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谁使,君来愁绝?(《贺新郎把酒长亭说》)“愁绝”在句中是什么意思?

题目
问答题
问谁使,君来愁绝?(《贺新郎把酒长亭说》)“愁绝”在句中是什么意思?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问谁使,君来愁绝?(《贺新郎把酒长亭说》)“愁绝”在句中是什么意思?


正确答案: 愁绝:愁到极点

第2题:

翻译:剩水残山无态度,被疏梅、料理成风月。(《贺新郎把酒长亭说》)


正确答案: 举目一望,秀丽的山水已为冰雪掩盖,了无生气,只有耐寒的几枝疏梅,勉强装点着一点儿景致。

第3题:

倚栏干处,正恁凝愁。“恁”、“凝愁”是什么意思?


正确答案: 恁:如此
凝愁:愁苦不已,愁恨深重。

第4题:

翻译:怅清江,天寒不渡,水深冰合。(《贺新郎把酒长亭说》)


正确答案: 我此时此刻追赶他来到江畔,天寒水深,江面已经结冰,难以通航,让我平添了无限的惆怅。

第5题:

余意中殊恋恋,复欲追路。(《贺新郎把酒长亭说》)句中“殊”是什么意思?


正确答案: 殊:很

第6题:

“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请问句中的“莫愁”是指什么?


正确答案:句中的“莫愁”是指发愁。

第7题:

何处飞来林间鹊,蹙踏松梢残雪。(《贺新郎把酒长亭说》)句中“蹙”是什么意思?


正确答案:蹙:踩踏

第8题:

请结合辛弃疾《贺新郎把酒长亭说》,举出另外一例送别的诗词作品,并简析。


正确答案:《赠汪伦》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天宝十四载(755),李白从秋浦(今安徽贵池)前往泾县(今属安徽)游桃花潭,当地人汪伦常酿美酒款待他。临走时,汪伦又来送行,李白作了这首诗留别。
诗的前半是叙事:先写要离去者,继写送行者,展示一幅离别的画面。起句“乘舟”表明是循水道;“将欲行”表明是在轻舟待发之时。这句使我们仿佛见到李白在正要离岸的小船上向人们告别的情景。首先送行者是谁不得而知,次句却不象首句那样直叙,而用了曲笔,只说听见歌声。一群村人踏地为节拍,边走边唱前来送行了。这似出乎李白的意料,所以说“忽闻”而不用“遥闻”。这句诗虽说得比较含蓄,只闻其声,不见其人,但人已呼之欲出。
诗的后半是抒情。第三句遥接起句,进一步说明放船地点在桃花潭。“深千尺”既描绘了潭的特点,又为结句预伏一笔。
桃花潭水是那样的深湛,更触动了离人的情怀,难忘汪伦的深情厚意,水深情深自然地联系起来。结句迸出“不及汪伦送我情”,以比物手法形象性地表达了真挚纯洁的深情。潭水已“深千尺”,那么汪伦送李白的情谊更有多少深呢?耐人寻味。清沈德潜很欣赏这一句,他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唐诗别裁》)显然,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好就好在不用比喻而采用比物手法,变无形的情谊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
这首小诗,深为后人赞赏,“桃花潭水”就成为后人抒写别情的常用语。由于这首诗,使桃花潭一带留下许多优美的传说和供旅游访问的遗迹,如东岸题有“踏歌古岸”门额的踏歌岸阁,西岸彩虹罔石壁下的钓隐台等等。非常普通的一首小诗,却是对友情的最好诠释,此诗更是被后人所传诵。
全词感情浓郁,忧愤深广。典故虽略嫌过多且僻,此辛词之病。但大都能就景叙情,或即事写景,因此形象鲜明。王国维在谈到辛弃疾词的妙处时说:“有性情,有境界。即以气象论,亦有‘横素波,干青云’之概”。(《人间词话》卷上),这首词就是这样。词前小序。记述辛、陈二人相会、同游和别后的情思。非常感人。

第9题:

把酒问青天。“把酒”在句中是什么意思?


正确答案: 把酒:端起酒杯

第10题:

青枫浦上不胜愁。“胜”在句中是什么意思?


正确答案: 胜:忍受,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