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稿题:审读短稿,按照审稿的基本要求指出其中存在的错误或缺漏。[2017年真题]  出版是指创作、编辑、复制作品并向公众

题目
问答题
审稿题:审读短稿,按照审稿的基本要求指出其中存在的错误或缺漏。[2017年真题]  出版是指创作、编辑、复制作品并向公众发行的活动,而其中居于中心地位的是编辑工作。  出版活动中的编辑工作,主要是策划、组织、审读、选择和加工作品。这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要按照社会和消费者的需求选择、优化作品。在对作品进行选择、优化时,应当贯彻“将经济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的原则。在出版过程的第一个基本阶段,编辑工作主要完成精神产品生产的任务,就图书、期刊、音像制品等印刷型出版物的编辑工作来说,其内容通常包括信息采集、选题策划、组稿、审稿、编辑加工整理、整体设计、审定发稿和排版制作等。当然,作为连续出版物的图书,其编辑工作与期刊编辑工作在某些方面还是有些区别的。  出版过程的第二个基本阶段是物质产品生产阶段。这是将精神产品生产阶段形成的精神文化内容加工制作成能够广为发行的物质产品,其基本环节通常包括装帧设计、制作样本和批量生产复本,但数字出版有其特殊性。就传统出版而言,有了可以直接用于批量复制出版物的工作“母版”后,必须进行批量复制和将半成品匹配组合、包装后才能发行。而在数字出版中,“母版”制作完成后,就可以上传到发行服务器向公众发行。可以说,数字出版没有产品复制这一过程。  出版过程的第三个基本阶段是产品流通阶段,也就是出版物发行阶段。在这个阶段,出版单位通过各种方式将出版物传送给消费者。由于出版物的本质属性是精神产品,所以出版物产品的流通一直与商品流通有本质的区别。一个完整的出版物发行过程由信息流、商流、物流构成。出版物产品通过这些环节到达消费者手中后,才能实现价值和使用价值,而出版物的使用价值主要在于可以满足消费者的物质生活需求。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1)“创作、编辑、复制作品并向公众发行”应改为“编辑、复制作品并向公众发行”。
(2)“将经济效益放在首位”应改为“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3)“在出版过程的第一个基本阶段……”一句应另起段。
(4)“图书、期刊、音像制品等印刷型出版物”应改为“图书、期刊等印刷型出版物”。
(5)“整体设计、审定发稿和排版制作等”应改为“整体设计、审定发稿等”。
(6)将“作为连续出版物的图书”改为“作为非连续出版物的图书”。
(7)“基本环节通常包括装帧设计、制作样本和批量生产复本”应改为“基本环节通常包括制作样本和批量生产复本”。
(8)“数字出版没有产品复制这一过程”应改为“数字出版也有产品复制这一过程”。因为数字出版的“母版”制作完成后,不需要先成批复制一定数量的出版物,而是把工作“母版”上传到发行服务器就开始向公众发行,并在发行的过程中即时复制出版物提供给消费者。
(9)“由于出版物的本质属性是精神产品,所以出版物产品的流通一直与商品流通有本质的区别”应改为“虽然出版物的本质属性是精神产品属性,但出版物产品的流通与商品流通并没有本质的区别”。
(10)“一个完整的出版物发行过程由信息流、商流、物流构成”应改为“一个完整的出版物发行过程由信息流、商流、物流和资金流构成”。
(11)“可以满足消费者的物质生活需求”应改为“可以满足消费者的精神文化需求”。
【说明】根据2020年版教材,“出版是指创作、编辑、复制作品并向公众发行的活动,而其中居于中心地位的是编辑工作”已改为“出版是指有组织地编辑、复制作品并向公众发行的活动,而其中居于中心地位的是编辑工作”。
解析: 暂无解析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单选题
关于审稿结论,说法错误的是(  )。[2019年真题]
A

对于达不到出版要求的稿件,审稿结论为“退稿”

