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理解书法与社会的关系?

题目
问答题
怎样理解书法与社会的关系?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怎样理解人际关系社会性的特点?
(1)际关系的社会性体现在人们是赖以生存的劳动中结成了相互依存的关系。
(2)人际关系的社会性还体现在人们是运用在劳动中产生发展起来的语言系统进行交往的。
(3)人际关系的社会性在现代社会体现得更明显、更强化。

第2题:

怎样理解书法中的“动”与“静”?


正确答案: “动”与“静”这一对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书法也不例外。“以点画为形质”的楷书,笔画平正,各自独立,互不连带,如人端坐,属于“静”态。“以使转为形质”的草书,笔画连绵起伏,势如蛇奔龙腾,属于“动”态。
若从点画来看,水平的笔画好像放在地上的棍棒和躺在床上休息的人,平稳安定,是一种静态。竖直的笔画像挺拔的树木和站立的人,也是一种“静”态。倾斜的点、撇、捺,如物之将倒,便产生一种动态,其倾斜程度接近45°左右时动势最强。
从字形的外轮廓来看,方正的属于“静”态,欹斜、倒三角形、圆形的属于“动”态。“静”态的安定平和,宁静清远,庄重肃穆,具有较强的理性特色,容易失于呆板,缺乏生气。“动”态的活泼生动,富于生命力,具有较强的感情色彩。容易失于骚乱芜杂,缺乏秩序感。
“静”与“动”各有其长,也各有其短,故宜相辅相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矛盾,又互相统一在一个事物中。这种统一,必须有主有从才能构成丰富多采、意味无穷的书法艺术。
前面读到楷书是属于“静”的,因为其静,所以必须注意“动”的因素的注入。如横竖画不宜过分平直,点不要横卧,撇捺要粗细迅疾有变,适当配合出锋,外形也不宜过于方整等等。人们批判唐楷不及晋楷之有韵味,其原因就在这里。所谓楷书宜融入行草之意,也是这个意思。
和楷书相反,草书属于“动”的类型,那就要切忌只动不静的弊病。常常看到某些草书,只是一味地把笔画不停顿地连绵下去,结果如同挂在树梢的死蛇,或一根抛弃的绳子,既失节奏,也无骨力,何动之有?动和静是相对地存在的,没有静也便没有动。急速连绵是动,顿驻转换笔锋便是静。所以草书应该格外注意行笔中的停顿与沉稳。一些有成就的草书家,往往时而间写楷书,便是防止只动不静,浮滑不实的毛病产生。

第3题:

怎样理解法与正义的关系?


参考答案:

(1)正义观念的进步能够引起法律的革新;
(2)正义是衡量法律优劣的尺度和标准;
(3)正义观念能够引导法律向正义的方向发展。
法律对于正义的作用表现如下:分配权利以确立正义;惩罚罪恶以申张正义;补偿损失以恢复正义。


第4题:

怎样理解书画同源?书法与绘画的关系如何?


正确答案: 当代不少文章论及此问题时,都认为“书画同源”,事实上,这是一个极大的误解。这种误解从很早就产生了,如唐张彦远曾说:“图载之意有三:一曰图理,卦象是也;二日图识,字学是也;三曰图形,绘画是也。”把卦象、文字、绘画混为一谈。实际上,文字虽有一定象形因素,但它从一产生,即成为抽象的符号,与描绘客观事物的图画是两回事。文字的本质是理性的,概念的,是对现实的高度抽象。它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记事,而不是审美。随着社会的发展,它越来越规范化、抽象化。即是所说“象形”性很强的“象形字”,其意义也在于用某种符号记事、记物,是为了表达某种观念。古陶器上的刻划符号,应该说是比甲骨文还早的文字雏形。字与画的关系只能说是近亲而非同源。
只是当书法的观念出现之后,软而富有弹性的毛笔写出了变化无穷的字体,它所产生的用笔方法对绘画确实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绘画中工笔、写意的出现,不是与楷书、行书、狂草的出现是紧密相联系吗,而现代书法在用墨、章法上也吸收了绘画中的不少成果,它们都讲究气韵、意境,用笔都要求有骨力。郑板桥曾说:“以画之关纽,透之于书”、“以书之关纽,透之于画”,“要知画法通书法,兰竹如同草隶然”,国画中的六法,也是书法的基本法则,所以说书与画同法、同流而不同源。它们之间的区别是:绘画的线组合成了客观物象实体,而书法的线条仅仅求其本身的生动与美。

第5题:

书法艺术中的“节奏”和“韵律”是怎么产生的,怎样理解和把握?


