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中国地理的整体特征及其对中国文化走向统一发展的影响。

题目
问答题
论述中国地理的整体特征及其对中国文化走向统一发展的影响。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论述中国地理的整体特征及其对中国文化走向统一发展的影响。
1、众多的河流像血脉一样,将大陆广大的地区联系在一起。
(1)黄河长江贯穿于中国三大阶梯之中,沟通着中国大陆的东西。
(2)汉水、淮河把这两条大河联系在一起。
(3)长江的支流湘江和赣江与属于珠江水系的漓江、北江同发源于南岭山,秦朝时开凿灵渠,正是把湘江和漓江相沟通。
(4)西江则联系着岭南和云贵。
2、地理通道,虽然地形多样,山岭众多,但不论多么险峻的地势,大自然总留给人以交通的便利
(1)早在远古时代,新疆与青藏就和内地有联系。
(2)大致沿渭水、黄河、济水一线,从遥远的古代,就形成一条联系东西的交通线。
(3)与这条线东西线相交,还有三条南北方向的交通线。
1.太行山以东不远,北起河北曲阳,南至河南新乡,有仰韶和龙山两个时期的文化遗址。
2.太行山西侧的汾水流域。
3.近陕西境内,南起西安,向北窜山越岭,北达榆林、府谷一带。中国地理的这些特征都形成着中国大陆内在的统一性。没有交流就没有文化的发展,交流范围及交流者之间的差异越大,对文化发展就越有利。

第2题:

简述地理条件对中国文化的三大影响?


正确答案: (1)广大地域决定中国文明的道路和文化方向。中国大陆的整体性,影响中国文化走向统一,地域广阔的大陆又一定是一个人群林立的世界,中国文明时代的开始。国家社会的建立,正以这样基本情况为前提,中国文化的发源地它所依赖的不是黄河干流本身,而是它众多支流河汉所形成的河曲湿润地区。地理特征也决定着中国古代不可能走古希腊式的文明道路。
(2)中华祖先在创建古代方明时,首先面临着地域上人口构成多族群的特点。中国古代文明的成功不是依靠战争,而是联合与融会。独特的地理条件,制约着独特的文明形态和文化方向。
(3)分裂与统一是中国历史上的两大现象。统一总是占主导倾向的追求。尽管中国历史上分裂不再少数,时间也不算短,但追求统一始终是政治观念中的基本倾向。天下一家的“大一统”意识是威力持久的中国理念,对中化民族的不断发展壮大,曾起过重大作用。
(4)地缘特征与中国文化的历史命,它所指的是当中原文化中心形成后,与北方范围更加广阔的草原游牧文化之间的关系。从地理角度观察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应特别注意与北方边地草原人群的地缘关系,但在更近的北方,中原文明必须长期面对一个由草场、山地、沙漠戈壁构成的辽阔的地域。隔一二百年或更长一点时间,上述的情况再重复一次这样的反复有许多次。

第3题:

论述中国国代收国内工业发展及其特征发展阶段?


参考答案:

自春秋战国以来,中国传统手工业经历了三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1、汉代手工业生产技术的记不住要反映在铁器的广泛使用、丝制品的发展与造纸工业的创建三个方面
2、宋代手工业的发展主要反映在矿冶业、雕版印刷工业以及纺织业的规模扩张及印染技术的进步等方面。3、明清时期的手工业的突出发展反映在制瓷、棉纺织等生产领域。
发展特征:
1、手工部门不断增加在原始社会,手工业种类很少,后来逐渐增加了冶铜业、冶铁,制糖,棉纺织业等部门
2、手工业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劳动分工的不断发展任何一个手工业部门,不论早晚,一旦创立他的生产技术都是在不断进步的,不论采取何种经营方式,其生产单位内部的劳动分工,都是渐趋稠密的。
3、手工业生产规模的扩大与工厂手工业的出现从手工业的经营方式来说,其发展的一般趋势是由家庭手工业到作坊手工业再到工场手工业
4、官府手工业于民间手工业的同时并存自从奴隶制国家建立后,就有官府手工业的存在,在主要的手工业部门,官府都没有作坊,从东汉开始,社会分工有了进一步发展,民间手工业者不断从农村中分化出来,向城市集中,成为独立的手工业者。到明清时期,机关官府收购工业纵向发展,民间手工业不断发展,但二者并存的发展状况始终没有改变。
5、经济中心南移与手工业分布的相应变化中国古代经济重心起初是在北方的,以后逐渐移至南方,随着经济重心的转移,有不少手工业生产部门,手工业制品的主要生产地也从北方逐渐移至南方。