B

对于基本符合出版要求的稿件,审稿结论为“接受出版”

C

对于接近出版要求但又需要作者修改的稿件,审稿结论为“退修”

D

对于存在明显不足的稿件,审稿结论为“待定”


正确答案: C
解析:
审稿结论一般有三种:①对于达不到出版要求的稿件,审稿结论应为退稿。审稿者要明确说明退稿理由。②对于接近出版要求但又存在一些不足,需要由作者进行修改的稿件,审稿结论应为退修(又称“退改”),即将稿件退给作者进行修改。③对于基本符合出版要求的稿件,审稿结论就是接受出版(对期刊的自投稿件多用“决定采用”的表述形式)。

第2题:

问答题
66. 审稿:审读短稿,按照审稿的基本要求指出其中存在的错误或缺漏。(本题20分)   编辑工作是出版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以生产出版物的精神文化内容为目的,策划、创作、审读、选择和加工作品的一种专业性生产资料加工活动。出版物的内容要体现出版工作的基本方针,而出版物内容质量的好坏,关键在编辑工作。编辑人员只有在选题策划环节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把好质量关,多出好作品,少出坏作品,才能防止偏离出版方针的作品流入社会。编辑工作质量的高低与编辑人员的素质密切相关。编辑人员必须具备并不断提高政治素质、思想素质、文化素质和职业素质,才能发挥编辑工作的社会功能。编辑人员不能以自己的好恶为标准取舍稿件,但需要在编辑加工整理中按照自己的观点修改稿件。为了加强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的队伍建设,提高其整体素质,国家对在出版单位从事各项工作的人员实行职业资格制度,出版专业职业资格分为初级资格和中级资格两个级别。新进入出版单位的出版专业技术人员,应在到岗前取得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证书,否则不得继续在出版单位工作。已经获得职业资格证书者,还要按国家规定每年接受48学时的新技术教育,以适应出版业的发展对从业人员的新要求。

正确答案:
解析:

第3题:

单选题
关于审稿意见,说法错误的是(  )。[2016年真题]
A

审稿意见的写作是编辑的基本职责

B

审稿意见中不必概述稿件内容

C

稿件的价值评估是审稿意见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D

审稿意见要观点鲜明,意见具体


正确答案: B
解析:
A项,审稿是编辑的日常工作,撰写审稿意见是编辑的基本职责,也最能反映出编辑的业务水平。BC两项,审稿意见一般包括:①稿件的基本情况;②作者介绍;③内容概述;④稿件的价值评估和质量判断;⑤稿件处理意见。其中,“稿件的价值评估和质量判断”与“稿件处理意见”两项在任何审稿意见中都必不可少。D项,观点鲜明、条理清晰、文字简洁是撰写审稿意见的基本要求。

第4题:

问答题
编辑加工题:请阅读分析下列短稿并按照稿件加工整理的规范进行编辑加工。凡须改正错误或弥补缺漏的地方,请直接在卷面上作出修改。[2004年真题]  审稿是编辑工作的重要环节。编辑审稿时,应抽阅三分之一以上的内容,以决定是否可以接收出版。审阅各种图书稿件都应把握政治性,思想性、知识性和时效性要求。不符合要求的不能出版;期刊编辑的审稿则应从期刊出发,以是否符合本期刊物的宗旨和性质做为取舍稿件的标准。审稿一般包括通读、比较、分析、综合、润饰提高等步骤;我国的审稿基本制度是三级责任制。这个制度要求责任编辑负责初审,编辑室主任负责复审,总编辑负责终审。根据稿件的具体情况,(如内容的专业性特别强,)必要时可以聘请外审人员负责复审或终审。

