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网上有评论说:“现在的年轻人老气横秋却拒绝成长,时而言行幼稚却不纯真。”网友对这个评论点赞。谈谈你的看法。

题目
问答题
网上有评论说:“现在的年轻人老气横秋却拒绝成长,时而言行幼稚却不纯真。”网友对这个评论点赞。谈谈你的看法。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谈谈你对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到人民日报社,通过人民网强国论坛同网友们在线交流的看法。


答案:
解析:
(1)中国互联网自普及以来,已经走过十个年头。十年来,中国的网民以几何倍数递增,实现了从精英到草根的过渡,网民从最初的懵懂好奇到针砭时弊、监督政府再到为国家的荣誉发出共同的时代强音,实现了由小到大、由感性到理性的蜕变,并已经形成了一股不可忽视的推动中国进步的力量。尤其是近年来,南方大雪灾、奥运火炬在境外被干扰、“3·14骚乱”、外媒歪曲报道,一旦祖国遭遇棘手问题,网民就迅速集结起来,形成规模空前的民间力量,为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作出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努力。显然,胡锦涛总书记的这次在线交流,体现了党和国家对网民的充分肯定。
(2)一个大国的最高领导人,通过互联网,与网友在线交流,这本身就是一个重大进步。体现了中央乐于听取民意,尊重民意,重视来自网络的声音,是亲民尊民的生动体现。中央一直很重视网络建设,这次“在线交流”发出了一个更为强烈的信号:党和政府对互联网、对网民将会更加重视。
(3)总书记亲自与网民交流,关注网络论坛,关心网民言论,说明网络已经成为政府倾听民声、了解民意的重要渠道,这值得更多的政府官员学习。

第2题:

“副县长”、“80后”这些词汇碰撞在一起,曾迅速成为引爆网络的热点话题。一些80后年轻人平步青云的仕途引发众多网友的关注。请谈谈你对“80后副县长”现象的看法。


正确答案: 时下,“80后副县长”现象引发众多网友关注。网友对选拔80后副县长如此敏感,表明了网友对廉政建设,特别是对建立公开透明的选人用人机制的关注和期待,值得我们深思。
诚然,在我国干部提拔任用的法律、法规中,有一条就是干部要年轻化。但是,近来“年轻化”和“破格”提拔,却不幸成了很多地方违规提拔干部的借口,“破格”成了不遵循规则、违法违纪的“挡箭牌”。比如湖南湘潭县“火箭提拔”的副县长徐韬,广东揭阳27岁副县长汪中咏等等,这些“年轻位高”的副县长年龄均未超过30岁,多被破格提拔为所在县市正科级或副处级干部,并均有直系亲属在当地担任要职。由于这些干部在选拔任用时暗箱操作,不公开和不透明,因而引起广大网友的质疑和不满。这种现象不仅破坏了公务人员选拔的公平性,损坏了政府的公信力,在一定程度上还造成了选拔干部的信任危机,使公众对政府工作人员的决策和执行能力产生了怀疑。另外,一些不符合标准的干部被破格提拔,会严重影响领导干部的整体素质,其消极后果不可低估。
为了能更好地选拔使用年轻领导干部,我认为应该从以下两方面着力去完善:一方面,坚持程序正义,提高年轻干部选拔的程序化、制度化、公开化水平,用程序正义为“不拘一格降人才”保驾护航,用“制度选人”让人心服口服。另一方面,在加强内部管理的同时,引入外部监督机制,使选拔过程置于群众的监督之下,确保选出的年轻干部让群众信服,不给任人唯亲、权力寻租留空子。选人用人只有更加透明化,让公众监督的目光得以注视干部提拔的每一个环节、每一道程序,才是重振公信力的治本之策。

第3题:

现在义务教育阶段已经不允许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但是这种现象却屡禁不止。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解析:
 为了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给“择校热”降温,让“择班大战”平息,义务教育法规定,禁止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但这一规定在各地方执行效果并不理想,有些地方甚至有日趋严重现象。重点班成了屡禁不止的“牛皮癣”,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是优质教育资源的稀缺。进入重点学校,考入名牌大学是很多学生和家长梦寐以求的目标,但是名牌大学、重点学校毕竟数量有限,优质教育资源被少数大学所垄断,势必造成“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现象。
  
  二是学校评价制度与升学率挂钩。生源是学校的重要经济来源,升学率又是吸引生源最诱人的招牌。为了扩大生源,提高知名度,许多学校不顾教育部三令五申,花样翻新,明里暗里搞重点班、实验班。
  