第4题:

论述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正确答案: 佛教在中国的流传,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其消极作用是毒害了人们的思想,消耗了社会的财富,从而阻碍了社会进步与历时发展。但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佛教的流传也影响了中国文化,它的哲学思想和艺术形式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有别于印度佛教文化的中国佛教文化,进一步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容和形式。我们要通过研究佛教文化,保护它的积极成果,抵制它的消极作用。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佛教与中国哲学史。
中国哲学史从它产生以后就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无神论和有神论相互斗争的历史。但从佛教传入中国以后,这两种认识论和思想体系的斗争就形成了错综复杂的局面。佛教哲学的基本点是否认客观现实世界的存在而设想出一个与现实世界相对立的“西方极乐世界”。佛教各派都从不同角度、用不同证据来论证客观世界的虚幻性,同时又千方百计地论证主观精神世界的绝对性。因此佛教哲学属于唯心主义的思想体系。只不过禅宗主张的“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是进一步否定了佛教所设想的“西方极乐世界”,只承认主观精神世界的绝对存在罢了。这样,禅宗就把佛教哲学的客观唯心主义转化为主观唯心主义。在这个过程中,佛、道、儒三家,互相排斥又互相影响,互相斗争又互相吸收,在唯心主义的思想体系中结为一体。宋代以来的唯心主义思想几乎都从佛教哲学中吸取营养。程颐、朱熹的程朱理学借用了华严宗的某些命题;陆九渊和王守仁的陆王心学吸收了禅宗的某些思想。而无神论和唯物主义思想也是在批判佛教哲学的斗争中不断成长和发展起来,到清明之际的王夫之发展到较高的水平。我们说汉唐以后的中国哲学史,根本就离不开佛教思想史,而且称为中国哲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二、佛教与中国文学。
佛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以题材而论,历代描写佛教的诗文不计其数。从全唐诗看,共收唐诗约五万首,其中与佛教有关的诗占了近十分之一。这些诗,赞美佛寺风光,歌颂僧俗友谊,有不少写得相当精彩和生动。唐宋以来,名僧的社会地位很高,文人纷纷为他们树碑立传,留下许多渗透佛理的散文。其次,以艺术风格而论,由于佛教追求自我解脱,主张离尘出世,至禅宗而宣扬心中有佛,使文学界形成一种清淡悠远的艺术流派。他们在美学上追求“韵外之致”、“言外之意”。唐代诗人王维、韦应物奉佛最盛,这种风格也体现得最著。即是是其他流派的作家,其世界观和创作实践都不同程度地受佛教思想的影响,如唐代白居易、宋代苏轼等。第三、以诗歌理论而言,唐宋以后,主张“以禅论诗”,讲究诗歌创作要“物象超然”、“意境空蒙”,认为“说禅作诗,本无差别”。最后,以创作队伍而论,在中国文学史上出现了不少和尚诗人,史书上称为“诗僧”。著名的如唐代诗僧寒山、较然、齐己、贯休,都有诗集流传后世。宋代重显、文莹、祖可、惠洪,及至清代八指头陀,近代苏曼殊等,都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三、佛教与艺术。
绘画和雕塑最能显示出佛教的影响。佛教传入中国,印度以及西域的石窟艺术也跟着传入。古印度的佛教艺术主要就是石窟壁画和雕塑,以犍陀罗(今巴基斯坦白沙瓦一带)和阿旃陀(今印度德干高原)的石窟艺术为代表,均为公元前3世纪到前1世纪的作品,前者以雕塑著称,后者以壁画闻名。中国的石窟艺术正是它们的继承和发展。其影响的路线,就是我们常说的“丝绸之路”。新疆境内现存的石窟艺术,如拜城县克孜尔千佛洞、库车县森木塞姆千佛洞等,不但开凿年代早于中原,艺术风格也接近犍陀罗。但中原地区的石窟雕塑,则逐渐吸收和融合中国艺术的风格,造像也模拟中国人的形象,不过也保留了印度雕塑艺术的某些特点。如十八罗汉和五百罗汉像,既有中国人的形象,也有印度人的形象。云冈、敦煌、龙门和麦积山四大石窟是中国佛教石窟艺术的代表。而壁画,自佛教传入后,以佛教为内容的宗教壁画大大发达起来,出现了像吴道子等著名的宗教画家。在表现手法上,释迦牟尼在印度的修行生活,加入了中国传统的亭台楼阁,使中国人在感觉上更为接近和亲切。 
四、佛教与中国语言。 
佛教的流传,使佛语、佛偈、佛典大量深入社会生活,并失去了佛教含义而具有了社会含义,成为人们常用的成语、俗语、谚语和惯用语。如“一尘不染”,佛家把色、声、香、味、触、法叫做“六尘”,如果在修行时能摒除一切杂念,佛语就叫“一尘不染”,变成社会语言后,是非常清洁的意思。“五体投地”是佛教敬礼的姿势,指双膝、双肘和头颅都着地。“当头一棒”,现义是警告,其来源是佛教禅宗支派临济宗的一种拜师方式。这一派的创始人义玄在拜师始向师傅请教佛理,三问三被打,于是大为醒悟,以后相沿成法,对初习禅法者,常常给当头一棒或大喝一声,要对方立即回答问题,以考验他对佛理的理解程度。此外还有“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头头是道、心心相印、清规戒律、想入非非、现身说法、恍然大悟、火烧眉毛、菩萨心肠,等等,都来自佛经、佛语和佛教故事,还有很多从佛教生活衍化初来的语言,如‘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和尚打伞——无发(法)无天”、“无事不登三宝殿”、“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庙小菩萨大”、“临时抱佛脚”、“不见真佛不烧香”,等等。 
另外,由于佛经的大量翻译,人们从梵语到汉语的翻译过程中发现了语音的一些规律,影响了反切的产生和四声的发现。