正确答案: “节奏”指强弱、缓急或长短等现象有规律地交替出现,常用于音乐之中。事实上它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是形式美的重要因素之一。音乐有了它,便悦耳动听;失去它便成为单调或乱嘈嘈的燥音。大自然有了它,一年四季春花秋实,一旦失去协调,人们便会生病,庄稼就会遭殃……“节奏”之于书法,如长短、轻重、缓急等等,在点画、结体、章法中无处不在。先说点画,每一点画的起笔、运笔、收笔、提按,行笔的快慢都有一定的节奏。譬如运锋起笔蹲驻蓄势稍慢,行笔加快,收笔护尾又略减慢,但比起笔要略快,因为它既是一笔的结束又是下一笔的即将开始(最后一笔例外),就是如此快慢、轻重有节奏的反复,直至一字、一行、一幅的完成。由多笔构成的字虽然是每一点画动作节奏都是有规律的重复,但除了每一点画自身的粗细、快慢之变化外,点画与点画之间还有着相对不同的变化,如点、横、竖相对之迟,撇、捺、钩相对之疾,以及撇细捺粗等等。至于长短的变化更是不言而喻的事了。一字如此,字字如此的反复重复着。
笔画节奏感直接影响着结字的布白。笔顺的承接有了节奏感,笔势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端正的楷书可以避免呆滞,流畅的草书可以避浮滑。从整行整幅来看,节奏的作用就要更加显明了,因此,也就更加重要。行草书尤其如此。常见的表现形式有下列几种:断与连。行草书中的断与连,表现在一字的点画之间和字与字之间。由于草书笔画的相连往往以圆转的波浪线出现,这就使长短、缓急的节奏感给人强烈的印象和美的享受。王铎所书《禅寺波光》四字从整体看,前三字相连形成一个长而流动感较强的拍节,而第四字形成一个静而短的拍节。然而前字连中有断,后一字断中有连,形成了极其丰富的变化。粗与细。粗者重,细者轻。所以粗与细的变化,实际上也是轻与重的变化。吴镇所书《心经》就是很好的例子。墨色的浓淡枯润,也可以出现同样的效果,陆居仁《题鲜于枢行书诗卷跋》就是一例。疏密、大小。这也是草书中最常运用的,怀素的《苦笋帖》,上段纵放而稀朗,下段聚集而稠密,节拍由长而短,收结十分自然。空白。实际上也是个疏密问题,不过这里主要是指字与字之间的空白。在连绵不断的草书中,有的在一段一段之间适当留出空白的间歇,好像唱歌时的短暂停顿。傅山的《读传灯诗轴》,字的大小,笔画的粗细没有显著的区别,并且连绵不断,很容易失于单调。但它适当利用了小小的空白间隔,使三五字成段,从而加强了节奏感。变体。在杨维祯的《行书诗册》中,行草相间。由于字体的变化,形成方折与流转的缓急变化,节奏感十分清晰。
书法中的节奏形式远不止这些。应该指出,以上只是为了叙述的方便,才分别加以罗列,实际上,往往是综合加以运用的。
“韵”本指和谐的声音。用于书法中以指和谐而统一的用笔、笔意和节奏等。至于采取什么样的用笔、笔意和节奏,要由作者的情感和表达的意境来规定,从而通篇最终形成一种特定的气派、风度和格调,这也就是书法中所说的“韵律”。王羲之的《兰亭序》,是在惠风和畅、茂林修竹的环境中,文人集会的兴怀之作,节奏和平,韵味婉丽潇洒。颜真卿的《祭侄稿》,节奏由缓而急,直到最后不能自己,满腔义愤,尽倾于毫端纸上。“字为心画”,不同的节奏,形成了不同的韵律,从而表达了截然不同的两种心情。

第6题:

怎样理解社会化与个体化的基本关系?


