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伤风杆菌的致病物质是什么?主要症状及防治原则有哪些?

题目
问答题
破伤风杆菌的致病物质是什么?主要症状及防治原则有哪些?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破伤风杆菌的致病因素主要是( )

A、破伤风外毒素

B、破伤风内毒素

C、破伤风热原质

D、破伤风抗毒素

E、破伤风抽搐毒素


参考答案:A

第2题:

关于破伤风杆菌,错误的是

A:可存在于人类肠道
B:周身鞭毛
C:外毒素是主要致病物质
D:消化道传播
E:革兰染色阴性

答案:D
解析:

第3题:

简述白喉棒状杆菌的致病性及白喉的防治原则。


参考答案:白喉棒状杆菌经飞沫或污染的物品传播侵入易感者上呼吸道,通常在咽喉部粘膜细胞中生长繁殖,并产生外毒素,引起局部炎症和全身中毒症状。由于细菌和毒素可使局部粘膜上皮细胞发生坏死,血管扩张充血,白细胞及纤维素渗出,因此可形成灰白色膜状物,称为假膜。假膜脱落后可引起呼吸道阻塞,严重者可因窒息而死亡。白喉棒状杆菌不侵入血流,但外毒素可以进入血流。这种毒素能干扰易感细胞蛋白质的合成,使细胞的功能发生损害;这种毒素对某些组织细胞有亲和性,能迅速地与该组织细胞结合,常侵犯心肌细胞及外周神经,临床上出现心肌炎和软腭麻痹、声嘶等症状。白喉系传染性较强的疾病,除采取特异性预防措施外,还要注意带菌者的检查及病人的隔离和治疗,以控制传染源。白喉的防治原则如下:①人工自动免疫:注射白喉类毒素是预防白喉的主要措施,接种对象主要是易感儿童。②人工被动免疫:对密切接触白喉病人的易感儿童,可肌内注射1000~2000U白喉抗毒素作预防,为了取得较长时期的免疫力,仍需进行白喉类毒素注射。③白喉病人的治疗:在使用抗生素抑制局部细菌生长繁殖的同时,还应早期足量使用白喉抗毒素。剂量大小视病情而定。对抗毒素皮肤试验阳性者应采用脱敏疗法(少量多次)。

第4题:

破伤风杆菌的致病因素是( )


    正确答案:A

    第5题:

    破伤风杆菌的形态、染色及培养生化有哪些主要特征?


    正确答案:(1)本菌形态为细长,末端圆形的革蓝氏阳性杆菌,排列呈链状或单独存在,有鞭毛能运动,芽胞呈正圆形位于菌体1端,。直径较菌体大呈鼓糙状,此为本菌鉴定的主要特征之一。
    (2)本菌为专性厌氧菌,亦可逐渐在需氧环境中丧失产生毒素的能力。菌落周围出现甲型溶血环。培养时间较长则变为乙型溶血环。生化反应不分解任何糖类,能液化明胶,产生硫化氢及靛基质,不能还原硝酸盐成亚硝酸盐。

    第6题:

    简述卵甲藻病的主要症状及防治方法是什么?


    本题答案:主要症状:疾病初期病鱼体表黏液增多,并有少量白色小点;严重时白点连片重叠,像裹了一层“米粉”,“粉块”脱落处发生溃烂,并常有水霉继发感染。
    防治:鱼池全池泼洒生石灰,既能杀灭嗜酸性卵甲藻,又能使池水呈微碱性。

    第7题:

    破伤风杆菌的致病物质是什么?主要症状及防治原则有哪些?


    正确答案: 破伤风杆菌的致病物质主要是破伤风杆菌产生的外毒素,即破伤风痉挛毒素。
    (1)主要症状:初期有轻度发热、头痛、不适、肌肉酸疼等前驱症状,随后出现局部肌群抽搐、张口困难、咀嚼痉挛,病人牙关紧闭、苦笑面容,随后颈部、躯干及四肢肌肉发生强直性痉挛,角弓反张。全身肌肉强直性收缩,颜面发绀,全身颤抖,呼吸困难,最后可因窒息而死亡。
    (2)防治原则:
    ①人工自动免疫:用破伤风类毒素预防接种,刺激机体产生破伤风抗毒素以获得免疫力。特别是对容易受外伤的人员及儿童、军人要有计划地施行类毒素预防接种。
    ②受伤后处理:对外伤严重特别是有泥土、污物的伤口应及时清创、扩创,用过氧化氢溶液冲洗伤口,并注射破伤风抗毒素作紧急预防,但必须做皮肤试验。对已发病的病人,用破伤风抗毒素治疗,但必须做皮试,皮试阳性者采用脱敏疗法(少量多次)。抗毒素注射应早期足量,具体剂量、途径、次数因病情而定。除特异性防治外,还需用青霉素抑制伤口局部破伤风杆菌的繁殖,并对其他混合感染的细菌也有抑制或杀灭作用。为了减轻病人的痛苦和防止病人因呼吸肌痉挛而窒息死亡,适当的镇静药和肌肉解痉药亦可使用,必要时行气管切开。

    第8题:

    破伤风杆菌主要致病物质为破伤风痉挛毒素。( )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正确答案:×

    第9题:

    简述百日咳杆菌的致病物质有哪些各有何毒性作用


    正确答案: 百日咳杆菌的致病物质除荚膜,菌毛,内毒素外,还有:
    (1)百日咳毒素(外毒素).与细菌附着纤毛上皮细胞及引起阵发性咳嗽有关.
    (2)腺苷酸环化酶毒素.可抑制巨噬细胞的氧化活性,抑制中性粒细胞的趋化,吞噬及杀伤作用,抑制NK细胞的杀细胞作用.
    (3)丝状红细胞凝集毒素.促进细菌对纤毛上皮细胞的黏附.
    (4)气管细胞毒素.对气管纤毛上皮细胞有特殊的亲合力,低浓度时抑制纤毛的摆动,高浓度时使之细胞坏死脱落.
    (5)皮肤坏死毒素.不耐热,能引起外周血管收缩,白细胞渗出或出血,致局部组织缺血,坏死等.

    第10题:

    白喉杆菌的致病因素是什么?如何进行防治?


    正确答案: 白喉杆菌的致病因素是白喉外毒素。该毒素常侵犯心肌细胞及外周神经,因此,临床上可出现心肌炎和软腭麻痹、声嘶等症状。
    白喉的防治原则:
    (1)人工自动免疫:平时对易感人群接种白喉类毒素是预防白喉的主要措施。
    (2)人工被动免疫:对密切接触白喉病人的易感儿童,可肌内注射1000~3000U白喉抗毒素作预防。对白喉患者,在使用抗生素的同时,应早期足量使用白喉抗毒素。对抗毒素皮试阳性者应采用脱敏疗法(少量多次)注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