第5题:

论述中国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正确答案: 以宗法色彩浓厚和君主专制度高度发达为主要特征的中国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有三:一是社会结构的宗法型特征导致中国文化形成伦理型范式。其正面价值是使中华民族凝聚力增强,注重道德修养,成为礼仪之邦;其负面影响是使三纲五常的伦理说教,“存理灭欲”修身养性和排外心理等成为中国文化健康发展的障碍。二是中国社会结构的专制型特征导致中国文化形成政治型范式。其正面价值是造就了中华民族的整体观念、国家利益至上的观念和民族心理上的文化认同;其负面价值是使国人存有严重的服从心态,对权威和权力迷信,缺乏个人自信心。三是宗法与专制相结合,在政治上表现为儒法合流,在文化上反映为伦理政治化和政治伦理化,突出地表现为内圣外王的心态,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和追求。

第6题:

论述中国文化中“报”的具体特征。


正确答案:具体特征:
(1)往还性。“报”的核心特性是一种社会资源或社会行为的交换。
(2)情感性。无论是报恩或是复仇,即无论是正性或是负性的“报”,多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牵动着还报者的爱与恨。
(3)增量性。由于人情因素的惨入,人们在回报是要有增量,要报大于施。
(4)延迟性。“报”不必立即进行。
(5)区别性。“报”作为伦理规范还有远近亲疏的含义,即在“报”中含有家族和人伦关系的区别。
(6)角色差异。施予者和受施予者由于角色不同,对“报”的看法和具体做法也不同。

第7题:

历史上哪些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过较大的影响?举例说明。


正确答案: 1.黄河中下游一带是是中国历史上百姓生存和繁衍的最适宜地区,在中国占主导地位的传统文化,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是建立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的,它们形成于农业区,也随着农业区的扩大而传播。农业文明对中国文化的延续性起了很大的作用。
2.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地理障碍对人类活动、特别是交通运输的影响。不同的地理环境与物质条件,形成了不同人群的不同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外来文化影响。
3.地理障碍对文化的传播有很大的影响,也使中国的不同地区所受的外来文化影响和影响程度各不相同。
4.地理环境对开放与封闭的影响是相对的,首先,不存在绝对的开放或封闭的地理环境;其次在不同的生产力条件下,影响的程度是不同的;再次自然地理环境也不是决定开放与否的唯一条件,海洋并不是开放的唯一途径。
5.中国历史上确实长期缺乏开放的动力,但从某种意义上说,根本的原因并不是地理阻隔,而是中国的地理条件过于优越。

第8题:

论述地理条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1)广大地域决定中国文明的道路和文化方向。中国大陆的整体性,影响着中国文化的走向统一,地域广阔的大陆又一定是一个人群林立的世界:中国文明时代的开始,家国社会的建立,正以这样一个基本情况为前提。中华祖先在创建它的古代文明时,首先面临着大地域上人口构成多族群的特点。在中国,战争征服是有的,但最终古代文明的成功依靠的不是战争,而是联合与融会。
(2)广大地域与对天下统一的追求。分裂与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两大现象,统一总是占主导倾向的追求。这样的追求来源于广大地域上人群的迁移及人群间许久以来的相互交流。甲骨文中就有“四方”的明确记载;大体从商朝开始,王朝就已按着距离的远近,对天下人群采取不同的政治策略;西周时,“天下”的观念已十分清晰;以后历朝历代的皇帝,无不以边远的四高民族的“来朝”为荣耀。“天下”观念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追求统一,追求统一始终是政治观念中的基调,也是历史的基本倾向。天下一家的大一统意识,是威力持久的中国理念,对中华民族的不断发展壮大,曾起过重要作用。
(3)地缘特征与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这里的地缘概念,不同于现代的领土观念。它所指的是当中原文化中心形成后,与北方范围更加广阔的草原游牧文化之间的关系。从地理的角度观察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应特别注意与北方边地草原人群的地缘关系,那里藏着中国历史命运的重要秘密。在西北方向,帕米尔高原在相当长的时期里,分隔着东方与西方两大文化世界。但在更近的北方,中原文明必须长期面对一个由草场、山地、沙漠、戈壁构成的辽阔的地域,和以游牧为基本特征的文化区域。这个辽阔的地域,向北可以延伸到今俄罗斯的西伯利亚,西连中亚乃至东欧平原,东接中国的东北和今俄罗斯的远东地区,那里是森林密布的寒冷湿润地带。这是一个巨大的扇面形地带,居住着很多古老的人群。广阔的蒙古高原,是这些民族与中原发生关系的“前台”。在这个前台上,截止到蒙古族人兴起,没有一个民族是它的固定主人。从文献记载可以看到,最早的人群是严优,之后是北狄,秦汉以后有匈奴、鲜卑、突厥、契丹、党项、金以至蒙古、满族。
(4)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草原民族除满族之外,基本都是在前一个民族迁徙,草原出现“真空”状态时,从原来的居住地大举跃进,充当新的草原主人。在中原政治兴旺时,他们送巡于它的周围,学习着中原文化制度,有的人群还被强大的中原王朝击溃,或远徙或内迁;当中原朝政陷于混乱衰弱时,他们便大举进攻,进而人主中原,造成中原因有居民的向南迁移,而他们则成为中原文化的接受者和新的创造者。在短暂的迟滞后,文明沿着中原固有的文化方向升温、繁荣。隔一二百年或更长一点的时间,上述的情况再重复一次。这样的重复,却是多次发生。这就是中原文明的历史命运。这命运的形成有其深刻的内涵。中原文化,带动着地域更加辽阔的东亚文明的同步化发展。

第9题:

试论述中国文化的特点及其在教育上的影响。


正确答案: (1)伦理文化的特征直接制约教育的目标,中国自古以来强调道德的作用,这种伦理文化决定了教育的唯一目的是追求“君子”的形成;
(2)“悟”的特征决定了中国的教学方式、方法上强调内省;
(3)强调事物之联系,忽略事物的直接揭示,决定了教育教学中强调事物的关系,忽视其统一整体性,另外在教育过程中注重群体性的发展,讲求人际关系的和睦,忽略学生个性的发展;
(4)唯上思想严重,忽略民众意志,形成了教育上的唯上、唯师现象。

第10题:

为什么说地理通道影响着中国文化的发展?


正确答案:中国的地理通道,虽然地形多样,山岭众多,但不论多么险峻的地势,几乎没有一个地方是没有发生过人群交流的。由古地理专家从新石器文化遗址的分布,得出这样的结论:大致沿渭水、黄河、济水一线,从遥远的古代,就形成了一条联系东西的交通线。与这条东西线相交,还有三条南北方向的交通线,一条在太行山以东不远,北起河北的曲阳,南至河南的新乡,都有仰韶和龙山两个时期的文化遗址存在。另一条在太行山西侧的汾水流域。更西的一条,则在今陕西境内,南起西安,向北穿山越岭,北达榆林、府谷一带。从中原向西南、东北也都有着可能形成交通的便利条件。这些都形成着中国大陆内在的统一性。因此我们说,没有交流就没有文化的发展,交流的范围及交流者之间差异越大,则对文化的发展就越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