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过庭在书艺和书论方面对中国书法有何贡献?

题目
问答题
孙过庭在书艺和书论方面对中国书法有何贡献?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和张旭在书法上的境界一脉相承的书法家是( )。

A、张怀瓘

B、李世民

C、颜真卿

D、孙过庭


正确答案:A

第2题:

邓石如的书艺在清代书法史上的贡献是什么?


正确答案: 邓石如处于清代碑学大盛的初期,是集书法、篆刻于一身,真、草、隶、篆四体皆备的大书家,他的书艺成就主要在篆、隶书方面。篆隶书的发展是构成清代书艺成就的主要因素,清初篆隶书虽不乏名家,但他们的成就和影响都没有邓石如的深远,因此说邓石如在篆隶书上的成就奠定了清代篆隶书和碑学发展的基础,尽管在当时受到内阁大学士翁方纲的贬斥和排挤,但动摇不了他在清代书法史上的地位以及对后代的影响。
邓石如(1743——1805)初名琰,以字行后,更字顽伯,号完白山人。起自寒门,终生布衣。早年好刻石,“仿汉人玉篆甚工”,后来在书法的功底上“印以书出”,在清代篆刻复兴、流派云起的乾嘉时代,以他雄健的腕力运刀如笔,于浙派、徽派之外创立圆劲刚健、婀娜多姿的“邓派”,又称“皖派”,对后来的印坛产生很大的影响。邓石如在书法上用过苦功,“乃好石鼓文,李斯《峄山碑》、《泰山刻石》,《汉启母阙》,《敦煌太守碑》,苏建《国山碑》及皇象《天发神谶碑》,李阳冰《城隍庙碑》、《三坟记》,每种临摹各百本。又苦篆体不备,手写说文解字二十本,半年而毕。复旁搜三代钟鼎及秦汉瓦当、碑额,以纵其势,博其趣。每日昧爽起,研墨盈盘,至夜分尽墨乃就寝,寒暑不辍。五年篆书成,乃学汉分。临《史晨》前后碑、《华山碑》、《白石神君》、《张迁》、《校官》、《孔羡》、《受禅》、《大飨》各五十本,三年分书成。”完成了他的书艺奠基之功。又将篆隶书的深厚功底和成就通于真、行、草书,真草隶篆交互为用,浑然一体。再加连年“访求金石碑刻,物色贤豪”,足迹遍名山大川,茅店野宿,多得江山之助,终于成就了邓派书艺创造。
邓石如篆书以二李为宗,又旁搜博取,“所见博,所临多,熟古今之体变,通源流之分合”,“而别有情意熔铸”,达到合心应手的境地。邓石如写篆书不像元代吾丘衍以来用秃毫以及王澍用烧毫那样,他善用长锋羊毫,以凝炼而舒畅之笔,正锋直落,如锥划沙。更重要的是他以隶笔入篆,挥运自如,起笔处往往见锋,又“杀锋以取劲折,故字体微方”,形成“茂密浑劲,苍古奇伟,雅健妙丽”的特点,以瘦劲而气体磅礴见风神。邓石如篆书突破了二李的局限,“一变故态,用笔如行云流水,结字如瑶草琪花,茂密伟丽”,(《书法精论》)为清代篆书发展开拓了广阔的前景。杨守敬说他“以柔毫作篆,博大精深”,“自完白后,篆业大昌”。康有为誉之为“集篆之大成”。邓石如的隶书从汉隶入手,得力于《曹全碑》的遒丽,《史晨碑》的从容秀雅,《衡方碑》的淳厚,《夏承碑》的奇古,《石门颂》的纵肆,终之于隋墓志《张俭》而出之己意。以篆、草笔意入隶是形成邓石如隶书特征的关键,包世臣说:“山人移篆分以作今隶”,“分书则遒丽淳质,变化不可方物,结体极严正,而浑融无迹,善约峄山、国山之法而为之。”尤其是晚年的隶书,如《宋敖陶孙诗评条屏》淋漓尽致,跌宕多姿,“有十荡十决之雄,兼一觞一咏之乐”。包世臣认为邓石如的隶书达到了“平和简敖,遒丽天成”的境界。
清代的隶书家,邓石如之前有郑簠,其书得《曹全碑》之逸而兼《史晨》,隶中用草笔,故多飞动之致。金农隶书得力于《华山碑》,因参入漆书笔意而得浓密之致,又多侧锋,于拙中见巧,确有诗人之韵、画家之趣、书家之功。与邓石如同代而稍后的伊秉绶,师《衡方碑》、《郙阁颂》、《弔比干文》,以颜楷笔意写隶字,体方笔圆,寓巧于拙,愈大愈壮,挺健刚直,苍古雄茂。此外还有何绍基、陈鸿寿、朱彝尊、桂馥、黄易等,这些书家都有独特的风彩和贡献。
邓石如正书直法北碑,以篆隶笔法入之,峻峭蕴藉,挺健秀逸,“一洗圆润之习,遂开有清一代碑学之宗”。行草书气体浑厚开张,以篆隶笔意兼帖之风韵,独具神貌。邓石如的书艺成就,深入地启掘和发扬了碑版书艺之美,为清代碑学大盛打开大门,在书学史上的贡献是巨大的,不愧为清代第一大书家。