正确答案:(1)社会化与个体化是对现代社会和现代人发展的理论刻画。人的社会化与人的个体化是同一现代性过程的两个侧面、两个维度,它们体现了现代社会的持续递进和现代人不断成长的实践经历。
(2)社会化与个体化有其各自特定的含义。社会化是每个人必然经历的基础性发展过程。经由社会化,个体从生物人转变到社会人,并从这一过程中形成了自我、内化了社会价值标准、获得了角色技能、适应了社会生活。个体化是对当代人带有普遍意义的经历概括,个体化意味着,在当代社会高度发展的基础上,人的社会化过程具有了早期现代社会所没有的特征,从而提升了个人的发展指向,同事也更新了个人的现代性内涵。
(3)个体化在某些方面是传统社会化的超越。个体化不仅内含了自然的生物个体向社会人的转变,而且意味着一个社会人向更新的现代人的持续迈进。唯有在现时代,社会生活的高度开放、社会的进步、社会节奏的变快,个人的完整性、独立性和独特性以及自主选择和自我责任才越来越清晰地表现出来。

第7题:

怎样理解书法中的“意境”?


正确答案: “境界”说是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在评论文学、尤其是诗词中提出的一个新的美学标准。他说:“境界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他所提到“物境”与“心境”,借用到书法上,可化做“意境”。“意”者,主体人之心境也;“境”,乃书法所显示出的情绪、格调,如雄强、豪壮、奔放、犷逸、峭跋、凝迟、端庄、沉着、淳厚、稚拙、奇古、险峻、跌宕、妍美、遒媚、绮丽、疏澹、高远、神健、潇洒、舒和、宽博、肃穆、深邃、纤劲、婉妙等。这些属于书法这一客观存在的“境”,已不同于王国维那种客观中的景物之境,它们本身就是主客观结合的产物。这是由于书法艺术独特的美学特征所决定的。不能把书法中的境误认为客观实景,书法没有再现客观世界的任务,也没有这种本领。书法是一种高度宏扬主体精神的艺术,人们欣赏它,是由于欣赏者的心境去感应书法艺术所体现出来的种种情境,这种情境会将人们带入到一个更高的现实中去,即精神的境界、艺术的境界、美的境界。人们的心理由此得到升华,人格得到高扬,审美经验进一步深化。
书法艺术中的“有我”、“无我”之境,是指艺术创作与欣赏中的审美心理迹化与感知。“有我”的书法作品,主观色彩非常浓厚,即是临摹古代作品,也表现出了鲜明的个性特征。何绍基临汉碑十种,除保持原碑中的意味外,全是个人艺术审美心理的发挥。“无我”,虽无明显主观色彩,但可能更为含蓄,其感染力并不亚于“有我”之作。“意境”可望不可求,它是书法家整个气质、素养的自然流露,是书法艺术重要的审美范畴之一。

第8题:

怎样正确理解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的关系?


参考答案: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在根本上是一致的,需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正确认识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关系,自觉地把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维护人民利益和维护社会主义法治统一起来;第二,正确认识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与执行国家法律的关系,自觉地把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与严格执法有机结合起来;第三,正确认识坚持党的领导与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的关系,把加强和改进党对zd工作的领导与保障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职权统一起来。

第9题:

怎样理解书法艺术中的“个性”?对书如其人应怎样理解?


正确答案: 艺术是一种个体的精神产品,是作者将自己的感情和爱好等精神因素转化为物质形式的过程。这个形式是作者本人所独有的,是作者本人个性的体现。个性是一个人所特有,别人是不可重复的,“书如其人”也就是这个意思。正是“书如其人”,书法艺术才呈现出千姿百态争相竞艳的局面,从而满足人们多种多样的审美爱好。
书法艺术的个性,也就是书写者的个人风格,其表现为书法的整体面貌,是作者思想、经历、文化修养、性格、气质以及师承家学等多方面的一个综合体。一个人的个性,在各方面都会自然地流露出来。选择碑帖的时候,选此或选彼,便在一定程度上显现出了个性。在临写过程中,也因个性的不同,表现出不同的差异。孙过庭《书谱》说:“虽学宗一家,而变成多体,莫不随其性欲,便以为姿:质直者则径侹不遒;刚狠者又倔强无润;矜敛者弊于拘束;脱易者失于规矩;温柔者伤于软缓;躁勇者过于剽迫;狐疑者溺于滞涩;迟重者终于蹇钝;轻琐者染于俗吏。”这是很有道理的。试想一个轻浮的人,说话、举止、待人接物轻浮,对待书艺也必然轻浮,那能写出稳重沉着的书法呢!个人风格是在长期的探索中逐渐形成的,是一个不断寻求能够充分表现自我个性的过程,就像写文章和讲话时苦思冥想选择能够贴切而充分地表达思想的语句一样。一旦能够随心所欲地驾驭它,便意味着风格的形成和成熟。自我的个性表现得越充分,风格也就越鲜明,艺术的感染力也就越强。
作为社会的一员,生活在这个新的历史时期,只有不断地探索时代的脉搏而力求与之同步时,才真正称得起新风格。那种把个性理解为超越必备的基本功,或者可以不受任何规律制约的任意造作的“新”形式,如同造句可以不理解词意,或者随心所欲地制造新词一样,是不能为人们所理解、欣赏和取得共鸣的,自然更谈不上什么个性和风格了。
以上所谈,人的个性决定着书法的个性,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书法的个性也往往不知不觉地影响着人的个性,也就是所说的“潜移默化”,所以用书法陶冶性情也是自古以来行之有效的好方法。这里又一次告诉我们,选择范本的重要性。

