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冷裂纹产生原因?防止措施?

题目
问答题
简述冷裂纹产生原因?防止措施?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冷裂纹防止措施应当从降低扩散氢含量、改善组织和降低焊接应力等方面来防止冷裂纹的产生。


正确答案:正确

第2题:

对钢采取摸冷、坑冷、砂冷、退火等措施,可以消除铸造内应力和组织应力,防止产生裂纹。


正确答案:正确

第3题:

奥氏体不锈钢易产生热裂纹的原因及防止措施?


本题答案:产生焊接热裂纹原因:低熔点共晶体和焊接内应力防止方法:1)采用双相组织焊条;2)减少母材和焊缝的含碳量;3)严格控制焊接规范在工艺上采用碱性焊条小电流、快速焊,收尾时尽量填满弧坑及采用氩弧焊打底等措施。减小熔合比,强迫冷却等。

第4题:

叙述弯曲件的弯曲角产生裂纹的主要原因和防止措施。


正确答案: 主要原因有的弯曲圆角半径太小、材料纹向与弯曲线平行,毛坯料毛刺一面向外、材料的可塑性差。
主要防止措施有加大弯曲件圆角半径、改变工件排样、毛坯料的毛刺改在弯曲件内侧、采用可塑性强的材料。

第5题:

连铸坯表面横裂纹产生的原因及其防止措施有哪些?


正确答案: 横裂纹产生的原因:
(1)振痕太深是横裂纹的发源地。
(2)钢中Al、Nb含量增加,促使质点(AlN)在晶界沉淀,诱发裂纹。
(3)铸坯在脆性温度900~700℃矫直。
(4)二次冷却太强。
防止横裂纹发生的措施:
(1)结晶器采用高频率(200~400次/分)小振幅(2~4mm)是减少振痕深度的有效办法;
(2)二次冷却区采用平稳的弱冷却,使矫直时铸坯表面温度大于900℃;
(3)结晶器液面稳定。采用良好润滑性能、粘度较低的保护渣;
(4)用火焰清理表面裂纹。

第6题:

简述连铸表面横裂纹产生的原因及防止措施。


正确答案: 产生的原因:由于振幅大,频率低,负滑动时间长而使得振动痕迹如深,较深的振动痕迹在二次冷却过程中以及铸坯矫直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形成了横向裂纹。
防止措施:减少振幅,提高频率,缩短负滑动时间。

第7题:

简述冷裂纹产生的原因。


正确答案: 冷裂纹产生的原因是因为焊件本身具有较大的淬硬倾向,焊接熔池中的溶解了多量的氢以及焊接接头在焊接过程中产生了较大的拘束应力。

第8题:

冷裂纹产生的原因及防止措施?


本题答案:产生原因:氢、淬硬组织、焊接应力。防止措施:(1)焊前预热和焊后缓冷;(2)减少氢的工艺措施:焊前将焊条焊剂按规定烘干,在100-150ºC下保存随用随取。清理坡口边缘的油、水、锈干净。
(3)选用碱性低氢型焊材;(4)选用合理的焊接顺序,多层多道焊,采取锤击焊缝以减少拘束应力。
(5)焊后及时进行消氢处理;(6)焊后热处理。

第9题:

简述焊接结构中氢致延迟裂纹(俗称“冷裂纹”)的防止措施。


正确答案: 1.选用碱性焊条或焊剂,减少焊缝金属中的氢含量,提高焊缝金属塑性。
2.焊前清理一定要严格,焊条、焊剂要烘干,焊缝坡口及附近母材要去除油、水、锈,减少氢的来源。
3.工件焊前预热,焊后缓冷,可降低焊后冷却速度,避免产生淬硬组织,并可减少焊接残余应力。
4.采取减少焊接应力的工艺措施,如对称焊、小热输入量的多层多道焊等。
5.焊后立即进行去氢处理,加热到250℃,保温2~6小时,使焊缝金属中的氢扩散并逸出金属表面;
6.焊后进行消除应力退火处理。

第10题:

防止冷裂纹产生的措施有哪些?


正确答案: (1)、焊前预热;
(2)、焊后热处理;
(3)、正确选择火焰;
(4)、焊前清除干净杂质;
(5)、采取设计和工艺措施,减少结构的拘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