第3题:

对中国书法理论有着卓越贡献的人,并按先后顺序排列是( )。

A、赵孟頫

B、孙过庭

C、黄庭坚

D、朱长文

E、颜真卿


正确答案:BCD

第4题:

小篆在书法史上的贡献及其书艺特征是什么?


正确答案: 自春秋战国以来,经过四个世纪的战乱,于公元前二二一年秦王嬴政(秦始皇)灭六国建立秦朝,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伟大的统一。秦始皇建国后实施一系列巩固统一的重大措施,如建郡县制、修长城、开灵渠、修道路,统一度量衡、货币等。其中支持承相李斯主持文字统一是秦朝重要的文化建制。“罢其不与秦文合者”,在沿续西周文字传统的秦系文字的基础上统一全国文字,创秦篆。“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爱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是也。”(许慎《说文解字·叙》)把小篆作为标准字体向全国推行,并作教育蒙童的课本,进行文字普及,从而完成了几千年以来文字自然发展的第一次全面总结。郭沫若说:“秦始皇帝统一文字是有意识地进一步的人为统一。中国文字的趋于一统,事实上并不始于秦始皇,自殷代以来,文字在逐渐完密的同时,也在逐渐普及,由黄河流域浸润至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两周所留下来的金文,是官方文字,无分南北东西,大体上是一致的。但晚周的兵器刻款、陶文、印文、帛书、简书等民间文字,则有区域性的不同。中国幅员广阔,文字流传到各地,在长远的期间发生了区域性的差别……秦始皇的‘书同文字’,是废除了大量区域性的异体字,使文字更进一步整齐简易化了。这是在文化上的一项大功绩。”
秦代小篆字体比大篆少象形意味,是篆书发展上最后的有重大影响的形式。小篆笔画圆润流畅,结体呈纵势长方形,对称均衡、比古文大篆有结构严谨统一的特点。目前流传下来的秦代书迹有碑刻、竹简墨书、诏版、权量以及印符文字等。秦始皇东巡时刻的泰山、峄山、琅邪台、之罘、碣石、会稽等刻石,都是标准小篆,相传出于丞相李斯手笔。但大多已毁,泰山刻石仅存九个半残字,琅邪台刻石亦字迹漫漶,峄山刻石和会稽刻石都是后人的摹刻。这些刻石的小篆文字,“画如铁石,字若飞动”。字体严谨工整,而古厚之气自存。用笔圆润,“骨气丰匀,方圆妙绝”,故有“玉筋篆”之称。字的结体疏密停匀,平稳凝重之中透有逸
致,的确是小篆的精工之作,号为“秦书之冠”。秦代遗物中的新郪虎符和阳陵虎符所用小篆与李斯刻石体势相同。秦代小篆和李斯书艺对后世篆书发展影响深远,如唐代的李阳冰、元朝的吾丘衍等都是继承秦小篆和李斯书艺的著名篆书家,影响所至一直波及到今日。秦代小篆书遗物还有大量权量和诏版,但笔意比刻石草率,结字趋于方严,有的还杂有隶书笔意。秦印章文字和瓦当文字也是小篆体,但更为自由活泼,形体变化多姿,对后代书家和篆刻家多有裨益。

第5题:

陶宗仪的书论《书史会要》一书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地位如何?


正确答案:陶宗仪不以书法名世,但对于古学无所不窥,尤致力于字学、书学。著书论《书史会要》九卷,对上起三皇五帝,下至元代的书法家及其书迹,进行了翔实的考证,精到的评析,用词简捷、准确、扼要,探源辟流,类比明晰,令人一目了然。《中国文艺辞典》(孙良工编纂)称此书“为书史中最重要的著作”。陶宗仪,浙江黄宕人。生卒年不详。元朝举进士不中,即开学馆,以教学自给。明朝洪武初年,官府屡次征荐其为官不应。闭门著书,著作甚多。

第6题:

( )是唐朝书法大家孙过庭贡献出的书法理论专著。

A、《笔赋》

B、《意造宋代》

C、《书谱》

D、《笔论》


正确答案:C

第7题:

孙过庭在书艺和书论方面对中国书法有何贡献?


