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战后日本经济的名著改革措施及意义。

题目
问答题
简述战后日本经济的名著改革措施及意义。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措施:农地改革--废除地主制,广大的佃耕农成为自耕农,取消了高达50%-70%的地租,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解散财阀--解散15个大财阀,分成许多小公司,取消垄断,激活了企业之间的竞争劳动改革--建立工会组织,制定了劳动三法,使工人地位大幅度改善
意义:为战后保守政权长期执政奠定稳固的社会基础
在工业领域较彻底的改组了经济体制,形成了新的垄断体系
消除战前有封建色彩的劳动条件,承认建立工会的自由与团体的斗争的权利。
解析: 暂无解析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简述马略军事改革的原因、措施及其意义。


答案:
解析:
【答案要点】(1)原因:格拉古兄弟改革失败后,贵族派利用自己的胜利大肆侵呑公有地,农民破产和失地过程加剧,责族派和民主派之间的斗争也更趋激烈,并且在朱古达战争期间十分尖锐。这次战争充分体现了罗马贵族将领的腐朽无能,也暴露了罗马军队的堕落,他们甚至接受敌方的贿赂,使自己的军队屡遭失败,这使得骑士们的海外商业和高利贷活动受到损害,他们强烈不满,从而使责族与民主派间的斗争日益紧张。罗马统治者为了加强武装力量,扭转被动局面,将如何改变军队的腐败状况提上日程。
(2)措施:公元前107年,马略被民主派选为执政官,上任后他进行了军事改革,内容包括:把征兵制改为募兵制,改公民兵为雇佣兵,凡是志愿而又符合服役条件的公民(包括无产的贫民)都可应募入伍,服役16年,服役期间由国家供养,发给薪饷和武装,老兵退役之后发给份地;采用不同武器、兵种和训练程度为基础的战斗队形,以增进作战的灵活性和指挥效能;增加工兵和机械装备;加强军纪和训练。
(3)意义:募兵制的实行,不仅扩大了兵源,使公民兵变成职业军队,而且重新调整了军队的编制、装备,使军队得以长期正规训练,大大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解决了小农破产后的谋生问题,缓和了社会矛盾,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社会的稳定;职业军长期追随自己的将领,为后来的军事独裁提供了条件,加速了罗马从共和制向帝制的过渡;改革导致罗马军队的成分发生了变化,使罗马的军队由农民为骨干变为以无产者为主要来源。改革后逐步建立起来的老兵分配份地的制度,也改变罗马土地问题的性质,即由破产农民要求恢复土地的斗争变为老兵争夺份地的斗争,这为共和国后期罗马社会斗争增添了新的元素。

第2题:

简述战后日本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原因。


正确答案: A.美国的援助和有利的国际条件。美国在技术,经济和军事等方面给予日本的援助达200亿美元。国际上原料、燃料价格便宜,而工业品价格上涨,这对“以进养出”的日本有利;
B.相对稳定的国内政局。自民党掌权37年,把高速发展经济赶超欧美先进工业技术水平作为国策;
C.重视教育工作,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日本政府重视理工科的职业教育,提高教育经费和教师待遇;
D.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引进国外的先进科学技术;
E.实行严格的科学管理,建立先进的科学管理体系。

第3题:

简述明治维新的教育改革的内容及意义。


答案:
解析:
1871年明治政府开始在中央设立支部省,主管全国的文化事业,1872年颁布《学制令》,这是日本近代教育史上的第一个新学制,在确立教育领导体制的基础上,建立全国的学校教育体制。我们一般从教育的阶段性来分析明治维新教育改革的内容。(1)以小学为基础,努力普及国民教育,提高全民整体素质;(2)努力推进中高等教育的发展;中学教育十分重视基础科学知识和外语的教育:高等教育方面规定全国实行中央集权式的大学区制,鼓励兴办私立高等学校。(3)兴办女子学校。其意义为:(1)促进了日本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加速了日本的工业化进程;(2)推进和促进了日本近代化教育事业的发展:(3)普及了文化,提高了整个国民的文化素质;(4)教育的普及促进了阶层的流动,打破了官员阶层唯士族所垄断的局面;(5)后期,教育与军国主义思想的结合,促使日本最终走向军国主义道路。

第4题:

从生产关系变革的角度而言,二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原因是()

  • A、朝鲜战争的特需订货对日本的刺激
  • B、战后日本进行广泛的社会改革和民主改革
  • C、确立“贸易立国”思想,扩大进出口贸易
  • D、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对国民经济进行改造

正确答案:C

第5题:

简述战后日本经济的名著改革措施及意义。


正确答案: 措施:农地改革--废除地主制,广大的佃耕农成为自耕农,取消了高达50%-70%的地租,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解散财阀--解散15个大财阀,分成许多小公司,取消垄断,激活了企业之间的竞争劳动改革--建立工会组织,制定了劳动三法,使工人地位大幅度改善
意义:为战后保守政权长期执政奠定稳固的社会基础
在工业领域较彻底的改组了经济体制,形成了新的垄断体系
消除战前有封建色彩的劳动条件,承认建立工会的自由与团体的斗争的权利。

第6题:

简述战后法国学前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1)郎之万——瓦隆教育改革计划。首次提出“教育民主化”,强调须照顾儿童的个别差异,被称为一个真正“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改革计划。其原则影响战后几十年法国教育改革的方向和进程。
(2)1969年,“三分段教育法”(三分制教学):基础学科(语文、数学)、启蒙知识科(历史、地理等)和体育。克服分科教学的绝对性,使各科有机联系,使儿童统一、协调和整体地去认识世界。
(3)1989年,《教育方针法》强调了法国学前教育的四重作用:启蒙作用、社会化作用、诊断和治疗作用、与小学衔接作用。
(4)20世纪90年代,建立新的教学组织形式“学习阶段”。其意义: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和幼小衔接,并以学生为中心来组织教学。

第7题:

简述战后复员的意义。


正确答案: ①复员是保持战后国家政治稳定的需要。
②复员是战后不可逾越的阶段。
③复员是战后国家调整经济结构发展经济的需要。
④复员是国家战后提高国防建设水平的良好契机。

第8题:

简述预备立宪时期的改革内容及意义。


答案:
解析:
【答案要点】改革内容:(1)中央和地方政府机构的改革。将原有的军机处裁撤,转而设立责任内阁,下设各部,实际上是所谓的“皇族内阁”。新设立的其他重要中央机构还包括为直帝提供咨询的弼德院和相当于参谋部的军咨处。地方上的机构改革主要是设立了各省的咨议局,拟订了三权分立的原则和合法性。
(2)法制改革。设立修订法律馆,派专门的大臣主持修订法律,并修订頒行了商法、刑法等几部法律。《钦定宪法大纲》对君主立宪的原则作出了规定,但是主要以维护君权为主,而且在具体的实行过程中也没有得到贯彻。此外,还仿照西方的刑法,攽行了《大清新刑律》,引入了近代的刑法体系。
(3)地方自治政策。主要是仿照日本的政策而实行的,各省都依照幸租筹办了地方自治,大都建立了府厅州县的自治公所,这种自治活动,依靠地方士坤和大商人阶层的麥与,推动了各地工商业、文教事业的发展。
意义:首先,清末预备立宪的目的是取悦于列强、遏制革命形势和消除统治危机。而且从活动本质来看具有落后性,仍未超出“中体西用”的范畴。其次,从客观的实际影响来看,清政府实行的某些措施,又符合社会发展趋势和资产阶级的愿望,对中国的近代化起到了推动作用。另外,从实际作用来看具有背离性:在直接影响方面,它引起了人民的反抗和满汉地主之间及资产阶级立宪派的离心,不但削弱了自身统治,还促进了革命形势的高涨。预备立宪的落后性,同之前清政府进行的洋务运动和新政一样,不可能取得真正的成功。

第9题:

简述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内部因素。


正确答案: 自民党长期一党执政,政策有连续性,政府重点发展经济并积极干预经济,通过制定各项政策进行宏观调控,实行减免税,增加财政支出和补贴,低利贷款,促进企业投资
走高积累高投资发展道路,加速原始积累,更新扩大设备
大力引进国外先进科学,使出口竞争力增强促进外贸迅速发展
推行严格的科学管理制度,发挥日式企业“三大法宝”的功能,树立“命运共同体”的概念,提高企业效率
重视振兴人才开发投资,强调“教育先行”,提高整个国民素质,为经济建设培养各种高水准人才得到美国多方的扶植和援助
朝鲜战争的特需
采取“吸收性战略”,为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缩短了时间,又节约了资金,
进口亚非拉廉价原料,加工后再高价出口,对“以进养出”的日本十分有利。

第10题:

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原因有哪些?


正确答案: (1)美国的大力扶持;
(2)战后有利的国际环境对促进日本经济迅速发展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3)日本国内稳定的政局是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内在保障;
(4)日本制定了适合日本实际的经济发展战略;
(5)高度重视科技和教育;
(6)得益于日本长期实行的低消费、高积累的资金政策和日本企业所倡导的集体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