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稿题:审读短稿,按审稿的基本要求指出其中存在的错误或缺漏。[2009年真题]  出版物兼有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两重属性,

题目
问答题
审稿题:审读短稿,按审稿的基本要求指出其中存在的错误或缺漏。[2009年真题]  出版物兼有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两重属性,而物质产品属性是其本质属性。这两重属性相互依存,构成统一关系,从而使出版物成为出版活动的产品。  出版物的使用价值在于其蕴含的精神文化内容,而出版专业技术人员从事的都是精神产品流通工作,所以在出版活动中,出版专业技术人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譬如,编辑人员根据社会需求,依照一定的原则策划选题、组织作者创作并对作者创作的作品进行审读和加工整理;作品经过编辑人员加工整理,一些观点得到改变,内容得到优化,从而更加符合社会需求。技术编辑人员对出版物载体进行整体设计,能使作品在内容上有所增加,在形式上更加适合消费者使用。校对人员则可对编辑工作进行补充和完善,使出版物的质量更加有保证。  我国从2002年起实行出版专业职业资格制度,规定出版专业技术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职业资格、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外语水平,目的就是为了切实保证出版物的生产质量。根据国家规定,凡在出版单位从事出版专业技术工作的人员,必须在上岗前取得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证书,并按有关规定办理登记手续;取得初级职业资格的人员,可以受聘担任助理编辑、助理技术编辑和一级校对;担任责任编辑、责任技术编辑或责任校对的人员,必须具备出版专业中级及以上职业资格。  出版物的物质生产包括制作样本、批量生产复本和输入市场三个环节,通常由印刷复制单位根据出版单位的要求具体完成。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出版活动要素之一的发行工作,是整个出版工作的中心环节。在出版物的总发行、批发和零售中,任何一次交易过程,均由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三个环节构成。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1)“物质产品属性是其本质属性”改为“出版物的本质属性应是精神产品属性”。
(2)“而出版专业技术人员从事的都是精神产品流通工作”改为“出版专业技术人员从事的都是精神产品生产工作”。
(3)“作品经过编辑人员加工整理,一些观点得到改变”改为“作品经过编辑人员加工整理”。
(4)“能使作品在内容上有所增加,”改为“能使作品”。
(5)“规定出版专业技术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职业资格、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外语水平”改为“规定出版专业技术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职业资格”。
(6)“必须在上岗前取得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证书”改为“必须在到岗2年内取得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证书”。
(7)“可以受聘担任助理编辑、助理技术编辑和一级校对”改为“可以受聘担任助理编辑、助理技术编辑和二级校对”。
(8)“出版物的物质生产包括制作样本、批量生产复本和输入市场三个环节”改为“出版物的物质生产包括制作样本和批量生产复本两个环节”。
(9)“是整个出版工作的中心环节”改为“是整个出版工作的重要环节”。
(10)“均由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三个环节构成”改为“均由信息流、物流、资金流和商流四个环节构成”。
解析: 暂无解析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关于出版物的属性,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是()。

  • A、是精神产品,不是物质产品
  • B、是物质产品,不是精神产品
  • C、既是精神产品,又是物质产品
  • D、有的出版物是精神产品,有的出版物是物质产品

正确答案:C

第2题:

单选题
关于出版物的属性,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是()。
A

是精神产品,不是物质产品

B

是物质产品,不是精神产品

C

既是精神产品,又是物质产品

D

有的出版物是精神产品,有的出版物是物质产品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第3题:

下列关于出版物属性的表述,错误的是()

  • A、出版物兼有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双重属性
  • B、出版物的使用价值,主要由出版物的精神内容构成
  • C、出版物的物质产品属性是其本质属性
  • D、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版物的物质产品属性表现为商品属性

正确答案:C

第4题:

问答题
审稿题:审读短稿,按照审稿的基本要求指出其中存在的错误或缺漏。

正确答案:
解析:

第5题:

问答题
审稿题:审读短稿,按照审稿的基本要求指出其中存在的错误或缺漏。(本题20分)出版是指创作、编辑、复制作品并向公众发行的活动,而其中居于中心地位的是编辑工作。出版活动中的编辑工作,主要是策划、组织、审读、选择和加工作品。这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要按照社会和消费者的需求选择、优化作品。在对作品进行选择、优化时,应当贯彻“将经济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的原则。在出版过程的第一个基本阶段,编辑工作主要完成精神产品生产的任务,就图书、期刊、音像制品等印刷型出版物的编辑工作来说,其内容通常包括信息采集、选题策划、组稿、审稿、编辑加工整理、整体设计、审定发稿和排版制作等。当然,作为连续出版物的图书,其编辑工作与期刊编辑工作在某些方面还是有些区别的。出版过程的第二个基本阶段是物质产品生产阶段。这是将精神产品生产阶段形成的精神文化内容加工制作成能够广为发行的物质产品,其基本环节通常包括装帧设计、制作样本和批量生产复本,但数字出版有其特殊性。就传统出版而言,有了可以直接用于批量复制出版物的工作“母版”后,必须进行批量复制和将半成品匹配组合、包装后才能发行。而在数字出版中,“母版”制作完成后,就可以上传到发行服务器向公众发行。可以说,数字出版没有产品复制这一过程。出版过程的第三个基本阶段是产品流通阶段,也就是出版物发行阶段。在这个阶段,出版单位通过各种方式将出版物传送给消费者。由于出版物的本质属性是精神产品,所以出版物产品的流通一直与商品流通有本质的区别。一个完整的出版物发行过程由信息流、商流、物流构成。出版物产品通过这些环节到达消费者手中后,才能实现价值和使用价值,而出版物的使用价值主要在于可以满足消费者的物质生活需求。