正确答案:孙过庭的草书,用笔圆熟自然,笔势遒劲奔放。结字取法魏晋,墨法精润。书法出于王羲之而又不被王羲之所束缚。宋代米芾《书史》说:“过庭草书《书谱》甚有右军法,作字落脚差近前而直,此乃过庭法,凡世称右军书有此等字,皆孙笔也。凡唐草得二王法无出其右。”米芾的话道出了孙过庭“不求法脱,不为法缚”的继承创新精神。他的作品有《千字文》、《北山移文》、《狮子赋》、《景福殿赋》、《蜀都赋》、《书谱》等,其中最重要的是《书谱》。一方面,《书谱》是不可多得的草书佳作,另一方面《书谱》又是持论精辟的书法理论专著。孙过庭资料中所讲的著作,极有可能指的就是《书谱》。该书实际并未完稿,现存《书谱》仅为其开首部分,尽管并非全貌,但已使后人享用不尽。《书谱》阐述了各种书体的功用和特点,总结评价了历代书家的书技,提出了赏析标准和学习方法。宋高宗称赞它说:“妙备草法,手不少置。”清王文治《论书绝句》云:“墨池笔冢任纷纷,参透书禅未易论。细取孙公《书谱》读,方知渠是过来人。”对孙过庭以极高的评价。

第8题:

孙过庭《书谱》的理论贡献有哪些( )。

A、提出临摹入门,循序渐进,初学不外临摹的理论

B、提出书法创作“五乖五合”的经典理论

C、提出书法能够展示人的内在精神世界

D、揭示了书法纯实用功能的重要性、准确深刻地

E、揭示了中国书法从实用功能分离出一种纯艺术的倾向


正确答案:BCE

第9题:

听说孙过庭的《书谱》是我国书法理论史上最为光辉夺目的篇章之一,不知此篇的大致情况如何?


正确答案: 是的,唐孙过庭《书谱》确实是我国书法史上最为光辉夺目的重要篇章之一。但是对于其文章的本身,因为墨迹原文的末尾,有“今撰为六篇,分成两卷。第其功用,名曰《书谱》”的句子,而传本所见,只有卷上,因此引起历代学者的不同猜测。有认为另有正文,而此则仅为序言,所以有题作“书谱序”的;有的认为此即正文,分裱两卷,所以有《书谱》卷上、卷下之称的。近人朱建新《孙过庭书谱笺证》认为,《书谱》应是全文,因为屡经裱装,中有断失,所以失去了“卷下”等字,并为之详分“卷上”及“卷下”各三篇的起讫,把最后的“自汉魏以来”至“缄秘之旨,余无取焉”划归为跋语。可说是费尽心血的了。
而与朱建新同时而略早的余绍宋,他在《书画书录解题》中提出的看法却是:“唐人论及此书者,仅张怀瓘一家,张彦远《法书要录》及北宋朱长文《墨池编》搜辑历代论书之文甚备,俱未载及。足见北宋以前,是编犹未问世。《宣和书谱》载有《书谱序》上下两篇,是其时原迹在内府,下卷尚存也。至南宋陈思辑《书苑菁华》始著其文于录,则下卷已亡,其为亡于南渡之际,殆无疑矣。”真可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了。
好在是全文也罢,仅存其半也罢,因为其中持论的精微奥妙之处,已足窥其大概,所以对于我们学习书论来说,关系不大。

第10题:

孙过庭《书谱序》的主要内容和在书法理论上的巨大贡献是什么?


