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者腹满,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实,可下之",出自何书()

题目
单选题
"病者腹满,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实,可下之",出自何书()
A

《症因脉治》

B

《景岳全书》

C

《黄帝内经》

D

《临证指南医案》

E

《金匮要略》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灵枢云诸痛者阴也又云无形而痛者阴之类也其阳完而阴伤之也急治其阴无攻其阳夫阳者气也是痛病当先治气顾气有虚实实者邪气实虚者正气虚邪实者以手按之而痛痛则宜通正虚者以手按之则止止则宜补丹溪猥云诸痛不宜补气夫实者固不宜补岂有虚者而亦不宜补乎故凡痛而胀闭者多实不胀不闭者多虚痛而喜寒者多实热喜热者多虚寒饱而甚者多实饥则甚者多虚脉实气粗者多实脉虚气少者多虚新病壮年者多实愈攻愈剧者多虚痛在经者脉弦大痛在脏者脉沉微兼脉证以参之而虚实自辨是以治表虚痛者阳不足也非温经不可里虚痛者阴不足也非养荣不可上虚而痛者心脾受伤也非补中不可下虚而痛者脱泄亡阴也非速救脾肾温补命门不可凡属诸痛之虚者不可以不补也有曰通则不痛又曰痛随利减人皆以为不易之法不知此为治实痛者言也故王海藏解痛利二字不可以利为下宜作通字训此说甚善明哲如丹溪徒曰诸痛不可补气则失矣(张介宾《质疑录·诸痛不宜补气》) 【练习】 一、扼要摘引原文或提炼文意填空:1.本文宗旨是________________。2.作者认为治疗痛证的关键是辨明________________,分别采用________________方法。 二、简答:1.在治疗痛证问题上,张介宾与朱丹溪有何分歧?2.王海藏对“痛利”如何理解,与一般人的理解有何不同?3.用简图归纳痛证的辨证方法。


参考答案:一、 1、 本文宗旨是 指出痛分虚实, 治气为先; 气实宜通, 气虚宜补。 2、 作者认为治痛证的关键是辨明 虚实 , 分别采用通利、 温经、 养荣、 补中、 救脾肾、温补命门 方法。 二、 1、 在治疗痛证问题上, 朱丹溪认为“诸痛不可补气”, 张介宾认为痛有虚实, 不可概论。 2、 一般人以“利” 为泻下, 即用攻下法。 王海藏训“利” 为“通”, “通” 法可攻可补,如热结之痛, 可用大黄芒硝通下; 寒凝经脉之痛, 则要温经。 3、 (略)

第2题:

如何理解实热性腹满病“舌黄未下者,下之黄自去”?


正确答案:这两句寓意深刻,可从以下三方面理解:一是“舌黄未下”,为应用寒下法的指征,腹满见有舌黄(苔黄厚而燥),属实热积滞在里。“未下”,提示正气未虚,耐受攻下,故可用下法,则苔黄自去。二是已经攻下而舌苔仍黄者,若属病重药轻或余邪未尽,则当再下;若“舌黄未下”属其它原因所致,如湿热内蕴,尚未化燥成实或实证转虚,则当审证求因,审因论治,不可妄用寒下法。三是舌苔不黄亦有可用下法者,如痰饮、水气、瘀血等所致的腹满实证,可用攻下法。

第3题:

以下关于按脘腹的叙述错误的是

A.按之充实,应手有抵抗感,或满痛加剧、拒按,叩之呈浊音的,属实证

B.若按之空虚,应手柔软,压痛不甚,或满痛反而减轻、喜按,叩之呈空声的,属虚证

C.以手分置腹之两侧,一手轻拍腹壁,如贴于对侧腹壁的手掌有波动感的,表示腹中有积水

D.用手按之如囊裹水,且腹壁有凹痕者,为水臌

E.用手按之若无波动感,无凹痕,叩之如鼓者,为血臌


正确答案:E
按脘腹1,辨满痛满与痛是患者的自觉症状,可在腹部任何一个部位呈现。凡按之充实,应手有抵抗感,或满痛加剧、拒按,叩之呈浊音的,属实证。若按之空虚,应手柔软,压痛不甚,或满痛反而减轻、喜按,叩之呈空声的,属虚证。2,辨肿胀以手分置腹之两侧,一手轻扣腹壁,如贴于对侧腹壁的手掌有波动感的,表示腹中有积水,同时若用手按之如囊裹水,且腹壁有凹痕者,为水肿又称水臌;若无波动感,无凹痕,叩之如鼓者,为气胀又称气臌。3,辨肠痈右少腹疼痛,具有由胃脘部痛转移而来的病史,伴恶寒发热,按之有包块应手,且除了局部压痛外,当缓慢地由浅至深按压患处时,患者疼痛不甚,突然抬手放松时,疼痛明显加剧(反跳痛)者,是肠痈。4,辨积聚腹中有肿块称为积聚,又称瘕瘕。按之坚硬,推之不移,痛有定处的,为积为瘾,多属血瘀;按之无形,聚散不定,痛无定处的为聚为瘕,多属气滞。若是有形的积聚,按诊时尚须诊察其位置、大小、硬软、形状、表面情况、压痛程度、能否移动等。5,辨蛔虫小儿脐周疼痛,时作时止,按之硬块且有移动感,多是蛔虫聚集成块的征象。一般有三大特征:一是形如筋结,久按会转移;二是细心诊察,觉指下如蚯蚓蠢动;三是腹壁凹凸不平,按之起伏聚散,往来不定。

第4题:

何者不是《景岳全书》关于痞满的认识()

  • A、有邪有滞而痞满者,实痞也
  • B、无物无滞而痞者,虚痞也
  • C、有胀有痛而满者,实满也
  • D、满而不痛者,此为痞
  • E、实痞实满者,可消可散

正确答案:D

第5题:

据《素问举痛论》,按之痛止者,其疼痛性质为()。

  • A、虚
  • B、实
  • C、上虚下实
  • D、下虚上实
  • E、虚实夹杂

正确答案:A

第6题:

提出"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实"并对腹痛施行辨证论治的是

A.华佗
B.葛洪
C.张仲景
D.刘完素
E.孙思邈

答案:C
解析:
考点:1.腹痛是指以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的部位发生疼痛为主症的病证。2.《内经》最早提出腹痛的病名,认为腹痛由寒、热邪气客于胃肠引起。《金匮要略》对腹痛的辨证论治作了较为全面的论述,"病者腹满,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实,可下之。舌黄未下者,下之黄自去"。《诸病源候论》始将腹痛独立辨证,对其病因、证候进行详细表述。李东垣按三阴经及杂病进行辨治,并提出了"痛随利减,当通其经络,则疼痛去矣"的治则。《古今医鉴》针对各种病因提出不同的治疗法则,"是寒则温之,是热则清之,是痰则化之,是血则散之,是虫则杀之,临证不可惑也"。王清任指出对瘀血在中焦,可用血府逐瘀汤,瘀血在下焦,应以膈下逐瘀汤治疗。3.西医病名:肠易激综合征、消化不良、胃肠痉挛、不完全性肠梗阻、肠粘连、肠系膜血管病变、腹型癫痫、腹型过敏性紫癜、血紫质病、泌尿系结石、内疝、急慢性胰腺炎、肠道寄生虫等疾病。

第7题:

按之心下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


正确答案:大柴胡汤

第8题:

提出“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实”并对腹痛施行辨证论治的是

A、华佗

B、葛洪

C、张仲景

D、刘完素

E、孙思邈


参考答案:C

第9题:

病者腹满,按之不痛为(),痛者为(),可下之,舌黄未下者,()。


正确答案:虚;实;下之黄自去

第10题:

《丹溪心法》对痞满与胀满鉴别描述为()

  • A、“满而不痛者此为痞”
  • B、“胀满内胀而外亦有形”
  • C、“有胀有痛而满者实满也”
  • D、“痞则内觉痞闷,而外无胀急之形也”
  • E、“满者,胀满不行之谓”

正确答案:B,D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