第10题:

怎样理解品德与社会性发展的关系?


正确答案: 品德和社会性在个体发展中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互相制约,互为发展的。社会性发展是品德形成的基础和前提,个体社会性发展的水平制约着品德发展的程度;而品德的发展是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标志;它们两者在个体发展中是有机统一的。
(1)社会性发展水平制约品德的发展程度
个体社会性发展水平制约品德的发展程度,这是由社会性的基本性质决定的。社会性是个体心理发展的重要方面,是在个体与社会群体、个体与个体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中实现的。社会性发展促使个体以各种方式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社会公共生活和实践中来,掌握社会经验和社会关系系统,包括掌握社会生活所必须具备的道德品质、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等,并促使个体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等品德结构趋于完善。
个体社会性发展水平制约品德的发展水平,也是由社会性的基本内容决定的。个体社会性既包括了自我认知、自我意识等自我 系统方面的内容,也包括社会交往及社会规则的学习与建构等诸多方面,这些因素都会不同程度地对个体的品德发挥作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品德的发展水平。同时,在人的一生中,在不同阶段的社会性发展任务均与该阶段的品德发展相互关联,并决定该阶段品德发展的速度、水平和方向。处于“狂飙期”的初中生,由于其心理发展的不稳定性,品德心理也随之而表现出相应的动荡性和反复性。
归根到底,社会性发展是品德形成的前提和基础,只有个体社会性的发展,才会有其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品德的发展受社会性发展的制约。
(2)品德的发展是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标志
社会性发展的核心是个体对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把握和建构,而社会道德关系则是社会关系中最深刻、最根本的体现,品德又恰恰是个体直接内化这种社会道德关系、并反映这种社会道德关系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因此,品德作为个人心理特性是社会性发展中的核心。
这种核心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1)社会性发展的最高目标是形成良好的品德。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始终都存在于人们的社会生活与交往中,它是社会规范的重要体现。个体要想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就必须掌握这一规范。
2)品德的发展更好地促进了人的社会性发展。要使个体的社会性向高水平、亲社会性的方向发展,就必须借助于品德发展的动力作用。
(3)品德发展和社会性发展的统一性
个体的品德发展与社会性发展是有机统一的,不但统一在个体的心理发展水平上,而且统一在个体不同阶段的心理发展任务上。具体来说,个体品德发展和社会性发展在发展阶段、发展时间、发展内容以及影响因素等方面有着不可分割性。
第一,从个体的发展阶段上考察,个体的品德发展总是与其社会性发展联系在一起的。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有与之相适应的品德发展任务。
第二,从发展时间上考察,个体的品德发展稍迟于社会性发展。儿童的品德是在个体社会性发展到一定程度,有了一定的社会经验后逐渐形成的。
第三,从发展内容上考察,内容上的包涵性决定了社会性发展中有品德发展的任务。社会性所揭示出的个体良好的行为方式,
第四,品德和社会性发展的影响源具有一致性。人的品德和社会性发展,都离不开遗传、环境和教育的交互作用。遗传为人的品德和社会性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它使个体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出某种先天的倾向性。而环境、教育则规定了品德和社会性发展的现实性。社会公共生活及实践活动是人的品德和社会性发展的必要条件,离开了鲜活的社会环境,就不会有心理发展的源泉,也不会有人的品德和社会性发展的源泉。
品德发展和社会性发展的统一性提示,对品德的考察须结合个体特定年龄段的典型的社会性发展特点,不可分割品德与社会性之间的联系,孤立地看待品德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