、留恋之情。全诗以离别康桥时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诗以离别康桥时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语言轻盈柔和,形式精巧圆熟,诗人用虚实相间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憧憬,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表现得真挚、浓郁、隽永,是徐志摩诗作中的绝唱。这首诗意境优美,情感深挚含蓄,诗思精巧别致。诗人以康桥的自然风光为直接抒情对象,采取间接抒情的方式,寓情于景,人景互化。通读整首诗,无一处不是在写景、又无一处不是包含着诗人那淡淡的离别愁绪。

第2题:

《雨巷》作者是(),因这首诗被称为“雨巷诗人”。

A戴望舒

B艾青

C郭沫若

D闻一多


A

第3题:

这首诗中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趣?


正确答案:
在这优美的画卷中,充满着宜人的情趣,表明了作者对这种生活的向往。

第4题:

《雨巷》这首诗的作者,原名戴梦鸥的是谁?


正确答案: 《雨巷》这首诗的作者,原名戴梦鸥的是戴望舒。

第5题:

长诗《离骚》主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些感情是怎样通过诗的形式表达出来的?


正确答案: 《离骚》是诗人蕴含着满腔爱国激情,饱含着血泪写成的一首忧伤怨愤之歌, 忠怨之情和爱国精神是其主线,诗的前半部分主要写诗人矢志报国、高洁自守所遇到的不公正待遇,表现了诗人和楚国黑暗现实的冲突;后半部分主要写诗人遭馋被疏后,继续求索的精神和内心的冲突,以及诗人最后的抉择。
《离骚》的美学内涵:崇高、悲壮、奇丽
《离骚》的美学内涵表现为三个方面,首先,它具有由庄严而伟大的思想带来的无比光辉的崇高美。进步的政治理想、深厚的爱国激情、庄严的历史使命感、悲壮的献身精神,构成了诗人崇高的美的人格、美的形象。其次,《离骚》具有慷慨激昂的悲壮之美。屈原始终是自己悲剧命运的自觉承担者,这使诗中充满了不能自已的激越、崇高的感情和悲壮的英雄气概。其三,《离骚》具有奇丽的艺术美。屈原高超的、独创性的艺术表现手段,使《离骚》立意炫巧、结构宏阔、风格奇丽,具有令人目眩神夺的艺术特色。

第6题:

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1分)


正确答案:
描绘了诗人在北固山下停泊时见到的青山绿水、波平浪静等江南景象,时近春节,头顶大雁,诗人发出了“乡书何处达”的感慨,全诗意境优美,情景交融,抒发了诗人旅居外地时的思乡之情。

第7题:

关于《雨巷》这首诗,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雨巷》具有很强的音乐感
  • B、《雨巷》选取的意象很美
  • C、《雨巷》能够在情绪上感染读者
  • D、《雨巷》是一首热闹的直抒胸臆的诗歌

正确答案:D

第8题:

这首诗表现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正确答案:
这首诗以守边将士的身份和口吻,揭露和谴责南宋统治阶级对金人屈膝投降的政策,写出了守边战士不战而老、沦陷区人民盼望恢复而不得的悲痛心情,充分地抒发了作者爱国愤世的思想。

第9题:

杜甫的诗《又呈吴郎》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正确答案:《又呈吴郎》一诗,诗人首先以身说法,以情感人。善待老妇人,既表现他悯穷尊老,急人所难的善良品质,更是现身说法,用自己的行为举止,真情实意去感动吴郎。其次是由近及远,以“泪”感人。诗人借一件穷苦寡妇扑枣的小事,联想到整个国家大局及身处水深火热的穷苦大众,以至于流泪,这既是一种由近及远,推己及人,先人后己忧患天下的精神,用时也从更广泛的意义上点醒吴郎在危难时刻相互关照是理所当然,不必斤斤计较,为了一点小事而使人陷入困境。从这些隐晦曲折的地方体现出诗人对百姓的挚爱真情。

第10题:

1928年,戴望舒在《小说月报》上发表了《雨巷》,这首诗被认为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受到了叶圣陶等人的极力推荐,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而他也因这首诗而被人盛赞为“雨巷诗人”。这首诗和新月诗人朱湘的《采莲曲》相比,该诗在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经营上丝毫不逊色,而且由于其情绪的自然流动,而更具别样的神韵。但戴望舒很快就对这首诗所流露出的倾向进行了反叛,创作出了《我底记忆》这样的诗作。对此,你是怎么看的?你更喜欢《雨巷》还是《我底记忆》,为什么?


正确答案: 戴望舒是中国上世纪30年代现代派的代表性人物,曾获得“雨巷诗人”的称号,对建立白话新诗作出了不容低估的贡献,在现代诗歌史上有重大贡献。他早期的诗作里,情调伤感,艺术技巧明显,《雨巷》便是这时期的代表作。这首当时最流行的抒情诗,回响着中国传统诗词的题材和意境,调子低沉而优美,诗人从中国古典诗词里吸取诗情,用丁香结象征愁心,如李商隐诗句“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南唐李“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等美妙诗句。戴望舒从中得到借鉴,通过对“我”和“丁香一样的姑娘”的动人形象的描写,创造出一个“梦一般凄迷”的意境,曲折含蓄地传达出大革命失败后诗人苦闷彷徨的内心世界。可见,传统的痕迹是明显的。不仅于此,诗人又借鉴了法国象征派的抒情方试,也借鉴了新月派音乐美的主张,中西合璧、沟通古今的实验相当成功,故而被叶圣陶称赞为“替新诗底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
《雨巷》全诗为七节,每节六行,诗句长短相间,每节诗三、六句重复用一个韵,一贯到底,这样使全诗浑然一体,在错综变化之中富有整齐美。同时诗人又巧妙地运用复唱,不仅头尾两节诗重复,而且诗中重点的词语也一再重复,这样的反复咏唱构成了回荡往复、摄人心魄的音乐旋律,使《雨巷》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
戴望舒在写出了《雨巷》后不久,就满怀自豪感地把新写成的《我的记忆》,这首诗与那些充满了旧辞藻的语言有了很大差别,标志着戴望舒诗歌艺术的成熟:我的记忆是忠实于我的,忠实甚于我最好的友人。诗句都是现代人的日常口语,朴素而亲切,而以口语作为诗的语言,在当时也是一个大胆的尝试,无疑是成功的。其中“字句底节奏已经完全被情绪底节奏所替代”,实现了他诗歌应该去掉“音乐的成分”的主张,将诗情从形式束缚中解放出来,形成了朴素而亲切的诗风,别树一帜,自创一派。
但是,把这二首诗摆在一起来仔细比较、品味,显然《雨巷》是一首真正的杰作,而《我的记忆》虽也颇有可取之处,却怎么也不能同《雨巷》相比。尤其如果把时间放长了来看,《雨巷》必能流传下去,而《我的记忆》则除了在文学史上可能会因为研究戴望舒的诗风的转变而被提到以外,恐怕很少有人会再把它作为一篇艺术作品而加以爱好了。事实上,戴望舒在后来的创作实践中,对他的这种偏见作出了明显的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