  三是中小学招考机制仍然是“唯分数论”。在现行招考制度下,考试成绩为评价学生能力的主要指标,也是升入高一阶段学习的必由之路。因此,学生和家长都对重点班的趋之若鹜,对重点班的存在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然而,跳出教育的功利心来看,重点班、择班热的乱象造成了教育成本的提高,破坏了教育的公平原则,不利于保障每个学生公平、充分地享受教育资源。因此,政府、学校、家庭,乃至社会都应该承担起相应的责任。
  
  从政府层面完善措施,疏堵结合。促进教育资源的流动与招生分班机制的公开透明相结合,分设重点班的“禁止项”与违法必究的处罚措施相配套。对于顶风分班的学校坚决曝光,责令改正。
  
  从学校层面强化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中心,合理分配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水平,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素质型学生。
  
  从家庭层面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摒弃“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旧观念,注重孩子的能力养成、品格塑造、身心健康,合理为孩子规划求学之路,做一个适应新形势要求的人才。
  
  此外,好的措施还需要政府、家庭和社会的共同监督,让教育公平真正在每一个学生身上实现。

第4题:

问答题
绍兴一女子为救治白血病女儿,利用朋友圈求助,希望网友募捐善款奉献爱心。热心网友添加求助女子微信之后,却发现她经常在朋友圈晒豪车、秀钻戒,对此网友表示困惑。“既然那么有钱,为何还要募捐呢?”对于此事,请谈谈你的看法。

正确答案: 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改变了传统公益慈善形式,催生了新兴的网络公益众筹平台。虽然,这一新形式补充了传统公益的短板,扩大了募捐的范围,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一新形式被部分有心人士滥用,甚至出现了“诈捐”现象。破解公益慈善“不慈善”的尴尬,仍需要多方“帮忙”,联合相关部门和社会力量,实现公益慈善的良性发展。
公益慈善“不慈善”现象的产生并非空穴来风,中国公益事业发展正处于初级阶段,互联网公益难免鱼龙混杂,多数众筹平台的求助项目,没有科学的核查机制,这就为一些类似于绍兴女子夸大病情、虚构病情等行为留下了空间。
虽然借助于互联网平台进行募捐,不失为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的好渠道,但是如若任由“诈捐”现象肆意横行,极大影响公众参与公益的积极性,使得公众对此类平台或形式失去信任,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将难以再通过此类渠道获得帮助;同时,类似利用募捐炫富的行为,会在社会上形成一种错误的引导,让群众产生公益事业能够自由消费的误解,导致不良社会风气的产生,这势必会影响公益慈善事业的健康发展。
这些备受公众关注的骗捐事件,对公益行业来说也是一种鞭策。第一,加强审查管理。完善众筹平台的功能设计和规则设计,增加对募捐者相关资料的审查,并可通过第三方机构严控资金使用情况,从源头上避免诈捐行为的产生;第二,完善法律法规,加大处罚力度;补充相关法律中关于互联网募捐行为的规定,为互联网募捐的进一步规范提供法律保障。同时,对于类似诈捐行为要加大打击力度,除了要追回资金之外,更应该追究其法律责任,维护爱心人士的合法权益。
解析: 暂无解析

第5题:

现在社会上出现了很多“网骂”的现象,针对这种情况,谈谈你对网络骂人的看法。


正确答案: 无论是天涯、新浪、观察者这样的综合网站,还是微信微博,都能看到“网骂”。无论是对新闻时事的评论,还是对一个歌手、一部电影的褒贬,都可能引来人身攻击、污言秽语,甚至人身威胁。究其本质,“网骂”反映出整个社会在价值观念上存在分裂,缺乏统领。
最常见的解释就是:我们真实的生活是一个熟人圈子,需要我们去经营和维护,谁也不希望因为一点意气之争就毁掉自己的生活圈子。但是到了网上,大家往往顶着一个虚拟身份,彼此之间毫无瓜葛,即便破口大骂也不会对真实生活造成什么影响。
另一点,就是磨合:我们和身边的人接触时间长,对彼此的观点和性格都有所了解,不容易产生误会和口角。而在网络上缺乏这种缓冲,一旦产生摩擦,谁也不肯让步。何况许多网民缺少讲道理的能力,也没多少讨论是非曲直的心态,错了也不肯认输,道理上一旦不能速胜,就是气急败坏破口大骂了。
但是,从更大的范围和更深意义上看,网络骂仗,反映出整个社会在价值观念上存在分裂,面对新事物,新局面,缺乏理论来解释,没有产生压倒性的话语体系,也没有产生理性成熟的交谈规则,那么在具体话题上自然纷争不休。所以,“网骂”的出现,客观上有正面意义,可以让我们更早一点观察到社会在哪里出现了裂痕。
所以,“网骂”不只是网民素质和平台监管的问题,而是社会价值观念缺乏统领的体现。固然,我们要强化监管,扩大实名制,落实网络法规,让出言不逊者得到教训,失去话语权;我们要加强素质教育,在课堂和公共媒体上强化理性辩论的心态和能力;我们作为个体,要讲道理,讲礼貌,与人为善,网上网下要一致,不戴着面具泄愤。但这还不够,我们更要在价值观念上探讨,在道德上辩出个是非曲直,要看清社会的全貌,搞清楚我们走到了哪个地方,中国向何处去,在这些重大问题上争取整个社会的共识。只有这样,看似纷杂的话题才能在清晰的大框架下找到自己的源流和位置,才能被系统性的回答。

