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规定,城市排水工程规划期限应与(   )一致。

题目
单选题
《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规定,城市排水工程规划期限应与(   )一致。
A

近期建设规划

B

城市总体规划

C

城市分区规划

D

详细规划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规定,城市排水工程规划期限应与( )-致。

A.近期建设规划
B.城市总体规划
C.城市分区规划
D.详细规划

答案:B
解析:
城市排水工程规划期限应与城市总体规划期限一致。在城市排水工程规划中应重视近期建设规划,且应考虑城市远景发展的需要。

第2题:

在《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中规定,城市雨水规划重现区,应根据城市性质、重要性以及汇水类型等因素确定。其中重要干道、重要地区或短期积水能引起严重后果的地区,重现期宜为( )。

A.1~3年
B.2~4年
C.3~5年
D.4~6年

答案:C
解析:
《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318—2000)第3.2.5条规定,城市雨水规划重现区,应根据城市性质、重要性以及汇水地区类型、地形特点和气候条件等因素确定。重要干道、重要地区或短期积水能引起严重后果的地区,重现期宜采用3~5年,其他地区宜采用1~3年。

第3题:

城市排水工程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中的()项有关。

A.给水情况

B.居住区分布

C.土地规划

D.与工厂排出的水质状况


参考答案:ABC

第4题:

《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规定,城市排水工程规划的主要内容不应包括( )

A.进行排水系统布局
B.划定城市排水范围
C.确定排水枢纽工程的位置、建设规模和用地
D.提出水资源保护以及开源节流的要求和措施

答案:D
解析:
城市排水工程规划的主要内容应包括:(1)划定城市排水范围、预测城市排水量、确定排水体制、进行排水系统布局;(2)原则确定处理后污水污泥出路和处理程度;(3)确定排水枢纽工程的位置、建设规模和用地。

第5题:

《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318—2000)规定,城市排水系统的安全性应注意:污水处理厂和排水泵站供电应采用()负荷。

A:一级
B:二级
C:三级
D:四级

答案:B
解析:
城市排水系统的安全性应注意:污水处理厂和排水泵站供电应采用二级负荷。

第6题:

在《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中规定,径流系数在城市建筑密集区为( )。

A.0.3~0.45
B.0.45~0.6
C.0.6~0.85
D.0.85~1.0

答案:C
解析:
《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318—2000)规定,径流系数(砂)在城市建筑密集区(城市中心区)为0.6~0.85,城市建筑较密集区(一般规划区)为0.45~0.6。

第7题:

根据《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的规定,城市污水处理一般应达到()生化处理标准。

A:特级
B:二级
C:一级
D:三级

答案:B
解析:
《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第7.2.3条规定,污水处理的方法应根据需要处理的程度确定,城市污水处理一般应达到二级生化处理标准。

第8题:

在《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中规定,排水系统采用分流制的包括( )。

A.新建城市
B.扩建新区
C.新开发区
D.条件特殊的城市
E.旧城改造地区

答案:A,B,C,E
解析:
《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318—2000)第2.2.3条规定,城市排水体制应分为分流制与合流制两种基本类型。新建城市、扩建新区、新开发区或旧城改造地区的排水系统应采用分流制。合流制排水体制应适用于条件特殊的城市,且应采用截流式合流制。

第9题:

《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GB 50318-2000)中明确规定,城市排水工程规划的主要内容应包括 ( )

A.划定城市排水范围、预测城市排水量
B.原则确定处理后污水污泥出路和处理程度
C.确定排水枢纽工程的位置、建设规模和用地
D.提出水资源保护以及充分利用其排水量的要求和措施
E.确定排水体制、进行排水系统布局

答案:A,B,C,E
解析:
城市排水工程规划的主要内容应包括:(1)划定城市排水范围、预测城市排水量、确定排水体制、进行排水系统布局;(2)原则确定处理后污水污泥出路和处理程度;(3)确定排水枢纽工程的位置、建设规模和用地。

第10题:

根据《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的规定,下列关于城市污水处理厂的选址宜符合的要求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A:在城市水系的下游并应符合供水水源防护要求
B:靠近污水、污泥的排放和利用地段
C:在城市夏季最小频率风向的下风侧
D:与城市规划居住、公共设施保持一定的卫生防护距离

答案:C
解析:
城市污水处理厂的选址宜符合下列要求:(1)在城市水系的下游并应符合供水水源防护要求;(2)在城市夏季最小频率风向的上风侧;(3)与城市规划居住、公共设施保持一定的卫生防护距离;(4)靠近污水、污泥的排放和利用地段;(5)应有方便的交通、运输和水电条件。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