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用b、c两根电阻丝进行对比实验,是为了验证____同学的猜想.

题目
填空题
选用b、c两根电阻丝进行对比实验,是为了验证____同学的猜想.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为探究X是哪种物质及其有关性质,同学们进行了如下分析和实验。

①有同学猜想X可能是酸、碱或盐中的一种。通过对物质组成的分析,大家一致认为X肯定不是酸和碱,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第2题:

上课时,老师先演示了液体压强与深度有关的实验后问同学:液体内部的压强还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小强的猜想是:还可能与液体的密度有关.老师请小强用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小强利用压强计进行实验.他设计了以下三个实验方案,你认为______方案能验证出他的猜想(选填表示序号的字母)

A、将压强计的金属盒分别放入水和盐水中的同一深度处,观察比较

B、将压强计的金属盒分别放入水和盐水中的不同深度处,观察比较

C、将压强计的金属盒分别放入盐水中的不同深度处,观察比较.


要验证液体内部的压强还与液体的密度是否有关,将压强计的金属盒分别放入水和盐水中的同一深度处,保证所处深度相同,让液体的密度不同,观察U形管的液面高度差,如果相同则说明与液体密度无关,若不同则说明与液体密度有关.
故答案为:A.

第3题:

教育实验研究方法基本类型为:()

A.验证实验,设计实验,分析实验;

B.判断实验,推理实验,验证实验

C.判断实验,设计实验,析因实验;

D.判断实验,对比实验,析因实验


正确答案:D

第4题:

在某技校物理课上,张老师为了了解滑动摩擦力的影响因素,先请同学根据自己的经验提出问题和猜想.然后引导学生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自主选择解决问题和验证猜想的办法、途径和工具。鼓励学生大胆提出了许多设想,随后再根据各自的猜想将他们分成几个小组,引导各个小组的学生自主选择验证各自猜想的方法,通过自己设计小实验去验证自己的猜想。最后老师带领学生到教室外一起体验在金属板、木板、塑胶跑道上行走,让学生实际感受滑动摩擦力的不同。

问题:

你如何评价这位老师的教学方式,并加以说明。


【答案】材料中的张老师的做法符合新课程改革规定下的教学观.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新课程改革规定,教学应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教师应积极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参与教学,同时通过创设实践操作活动,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并加以训练。材料中的张老师为了教会学生滑动摩擦力的影响因素,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提出设想并验证假设,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参与教育教学活动。
新课程改革规定.教学应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这要求教师了解学科特征,掌握学科教学方法,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材料中的张老师擅长物理学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合作探究,动手实验,让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当中培养学生学习的求知欲及学习物理的方法。
新课程改革规定,教学应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提倡教学过程中重视发现结论的过程,在过程中促进学生的参与意识及解决问题、得出结论能力的发展。材料中张老师在教给学生了解滑动摩擦力的影响因素时,并没有将答案和盘托出,而是让学生积极思维并相互合作,主动探索,得出结论。
新课程改革规定,教学应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要求教师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及人格养成。材料中张老师同学生一起体验在金属板、木板、塑胶跑道上行走,让学生实际感受滑动摩擦力的不同,不仅让学生更加巩固所学知识。同时和学生建立亲密无间的民主师生关系。
综上所述,张老师的做法践行了新课程改革的教学观,促进了学生身心和谐发展。

第5题:

国本中学探究活动小组的同学在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过程中,同学们经过讨论作出如下猜想:

猜想A:浮力大小可能与物体的密度有关;

猜想B:浮力大小可能与物体的重力有关;

猜想C:浮力大小可能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

猜想D:浮力大小可能与液体的密度有关.

大家分别对各项进行探究.

(1)小华认为先探究猜想C最方便,为此他选取了一个重为7.8N的铁块放入水中,进行了如图所示的七步操作,并记录了相关数据,如下表所示.

实验步骤
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V/cm3020406080100100
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N7.87.67.47.276.86.8
分析表中的数据,可以得到的结论是______.

(2)图2正确反映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V关系的图象是______

(3)生活中有很多现象都可以成为猜想D成立的事实依据,请举出两例:

①______;②______.

(4)小华为探究猜想A进行了如下实验:将重为7.8N的铜块挂在弹簧测力计下,浸没于水中,记录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8,并与小华的步骤⑥进行比较,但小群对他的此项实验操作提出了质疑,理由是______.


(1)由表格数据知,物体排开水的体积越大,弹簧测力计示数越小,说明物体受到的浮力越大,所以得到的结论是:在液体密度一定时,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越大,物体受到的浮力越大.
(2)液体密度一定时,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越大,浮力越大,弹簧测力计示数越小;当物体完全浸没在水中时,物体排开水的体积不变,浮力不变,弹簧测力计示数不变.
A、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不断增大,浮力增大,弹簧测力计示数减小,当物体完全浸没在液体中,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不变,浮力不变,弹簧测力计示数不变.故A符合题意.
B、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增大时,浮力增大,弹簧测力计示数减小,图象只是反映了弹簧测力计示数和物体排开液体体积的一部分,没有反映当物体完全浸没在液体中的情况,所以B不符合题意.
C、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增大时,弹簧测力计示数反而增大,不符合题意.
D、开始时弹簧测力计示数是0,不符合题意.
故选A.
(3)生活中很多事例可以说明物体受到的浮力跟液体的密度有关,例如人在死海中是漂浮的;蜡漂浮在水中,但是在酒精是下沉的;铜块在水中是下沉的,却漂浮在水银面上.选择其中的两个即可.
(4)探究浮力和物体排开液体体积关系时,一定要控制其它量不变,一定要改变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观察浮力和物体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此操作没有做好控制变量法.
故答案为:
(1)在液体密度一定时,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越大,物体受到的浮力越大;
(2)A;
(3)①人在死海中漂着;②蜡在酒精中是下沉的,在水中是漂浮的;
(4)两次实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是相同的,没有改变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