第6题:

现在网上有很多网络用语,有人认为方便了交流也很形象,有人认为是对传统语言的亵渎,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解析: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崛起,有别于中国传统语言的网络语言也依托网络这样一个快捷、自由和方便的载体应运而生,并以惊人的速度迅速普及和在社会中传播。对此,我们应该全面地看待网络用语。
  
  语言其实体现的是一种文化,网络语言是时代发展过程中一种特定的语言现象。在网络时代,网络语言流行的原因主要在于:(1)由于网络具有快捷的特点,所以网络语言势必随势而生,其流行可以节约时间。(2)网络语言不仅代表着高效率,而且充满着一种求新求变、不断突破陈规的潮流感和前卫感。这种充满创造、突破传统的语言自然而然受到许多人尤其是年轻人的追捧。(3)流行语的流行其实也是当下随着网络文化的发展,是对传统语言的丰富。
  
  一方面网络语言的流行犹如打开一扇新的窗户,阳光和新鲜的空气会进来。人们利用网络语言可以自由、轻松、诙谐幽默地表达思想、情感。网络语言在一定程度上把不同的民族语言杂糅在一起使用,在形式和表情达意上呈现了网络语言词汇的创新性、随意性和简便性。它的出现一定程度上体现着新的智慧从而使伟大的汉语更加丰富,更具表现力。
  
  但是另一面网络语言这扇窗打开的时候,也不免有些苍蝇蚊子会进来。网络上有时会充斥了一些粗暴、“晦涩”的网络语言。其最大的隐患在于对我们传统语言文化的冲击,使传统的语言失去了规范性,甚至可能会对处于模仿能力极强阶段的青少年造成无法逆转的影响,造成他们从小对某些汉语使用的根深蒂固的错误认识。
  
  网络语言是一种生命力很强的语言,虽然存在着许多优点,但也不可避免的暗藏着许多不足之处。对其,我们应该趋利避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保持一个恰当的度。对此我们可以做:
  
  首先,加强网上舆论引导,控制、减少各种“噪音”。公民虽然有言论自由的权力,但是表达权和言论自由都是要以符合法律要求、不侵犯他人及公众合法权益为前提的。无端侵犯他人隐私权,公然诽谤他人、侮辱他人人格,用谣言混淆公众视听,这样的“噪音”当然必须努力加以控制、清除。
  
  其次,提高公民网络素养,净化网络语言环境。教会公民在互联网所创造的新环境中能够独立学习的能力及创新意识、批判精神及社会责任感和文明意识。要通过教育,提高公民文明上网、文明使用网络以及识别网络信息真伪的鉴别力,以及正确、公正理解网络报道的事实的能力。只有这样,网络语言环境就能得到极大的净化,网络语言暴力就能得到极大的遏制。
  
  再次,完善网络管理立法,加大以法治网的力度。可以实行网络网络实名制其实是要在网民隐私和公共安全两者之间寻找最佳平衡点,后台实名制最大限度地兼顾了两者。与此同时,必须加大力气依法加强网络监管,对放任甚至直接参与网络语言暴力策划的网站及时给予惩处。
  
  最后,保障社会公平正义,舒缓现实的社会矛盾,推进社会和谐。这可以降低网民的偏激情绪,为遏制语言暴力、建设和谐网络提供良好的社会心理基础。

第7题:

某日,一封辞职信引发热评,辞职的理由仅有10个字: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有人评这是“史上最具情怀的辞职信,没有之一”。如此任性且潇洒的辞职态度,在网络上引发了广泛关注。尽管很多关注辞职信图片的人并不一定认识这个写辞职信的人,但是不妨碍大家对她的认同。有网友评论说:“字好漂亮,文更漂亮!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勇气和理由更让人不禁为之点赞。”更多人是对这封辞职信表现出来的恣意生活的态度表示羡慕:“我也这么想,朋友带上我。”“有此想法,无此胆量。”不过,也有人理智地评价:“如果不影响家庭,确应追随内心而生活。”“都去看世界,谁来建设伟大祖国?”请对上述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正确答案: 如果在公务员面试中,让考生谈谈对此事件的看法,该如何着手呢?不少考生觉得有些棘手,或许自己也被这个教师的辞职信所触动,但又不敢表达出“我也想去看看世界”的想法,因为觉得这暴露了自己在求职动机方面的问题。其实,考生在分析这个热点的时候,应该具备包容和理性的心态。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对女教师的行为应该包容理解,另一方面我们自身应该理性,避免一时冲动的辞职。
一、对女教师个人行为的理解
应该说,每个人都有选择职业的自由,女教师辞职这件事本身无可厚非,因为这是她的权利。因此,我们应该尊重女教师个人的选择。从另一个角度说,很多人的辞职信都写着“薪水低”、“事业遇到瓶颈”、“不适合个人长期的事业规划”,甚至会指责老板,这自然不会让人有舒畅之感。而这位老师的辞职信书写了多数人的情感。更难得的是,在舍弃之后,获得了豁达、舒畅、喜悦之感,这是真正的有“舍”有“得”,也是很多人求“之”不“得”的。
另外,这封辞职信也道出了很多网友“想去看看世界”的心愿。现在社会节奏很快,很多人的工作压力也比较大,留给自己的自由时间相对较少,可能长期在一个较为封闭的环境中工作和生活,身体和心灵都会有些疲惫,想去外面的世界看看从而放松一下自己,却又没有机会。因此,这封辞职信能够在网络上引起关注与好评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二、对职业选择的理性
理解甚至支持一个人的行为并不代表要去模仿,这种模仿可能就是邯郸学步。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和生活规划,一定要从自身实际出发,才能做出最正确的选择。我们应该认识到,我们都是一个“社会人”,我们都会根植于一个社会组织之中,都会有自己的工作岗位,也就有了肩上的责任。因此,我们更应该将自身利益与组织利益结合起来,“一时冲动的辞职去看世界”必然也会给组织带来伤害。其实每一个工作岗位上,都需要爱岗敬业、兢兢业业的人。
当然,“去看看世界”的心态还是要有的。永远都不要自我封闭,更不能做井底之蛙。所以说,这位女教师的辞职信也启示我们,在繁忙工作之余,也要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计划好自己的生活,合理安排时间,多去外面的时间看看,欣赏外面的风景,增长自己的见识,愉悦自己的身心。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有职业倦怠,才会感受到生命的美好。

第8题:

有人认为工作环境和待遇是选择工作的主要标准,你对这个问题有什么看法?结合你自己的情况谈谈这个问题。


答案:
解析:
(1)这话听起来有一定的道理,毕竟宽敞舒适的工作环境和优厚的待遇能让人身心愉悦和提高物质生活水平,能够更大程度地激励人,发挥自身潜能,努力工作。
(2)但我觉得这应该不能成为选择工作的主要标准,作为一个人的工作,既在创造社会财富,同时也在实现其自身价值。你对工作投入的热情越多,你的工作效率就会越高,你为社会创造的财富也就越多,这样你的人生价值也就越高。
(3)一个人对工作的热情程度,取决于他的兴趣、爱好以及所学的专业。就像我,虽然吃了十几年的银行饭,但一直感觉工作的热情没有激发到最高,故成绩平平、成就一般,这其中的原因就是我的兴趣、爱好和所学的专业与银行风马牛不相及。记得有人说过,如果能把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事业很好地结合起来,再加上专业对口,便可以做到最好。因此,选择工作的主要标准应该是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所学的专业。

第9题:

问答题
“副县长”、“80后”这些词汇碰撞在一起,曾迅速成为引爆网络的热点话题。一些80后年轻人平步青云的仕途引发众多网友的关注。请谈谈你对“80后副县长”现象的看法。