正确答案:
解析:

第6题:

问答题
请审读下列短稿,并按审稿的基本要求指出其中存在的错误或缺漏。[2004年实务真题]  我国的出版活动,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三个代表”作为指导思想。“三个代表”是指必须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前进方向,代表先进文化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基本利益。因此,中国的出版工作者应该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的方向,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古为今用、外为内用”的方针,处理好“两个效益”的关系,坚持“繁荣第一”原则,向社会多多奉献精品出版物,丰富和提高人民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

正确答案:
(1)“毛泽东思想”后应加“、邓小平理论”。
(2)[“三个代表”]后应加“重要思想”。
(3)缺“三个代表”的主体——中国共产党。
(4)“先进生产力”前缺“中国”一词。
(5)“先进生产力的前进方向”应改为“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6)“先进文化”前缺“中国”一词。
(7)“先进文化的发展要求”应改为“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8)“基本利益”应改为“根本利益”。
(9)[为社会服务”]应改为[为社会主义服务”]。
(10)[外为内用”]应改为[洋为中用”]。
(11)[“繁荣第一”]应改为[“质量第一”]。
(12)“和物质生活”应删。
解析: 暂无解析

第7题:

问答题
66.审稿题:审读短稿,按照审稿的基本要求指出其中存在的错误或缺漏。(本题20分)    自古以来,出版物就是记载、传播、交流、传承文化成果的主要载体。出版物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很长,内容和形态又千差万别。    目前,出版物可以分为图书、报纸、期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和互联网出版物等。其中,图书、报纸和期刊通常是以纸张为载体、以印刷方式复制的,往往被合称为“纸质出版物”。它们既有共同点又有各自的特点,三者在时效性、系统性和稳定性上由强到弱依次为图书、报纸、期刊。音像制品一般分为录音制品、录像制品和光盘三大类,使用时需要一定的播放设备。电子出版物和互联网出版物则属于新型的数字出版物,它们和上述出版物的最大区别,主要是在出版的方式上,即复制和发行没有明显的界限,是交织在一起的。    任何一种出版物都有思想、知识或艺术等精神文化内容,这是在精神生产过程中由作者完成的。作品的精神文化内容必须加载到物质载体上,才能成为出版活动的产品——出版物,这是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由编辑完成的。    出版物必须具备两个要素:    第一,具有经过编辑加工的以文字、图形、图像、声音或其他符号形式表现的精神文化内容,可供阅读、欣赏。    第二,具有承载这些精神文化内容的物质载体。    第三,以一定方式复制后,可向公众传播。    没有精神文化内容的物质材料,如纸张、磁盘、只读光盘等不是出版物;同样,不具有出版物产品形态的精神文化内容,如书稿、录音录像节目脚本、网络游戏等也不是出版物。出版物是精神产品内核和物质产品形态的统一。    出版物的使用价值,主要由出版物的精神文化内容构成,而出版物的质量好坏则是由其物质产品的价值决定的。出版物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既可能一致,也可能不同甚至对立。只有那些既能产生社会效益,又能取得经济效益的出版物,才是优秀出版物。这就要求我们的出版单位在坚持质量第一的同时,也要考虑经济效益,做到不出坏书、不出亏损图书。

正确答案:
解析:

第8题:

关于出版物的属性,表述正确的是()

  • A、出版物不是精神产品
  • B、出版物不是物质产品考试资料
  • C、出版物兼有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的两重属性
  • D、出版物是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统一体
  • E、从本质意义上讲,出版物是一种精神产品

正确答案:C,D,E

第9题:

单选题
出版物之所以不同于其他商品,在于它具有(  )。[2008年真题]
A

物质产品属性

B

精神产品属性

C

商品性

D

艺术性


正确答案: A
解析:
出版物的内容由经过选择、优化加工、提炼的知识与信息构成,是作者和编辑人员的精神劳动成果。出版物直接影响的领域,不是人们的物质生活领域,而是精神领域。人们需要出版物,主要是需要出版物中蕴含的精神文化内容,以此来满足自己精神上的需要。出版物对社会物质生活的影响,也主要是通过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情操与提高人们的科学技术文化水平来间接地实现。众多的传世名著,无一不是以其精湛的内容而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正是从这种意义上讲,出版物的精神产品属性是首要的。

第10题:

问答题
审稿题:审读短文,改正错误,弥补缺漏。(本题20分)出版工作由编辑、出版、发行三大环节组成,其中发行工作是中心环节。通过各种方式,将出版物向公众广泛发行,是出版活动的内在动机和目的。编辑过程可以按时间顺序的前后和工作内容的重点分成若干基本环节。这些基本环节主要包括信息采集、选题策划、组稿、审稿、签订出版合同、编辑加工整理、整体设计、审定发稿、排版、校样处理、印制、样品检查、出版物宣传、反馈信息收集等。编辑过程的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又各自独立。其中,信息采集在编辑过程的各个环节中具有重要的地位。选题策划要以信息采集为基础,信息采集要以选题策划为中心。信息采集是组稿的依据,组稿是选题的落实和具体化。审稿和编辑加工整理的关系不是十分紧密,重要的稿件必须经过审稿环节才可以进入编辑加工整理环节,而一般的稿件无须经过审稿环节就可以直接进入编辑加工整理环节。审定发稿及其后续工作,如校样处理、样品检查等,也是编辑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作为出版工作成果的出版物,具有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双重属性,而物质产品属性是其本质属性。

正确答案:
解析: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