正确答案:
(1)“抽阅三分之一以上的内容”应改为“通读全稿”。
(2)“接收”应改为“接受”。
(3)“政治性”后的逗号应改顿号。
(4)“时效性”应改为“科学性”,缺少“独创性”。
(5)“要求”后的句号应改逗号或者“不能出版”后的分号应改句号。
(6)“则”应改为“还”。
(7)“本期刊物”应改为“本期刊”或“本刊物”“本刊”。
(8)“做为”应改为“作为”。
(9)“、润饰提高”应删。
(10)“步骤”后的分号应改句号。
(11)“三级责任制”应改为“三审制”或“三级审稿责任制度”或“三审责任制度”。
(12)“编辑室主任负责复审”应改为“具有正、副编审专业技术职务的编辑室主任一级人员负责复审”。
(13)“总编辑负责终审”应改为“具有正、副编审专业技术职务的社长、总编辑(副社长、副总编辑)负责终审”。
(14)“,(如内容的专业性特别强,)”括号前的逗号应删,括号内的逗号应移到括号外。
(15)“负责复审或终审”应改为“帮助审阅,提出意见供出版社决策者参考”。
解析: 暂无解析

第5题:

问答题
审稿题:审读短稿,按照审稿的基本要求指出其中存在的错误或缺漏。[2014年真题]  编辑工作是出版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以生产出版物的精神文化内容为目的,策划、创作、审读、选择和加工作品的一种专业性生产资料加工活动。  出版物的内容要体现出版工作的基本方针,而出版物内容质量的好坏,关键在编辑工作。编辑人员只有在选题策划环节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把好质量关,多出好作品,少出坏作品,才能防止偏离出版方针的作品流入社会。  编辑工作质量的高低与编辑人员的素质密切相关。编辑人员必须具备并不断提高政治素质、思想素质、文化素质和职业素质,才能发挥编辑工作的社会功能。编辑人员不能以自己的好恶为标准取舍稿件,但需要在编辑加工整理中按照自己的观点修改稿件。  为了加强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的队伍建设,提高其整体素质,国家对在出版单位从事各项工作的人员实行职业资格制度。出版专业职业资格分为初级资格和中级资格两个级别。新进入出版单位的出版专业技术人员,应在到岗前取得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证书,否则不得继续在出版单位工作。已经获得职业资格证书者。还要按国家规定每年接受48学时的新技术教育,以适应出版业的发展对从业人员的新要求。

正确答案:
(1)第一段中的“创作”应改为“组织”。创作作品是作者的任务,编辑的任务是组织作品。
(2)编辑工作是精神生产活动,第一段中的“生产资料加工活动”应改为“精神生产活动”。
(3)编辑人员不能只在选题策划环节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而应在编辑工作各个环节都坚持“质量第一”原则。
(4)“少出坏作品”用词不准确,应改为“杜绝出版坏作品”。
(5)在编辑加工整理中不可以按自己的观点修改稿件。
(6)职业资格制度的实行主要针对从事出版专业技术工作的人员,不需要“从事各项工作的人员”都实行。
(7)“分为初级资格和中级资格两个级别”应改为“分为初级资格、中级资格和高级资格三个级别”。
(8)“应在到岗前取得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证书”应改为“应在到岗两年内取得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证书”。
(9)“在出版单位工作”应改为“从事出版专业技术工作”。
(10)“48学时的新技术教育”应改为“72学时的继续教育”。
解析: 暂无解析

第6题:

问答题
审稿题:审读短稿,按照审稿的基本要求指出其中存在的错误或缺漏。(本题20分)出版是指创作、编辑、复制作品并向公众发行的活动,而其中居于中心地位的是编辑工作。出版活动中的编辑工作,主要是策划、组织、审读、选择和加工作品。这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要按照社会和消费者的需求选择、优化作品。在对作品进行选择、优化时,应当贯彻“将经济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的原则。在出版过程的第一个基本阶段,编辑工作主要完成精神产品生产的任务,就图书、期刊、音像制品等印刷型出版物的编辑工作来说,其内容通常包括信息采集、选题策划、组稿、审稿、编辑加工整理、整体设计、审定发稿和排版制作等。当然,作为连续出版物的图书,其编辑工作与期刊编辑工作在某些方面还是有些区别的。出版过程的第二个基本阶段是物质产品生产阶段。这是将精神产品生产阶段形成的精神文化内容加工制作成能够广为发行的物质产品,其基本环节通常包括装帧设计、制作样本和批量生产复本,但数字出版有其特殊性。就传统出版而言,有了可以直接用于批量复制出版物的工作“母版”后,必须进行批量复制和将半成品匹配组合、包装后才能发行。而在数字出版中,“母版”制作完成后,就可以上传到发行服务器向公众发行。可以说,数字出版没有产品复制这一过程。出版过程的第三个基本阶段是产品流通阶段,也就是出版物发行阶段。在这个阶段,出版单位通过各种方式将出版物传送给消费者。由于出版物的本质属性是精神产品,所以出版物产品的流通一直与商品流通有本质的区别。一个完整的出版物发行过程由信息流、商流、物流构成。出版物产品通过这些环节到达消费者手中后,才能实现价值和使用价值,而出版物的使用价值主要在于可以满足消费者的物质生活需求。

正确答案:
解析:

第7题:

单选题
关于编辑加工,说法错误的是(  )。[2018年真题]
A

编辑加工与审稿两者职责、要求、标准不同

B

编辑加工与审稿可同时进行

C

编辑加工过程中先要审核稿件

D

编辑加工与审稿都要注意理解作者原稿


正确答案: A
解析:
AB两项,审稿与编辑加工整理两个环节之所以不可同时进行,是因为两者的职责、要求、标准不同。将两者合一,往往会仅注意末节而疏忽大端,不易察觉稿件中存在的较重大的问题。C项,在加工整理的过程中,必须先对稿件进行审核,才能发现其中的缺漏或不足之处,然后再作出妥善的修改、规范统一、润饰等处理。D项,编辑在履行把关职责、提高稿件质量的过程中,要避免在未能完整、准确理解作者原稿的情况下就随意修改,造成错改等失误。

第8题:

问答题
审稿题:审读短稿,按照审稿的基本要求指出其中存在的错误或缺漏。[2013年真题]  出版是传播科学文化、信息和进行思想交流的一种社会活动。我国在发明造纸术和印刷术之后,就出现了最早的出版活动。因此在我国雕版印刷兴盛的宋代,人们就开始使用“出版”这个词。  在当代社会,作为社会化的出版活动,必须由具有一定社会知名度的企业或单位来完成。所谓出版,是指编辑、复制作品并向公众发行的活动。这就是说,构成出版活动的三个基本要素是编辑、复制和发行。出版活动还必须具有一个前提——作品。所谓“作品”,是指“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具有独创性并能以某种有形形式复制的智力成果”,所有形式的作品都能作为出版活动的前提。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版活动的三要素在出版过程中形成精神产品生产、物质产品生产和产品流通三个独立的阶段。  精神产品生产阶段,主要是编辑工作阶段。编辑人员依照一定的原则策划选题、组织作者创作作品、审读并加工稿件,使作品优化和增值。在出版过程中,编辑工作是出版物复制、发行的前提。作为一项社会文化工作,编辑工作具有文化工作共有的政治性、思想性、科学性、创作性等特点,而作为一种社会专门职业,编辑工作又具有自己的专业特点,包括选择性、独特性、中介性等。  物质产品生产阶段是将编辑工作阶段形成的精神文化内容加工制作成能够广为传播的物质产品。物质产品生产阶段介于精神产品生产阶段和产品流通阶段之间,在整个出版活动中处于中心环节。传统出版物,如图书、报纸、期刊、音像制品,其物质产品生产包括制作样本和批量生产复本两个基本环节;而新型的电子出版物、互联网出版物等,其批量生产复本的过程与出版物传播过程交融在一起,不再作为独立的环节出现。  产品流通阶段即出版物发行阶段。“发行”是指发行单位通过商品交换将出版物传送给消费者的活动。在市场经济下,出版物产品流通也是商品流通。作为一种商业活动,发行工作应始终将经济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出版物发行表现为商流、物流和资金流的统一。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逐步产生了新的出版形态——数字出版。目前,数字出版产品包括数字图书、数字报纸、数字期刊、手机报纸、手机图书、电子书、网络游戏、博客和微博等。这种新型的出版形态正推动着出版业的转型、创新和发展。