正确答案: 时下,“80后副县长”现象引发众多网友关注。网友对选拔80后副县长如此敏感,表明了网友对廉政建设,特别是对建立公开透明的选人用人机制的关注和期待,值得我们深思。
诚然,在我国干部提拔任用的法律、法规中,有一条就是干部要年轻化。但是,近来“年轻化”和“破格”提拔,却不幸成了很多地方违规提拔干部的借口,“破格”成了不遵循规则、违法违纪的“挡箭牌”。比如湖南湘潭县“火箭提拔”的副县长徐韬,广东揭阳27岁副县长汪中咏等等,这些“年轻位高”的副县长年龄均未超过30岁,多被破格提拔为所在县市正科级或副处级干部,并均有直系亲属在当地担任要职。由于这些干部在选拔任用时暗箱操作,不公开和不透明,因而引起广大网友的质疑和不满。这种现象不仅破坏了公务人员选拔的公平性,损坏了政府的公信力,在一定程度上还造成了选拔干部的信任危机,使公众对政府工作人员的决策和执行能力产生了怀疑。另外,一些不符合标准的干部被破格提拔,会严重影响领导干部的整体素质,其消极后果不可低估。
为了能更好地选拔使用年轻领导干部,我认为应该从以下两方面着力去完善:一方面,坚持程序正义,提高年轻干部选拔的程序化、制度化、公开化水平,用程序正义为“不拘一格降人才”保驾护航,用“制度选人”让人心服口服。另一方面,在加强内部管理的同时,引入外部监督机制,使选拔过程置于群众的监督之下,确保选出的年轻干部让群众信服,不给任人唯亲、权力寻租留空子。选人用人只有更加透明化,让公众监督的目光得以注视干部提拔的每一个环节、每一道程序,才是重振公信力的治本之策。
解析: 暂无解析

第10题:

问答题
某日,一封辞职信引发热评,辞职的理由仅有10个字: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有人评这是“史上最具情怀的辞职信,没有之一”。如此任性且潇洒的辞职态度,在网络上引发了广泛关注。尽管很多关注辞职信图片的人并不一定认识这个写辞职信的人,但是不妨碍大家对她的认同。有网友评论说:“字好漂亮,文更漂亮!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勇气和理由更让人不禁为之点赞。”更多人是对这封辞职信表现出来的恣意生活的态度表示羡慕:“我也这么想,朋友带上我。”“有此想法,无此胆量。”不过,也有人理智地评价:“如果不影响家庭,确应追随内心而生活。”“都去看世界,谁来建设伟大祖国?”请对上述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正确答案: 如果在公务员面试中,让考生谈谈对此事件的看法,该如何着手呢?不少考生觉得有些棘手,或许自己也被这个教师的辞职信所触动,但又不敢表达出“我也想去看看世界”的想法,因为觉得这暴露了自己在求职动机方面的问题。其实,考生在分析这个热点的时候,应该具备包容和理性的心态。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对女教师的行为应该包容理解,另一方面我们自身应该理性,避免一时冲动的辞职。
一、对女教师个人行为的理解
应该说,每个人都有选择职业的自由,女教师辞职这件事本身无可厚非,因为这是她的权利。因此,我们应该尊重女教师个人的选择。从另一个角度说,很多人的辞职信都写着“薪水低”、“事业遇到瓶颈”、“不适合个人长期的事业规划”,甚至会指责老板,这自然不会让人有舒畅之感。而这位老师的辞职信书写了多数人的情感。更难得的是,在舍弃之后,获得了豁达、舒畅、喜悦之感,这是真正的有“舍”有“得”,也是很多人求“之”不“得”的。
另外,这封辞职信也道出了很多网友“想去看看世界”的心愿。现在社会节奏很快,很多人的工作压力也比较大,留给自己的自由时间相对较少,可能长期在一个较为封闭的环境中工作和生活,身体和心灵都会有些疲惫,想去外面的世界看看从而放松一下自己,却又没有机会。因此,这封辞职信能够在网络上引起关注与好评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二、对职业选择的理性
理解甚至支持一个人的行为并不代表要去模仿,这种模仿可能就是邯郸学步。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和生活规划,一定要从自身实际出发,才能做出最正确的选择。我们应该认识到,我们都是一个“社会人”,我们都会根植于一个社会组织之中,都会有自己的工作岗位,也就有了肩上的责任。因此,我们更应该将自身利益与组织利益结合起来,“一时冲动的辞职去看世界”必然也会给组织带来伤害。其实每一个工作岗位上,都需要爱岗敬业、兢兢业业的人。
当然,“去看看世界”的心态还是要有的。永远都不要自我封闭,更不能做井底之蛙。所以说,这位女教师的辞职信也启示我们,在繁忙工作之余,也要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计划好自己的生活,合理安排时间,多去外面的时间看看,欣赏外面的风景,增长自己的见识,愉悦自己的身心。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有职业倦怠,才会感受到生命的美好。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