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运用阴阳学说指导中医诊断疾病?

题目
问答题
如何运用阴阳学说指导中医诊断疾病?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如何运用阴阳学说指导中医诊断疾病?


正确答案:《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这说明在临床诊断疾病过程中,将望、闻、问、切四诊所搜集的各种资料,包括即时的症状和体征,以阴阳理论辨析其阴阳属性是非常重要的。如观察色泽的明暗,可以辨别病情的阴阳属性。色泽鲜明者为病属于阳;色泽晦暗者为病属于阴。观察呼吸气息的动态,听其发出的声音,可以区别病情的阴阳属性。语声高亢宏亮、多言而燥动者,多属实,属热,为阳;语声低微无力、少语而沉静者,多属虚、属寒,为阴。呼吸微弱,多属于阴证;呼吸声高气粗,多属于阳证。再如辨脉之部位、动态、至数、形状也可以分辨病证的阴阳属性。以部位分,寸为阳,尺为阴;以动态分,至者为阳,去者为阴;以至数分,数者为阳,迟者为阴;以状态分,浮大洪滑者为阳,沉涩细小者为阴。

第2题:

简述阴阳学说在指导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参考答案:用阴阳学说指导疾病的治疗,主要表现在治则治法的确立和药物的选择方面。阴阳失调的病理虽然有多种,但以阴阳的偏盛和阴阳的偏衰为最基本的病理变化,对阴阳偏盛所致病证的治疗原则是“损其有余”(也叫“实则泻之”),若阳偏盛所致的实热证,其具体治法为“热者寒之”;若阴偏盛所致的实寒证,其具体治法是“寒者热之”。对阴阳偏衰所致病证的治则是“补其不足”(也叫“虚则补之”),若“阳虚则寒”而致的虚寒证,当用“阴病治阳”之法;若“阴虚则热”而致的虚热证,当用“阳病治阴”之法。对阴阳偏衰之久病者,可据阴阳互根的原理,分别采用阳中求阴和阴中求阳之法治之。对药物的选择要据寒凉之性的药物属阴,温热之性药物为阳,以及辛、甘、淡味药属阳,酸、苦、咸、涩之味的药属阴的原则,针对不同病情选择不同阴阳属性的药物进行组方治疗。

第3题:

经络学说如何指导疾病的治疗?


正确答案 :经络学说被广泛用于指导临床各科疾病的治疗,是针灸、推拿及药物疗法的理论基础。①指导针灸推拿治疗:利用经络通行气血、感应传导、联系沟通、传送病邪等特性,用针灸、推拿等方式刺激腧穴,以达到调理经络气血及脏腑功能、扶正驱邪之目的,并以经络学说指导针灸处方配穴。②指导药物治疗:口服和外用的中药以经络为通道,气血为载体,通过经络传输,到达病所发挥治疗作用。经络学说还是药物四气五味及归经理论的基础,是指导方剂组成的主要理论之一。

第4题:

中医学的指导思想是

A:阴阳学说
B:五行学说
C:精气学说
D:整体观念
E:辨证论治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对中医学独特理论体系中指导思想的认识。中医学是一个具有独特理论的医学体系,这一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都充分体现着整体认识的方法,因此说“整体观念”是其指导思想。

第5题:

中医学从哪几方面运用五行学说指导五脏疾病的诊断?


参考答案:中医学主要从三个方面运用五行学说指导五脏系统疾病的诊断。其一,指导五脏系统疾病的定位诊断,如面见青色、口中泛酸、脉弦即为肝病;其二,判断五脏疾病的传变趋势,如面见赤色、其脉缓,为心病及脾的“母病及子”传变;其三,推测五脏系统疾病的预后转归。

第6题:

中医学的指导思想是

A.阴阳学说

B.匠行学说

C.精气学说

D.整体观念

E.辨证论治


正确答案:D
中医学理论体系是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和思维方法,以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为诊治特点的医学理论体系。

第7题:

简述阴阳学说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参考答案:阴阳学说在指导疾病诊断方面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根据阴阳的特性对四诊资料进行阴阳属性归类,如凡属色泽鲜明的、声音高亢洪亮有力的、呼吸音急促有力的、排出物色黄质稠的、口渴喜冷饮的、脉数有力、浮、大、洪、滑的均属阳,而色泽晦暗的、声音低微断续无力的、呼吸低微的、排出物色淡质稀的、不渴或渴喜热饮的、脉迟无力、沉、小、细、涩的均属阴。二是对所辨证候进行阴阳属性归类,如表证、实证、热证属阳证,里证、虚证、寒证属阴证等。所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高度概括说:“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第8题:

如何运用阴阳学说指导确定治疗原则?


正确答案:由于阴阳失调是疾病的基本病机,而偏盛、偏衰和互损又是基本表现形式,因而在把握阴阳失调状况的基础上,调整阴阳偏盛偏衰和互损,恢复阴阳的协调和平衡,是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之一。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阴阳偏盛的治疗原则:阴阳偏盛形成的是实证,故总的治疗原则是:“实则泻之”,即“损其有余”。具体而言,阳偏盛的实热证采用“热者寒之”的治疗方法;阴偏盛的实寒证采用。寒者热之”的治疗方法。阴阳偏衰的治疗原则:阴阳偏衰形成的是虚证,故总的治疗原则是:“虚则补之”,即“补其不足”。具体而言,阴偏衰的虚热证,当滋阴制阳,用“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的治法,《内经》称之为“阳病治阴”;阳偏衰的虚寒证,当扶阳抑阴,用“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的治法,《内经》称之为“阴病治阳”。阴阳互损的治疗原则:阴阳互损导致阴阳两虚,故采用阴阳双补的治疗原则。阴损及阳当补阴为主,兼以补阳;阳损及阴当补阳为主,兼以补阴。

第9题:

阴阳学说可以指导疾病的诊断。()


参考答案:对

第10题:

中医学的指导思想是

A:阴阳学说
B:五行学说
C:精气学说
D:整体观念
E:证论治

答案:D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