正确答案: 孙过庭的《书谱》是我国书学名著,影响广泛而深远。但是《书谱》在元初时已不见正文,只有一篇序文流传下来。有人以为这篇序文就是《书谱》原文,如此相延成习,凡曰《书谱》即指《书谱序》而言。此序立论精宏,颇多真知卓见,又行文清晰,拆理深透,是很有价值的一篇书法理论著作。再加上《书谱序》是由孙过庭以草书手写,笔法俊拔刚断,技巧精熟,是初唐草书杰作。所以历来认为《书谱序》文、书双绝,是不可多得的作品。
孙过庭名虞礼,过庭是他的字,生卒年不详,由《书谱序》末署“垂拱三年写记”来看,他是活动在初唐的书家。史载孙过庭四十岁当过“率府录事参军”的小官,不久因遭谗议而丢官。政治上失意后他贫病家居,潜心钻研“性命之学”和书法艺术,以期自慰并有志启示后学。《书谱序》是他流传有绪的可靠作品。孙过庭在初唐以草书名世,他的草书继承二王传统,犹工于用笔,有“俊拔刚断”、“凌越险阻”的特征。米芾说他的《书谱》:“作字落脚差近前而直,此乃过庭法”,道出了孙过庭草书笔法的个性特征。清代刘熙载说他“用笔破而愈完,纷而愈治,飘逸愈沉着,婀娜愈刚健”。因其草法精严,历来被视为后代习草字的范本。
《书谱序》在理论上文思慎密,述理通透,追溯书法源流,分辨各种书体的功用和特点;论述笔法,评说古代名家作品;阐述书法创作经验,揭示艺术规律;析论流派利蔽,告诫后学。涉及的内容相当广泛而深入,可以说《书谱序》是魏晋南北朝各种书体发展成熟以来,在理论上系统而全面的总结。文章开头从书法源流入手,讲述钟繇、张芝、王羲之、王献之的书法成就,以及他们互相间的继承关系。有明显的抑献扬羲的意旨,这在思想上与唐初大力提倡王羲之书艺所形成的社会思潮是一致的。
孙过庭在谈到书法艺术特点时,强调点画形态与自然万物的联系,这与东汉蔡邕“夫书肇于自然”的思想一脉相通,但他又指出书法“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的妙趣,却是很深刻的。他看到了书法艺术形象创造与用笔技巧之间的紧密不可分的关系,强调搞书法艺术创作必须下功夫把握用笔的“挥运之理”和各种技巧。各种书体,特别是真行草书在唐代已发展到高峰,孙过庭在这个基础上给予全面总结。他说:“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草乖使转,不能成字;真亏点画,犹可记文。”对真、草书的不同特质论述颇为透彻。作为书法艺术的不同形式,真、草之间虽然回环交错有所不同,但却又彼此关联,要掌握这两种表现形式,不但要准确地把握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而且还要“傍通二篆,俯贯八分,包括篇章,涵泳飞白。”上下贯通,以求相辅相成。孙过庭还从钟繇、张芝的实例中分析了专精与兼通之间的辩证关系,很有说服力。阐明在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书法艺术规律的重要性。
关于各种书体的艺术表现特点,孙过庭认为:“篆尚婉而通,隶欲精而密,草贵流而畅,章务检而便。”作为书家不但要把握这些表现上的特点,还要在创作时“凛之以风神,温之以妍润,鼓之以枯劲,和之以闲雅。”这样才能牢笼万象,笔锋下决出生活,混沌里放出光彩,“达其情性,形其哀乐。”论述言简意赅,堪称至理名言。孙过庭对于书法艺术创作时主、客观条件的论述颇精到,道前人所未道。他说:“一时而书,有乖有合。合则流媚,乖则雕疏,略言其由,各有其五:神怡务闲,一合也;感惠徇知,二合也;时和气润,三合也;纸墨相发,四合也;偶然欲书,五合也。心遽体留,一乖也;意违势屈,二乖也;风燥日炎,三乖也;纸墨不称,四乖也;情怠手阑,五乖也。”这些主、客观条件直接影响作品的优劣,即“乖合之际,优劣互差”。但这些条件并不是平列的关系,孙过庭认为:“得时不如得器(工具),得器不如得志”他把创作主体的主观情志放在首位,只有在“五合交臻”的特殊条件下才能真正使主、客观条件协调配合,达到“神融笔畅”的境界。在中国书史上,王羲之创作《兰亭序》时基本符合“五合交臻”的特殊条件。当时过境迁之际,就连王羲之那样的大书家,多次重写都没有达到第一次的水平。孙过庭对书法创作特殊条件的揭示和论述,对书法创作的发展有很大的实践意义,所以历来书家都很重视。
孙过庭很强调书家要掌握书法的基本法则和基本技巧,要求书家要有深厚的功力。他通过对王羲之几件作品的分析,指出用笔方法与表达思想感情的紧密关系,从而强调对基本法则和技巧的掌握要“心不厌精,手不忘熟”,精研苦练才能作到“运用尽于精熟,规矩暗于胸襟,自然容与徘徊,意先笔后,潇洒流落,翰逸神飞”的心手双畅的境地。基于他的理论,孙过庭详尽地分析了书法用笔的执、使、转、用的基本法则,提出学习书法首先要“思通楷则”,深入地理解和掌握它。他认为:“初学分布,但求平正,即知平正,务追险绝;即能险绝,复归平正……通会之际,人书俱老。”这不但是学术的经验之谈,也是艺术创作的基本规律,不少大书家由初期到成熟期,大多遵循着这样的规律。孙过庭非常强调书法实践上点画线条的曲直、燥润、淹留、劲疾、迅速、迟重、骨力、遒丽……等诸多对立因素的“违”与“合”,这些对立因素的变化和统一,正是书法艺术形式美的重要规律,也是真正创造书法美的关键。孙过庭独具慧眼,在一千多年前能如此看待书法形式美诸因素的辩证关系,实为难能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