正确答案:
(1)“在发明造纸术和印刷术之后,就出现了最早的出版活动”应改为“出版活动在发明造纸术和印刷术之前就已存在”。
(2)“因此在……宋代,人们就开始使用‘出版’这个词”,应改为“在宋代人们并未使用‘出版’这个词”。
(3)“具有一定社会知名度的企业或单位”应改为“具有一定资质的企业或单位”。
(4)“所有形式的作品都能作为出版活动的前提”应改为“某些形式的作品不能作为出版活动的前提”。
(5)“三个独立的阶段”应改为“三个相互依存的阶段”。
(6)“创作性”应改为“创造性”。
(7)“独特性”应改为“加工性”。
(8)“物质产品生产……在整个出版活动中处于中心环节”应改为“在整个出版活动中处于中心环节的应是以编辑工作为主的精神产品生产,不是物质产品生产”。
(9)“而新型的电子出版物……批量生产复本的过程与出版物传播过程交融在一起”应改为“电子出版物有独立的生产复本过程,不与传播过程交融在一起”。
(10)“发行单位”应改为“出版单位”。
(11)“将经济效益放在首位”应改为“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12)“出版物发行……统一”应改为“出版物发行应该表现为信息流、商流、物流和资金流的统一”。
(13)“数字出版产品包括……博客和微博”中,博客和微博不属于数字出版产品,宜删除“博客和微博”。
解析: 暂无解析

第9题:

问答题
审稿题:审读短稿,按审稿的基本要求指出其中存在的错误或缺漏。(本题20分) 出版活动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是与人类文明同时出现的,而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出版活动作为一种文化活动,一方面对社会的政治、经济、科技等的发展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另一方面又对社会的文化发展发挥决定性影响。 出版是指编辑、复制作品并向公众发行的活动。所以,编辑、复制、发行构成了开展出版活动的充分条件。编辑是指创作、策划、组织、审读、选择和加工作品的活动;复制是指以各种方式根据出版物内容制成一份或多份与其内容相同的物质产品的活动;发行活动由发行商发起,是通过某种方式将出版物传送给消费者。 作品是开展出版活动的前提。所谓“作品”,是指“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具有独创性并能以某种有形形式复制的智力成果”,所有种类的作品都能作为出版活动的前提。 作品一旦出版,就成为出版活动的成果—出版物。出版物既是精神产品又是物质产品,消费者购买出版物,是为了满足物质生活的需要。出版物的使用价值既可能产生正面社会效用,也可能产生负面社会效用。优秀的 出版物,具有正面社会效用,它的使用价值较大;而荒诞、淫秽的出版物,对某些人来说也有不小的使用价值,但这种使用价值是人们灵魂的腐蚀剂,具有负面社会效用。出版物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既可能一致,也可能不一致,甚至对立。只有那些既能取得经济效益,又能产生社会效益的出版物,才是优秀出版物。这就要求出版单位兼顾“两个效益”,坚持“质量第一”,保证不出坏书、不出亏损书。 出版单位开展出版活动,还需要开发、利用各种出版资源。出版资源包括人才资源、信息资源和物质资源。其中,只有信息资源具有出版业的特点,是出版单位需要重点开发的对象。

正确答案:
解析:

第10题:

问答题
审稿题:审读短稿,按照审稿的基本要求指出其中存在的错误或缺漏。

正确答案:
解析: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