第6题:

结合自己的体会,你认为化学中的探究需要哪些步骤(或环节)?根据做过

的探究填表。

问题

猜想(假设)

实验

证据

结论和解释

讨论


问题 人们吸入的空气与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 猜想(假设) 呼出气体中的二氧化碳比吸入空气中的含量多 实验 分别取一瓶呼出气体与空气,向其中各加入少量澄清石灰水 证据 发现呼出气体中的石灰水与空气中的相比明显变浑浊 结论和解释 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 讨论 除了二氧化碳含量变化,还有其他成分的变化吗

第7题:

在“探究浮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时,李军同学提出如下猜想:

猜想1:可能跟物体浸入液体中的体积(即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

猜想2:可能跟物体浸入液体中的深度有关;

猜想3:可能跟液体的密度有关.

为了验证上述猜想,李军同学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他在弹簧测力计下端挂一铁块依次把它缓缓地浸入水中不同的位置,然后又把它浸没到盐水中.请回答下列问题:

(1)铁块从①一②一③的过程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将______,铁块受到的浮力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2)铁块从③一④的过程,是为了验证猜想______(选填序号),该猜想______(填“正确“或“不正确”).

(3)铁块从④一⑤过程中,保持______不变,得出猜想______正确,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______.


(1)由图可知:①一②一③的过程中,指针向上运动,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小;根据F=G-F,重力不变,弹簧测力计示数变小,浮力变大;
(2)铁块从③一④的过程,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和液体的密度都是不变的,而物体浸入液体的深度不同,是探究浮力和物体浸入液体中深度的关系;
观察图中弹簧测力计的指针位置,可知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时不变的,根据F=G-F可知,浮力的大小也是不变的,由此可知,浮力的大小和物体浸入液体中的深度无关,猜想2是错误的;
(3)铁块从④一⑤过程中,铁块分别浸没在水和煤油中,铁块排开液体的体积是一定的,液体的密度不同,是验证浮力的大小和液体密度的关系;由图可知: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时不同的,根据F=G-F可知,浮力的大小是不同,猜想3就是正确的;探究浮力和液体密度的关系时,保证了物体排开液体体积不变,这种探究方法就叫控制变量法.
故答案为:
(1)变小;变大;
(2)2;不正确;
(3)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3;控制变量法.

第8题:

某化学实验室有一瓶失去标签的碱溶液,可能是氢氧化钠或氢氧化钙溶液;小王同学认为是氢氧化钙溶液。请你按小王同学的猜想,进行下列实验探究,并按要求填写写表:

猜想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与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若不反应可不写化学方程式)

可能

是氢

氧化

钙溶

方案Ⅰ:

用试管取约2mL该溶

液,向其中滴加几滴

____________溶液

_______________

该溶液是_______________,

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方案Ⅱ:(选用与方案Ⅰ

不同类别的其他物质)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该溶液是_______________,

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方案Ⅰ:无色酚酞试液 试液变红 氢氧化钙溶液

方案Ⅱ:用试管取约2mL该溶液,向其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 生成白色沉淀

Ca(OH)2 + CO2 == CaCO3↓+ H2O

第9题:

(8分)纯碱(Na2CO3)是一种重要的盐类物质,在化学工业中用途极广。工业上通常用氨碱法来生产。小红同学为探究纯碱的化学性质进行了猜想,并设计实验进行验证。请你帮助她将下列实验报告填写完整。

猜想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或化学方程式)

猜想一:Na2CO3溶液显碱性 取少量Na2CO3溶液于试管中,滴入2-3滴酚酞试液,振荡

溶液显碱性

猜想二:能与酸反应 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然后滴加稀盐酸 有大量气泡产生 化学方程式

猜想三:能与Ca(OH)2反应 向盛有少量Na2CO3溶液于试管中,滴加澄清石灰水 产生白色沉淀 化学方程式

猜想四:能与BaCl2反应

产生白色沉淀 Na2CO3+BaCl2=BaCO3↓+2NaCl

反应的基本类型为

[交流与反思] 若用稀硫酸代替稀盐酸进行实验,是否与猜想二相同? (填“是”或“否”)


正确答案:

第10题:

作为课堂教学的“科学探究”,其主要环节有(  )。

A.选题、论证、假设、计划、实施
B.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
C.观察、实验、测定、数据处理、科学抽象、理想模型、假说、验证、得出结论
D.调查、分析、假设、设计方案、实施、收集并处理数据、验证方案、得出结论

答案:B
解析: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要素
【解析】《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科学探究过程的要素主要有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八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