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宋四家中,不知蔡襄对书法是否有所论述?

题目
问答题
在宋四家中,不知蔡襄对书法是否有所论述?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问答题
什么叫古隶?

正确答案: 从广义上讲,包括秦隶和汉隶,与今隶对称而称之谓古隶。如明朝陆深《书辑》中所说:“合秦、汉谓之‘古隶’。”狭义上乃专指刚从秦朝小篆蜕变而来的秦末汉初的隶书,其笔画虽简约方折,但尚留篆书意味,笔画形态亦少波折夸张、俯仰向背之势。现在也有人把东汉以前的木牍、竹简文字及马王堆汉墓中的帛书称为古隶。
解析: 暂无解析

第2题:

名词解释题

正确答案: 刻石中的一类形制。《后汉书•窦宪传》注:“方者谓之碑,圆者谓之碣。”如今存之石鼓文,镌刻于鼓形圆石上,内容为歌咏秦国君主游猎之事,故也称“猎碣”。
解析: 暂无解析

第3题:

问答题
清朝叶昌炽称南朝梁代哪一位书法家为“书仙”?

正确答案: 陶弘景(公元四五六——五三六年)。陶弘景,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华阳真人,陶隐居等,谥贞白先生,因而人们也称他为陶贞白。丹阳郡秣陵(今江苏省南京市)人。由于陶弘景学识赅博,因此当他还未成年的时候,就被齐高帝引为诸王侍读。在书法上,陶弘景天分很高。他五岁时就用荻灰学书。其书师法钟繇、王羲之,兼学其它各家碑版。曾遍游名山,获古代书家真迹刻石甚多。他的隶书自成一家,骨体遒媚,与当时通行隶书差别很大。真书笔力挺健,有人认为超过唐朝的虞世南、欧阳询。唐嗣真《书后品》评论说:“隐居颖脱,得书之筋髓。如丽景霜空,鹰隼初击。”宋代黄伯思《东观余论》也说:“萧疏淡雅,若其为人。”因此,清人叶昌炽《语石》说:“陶贞白,书中之仙也。”
解析: 暂无解析

第4题:

判断题
王羲之的楷书如《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赞》等“在南朝即脍炙人口”,对后世影响很大他的正体世称“书之圣”。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第5题:

名词解释题
单钩

正确答案: 书法术语。执笔法指法名称.
以食指钩笔管与拇指形成钳制状,余指皆垫于笔管后方。因只以一食指主钩,故称“单钩”。与“双钩”相对。唐代韩方明称:“若篆书,则可多用单钩,取其圆直有准。”元代吾丘衍《学古编》亦称:“写篆把笔,只须单钩,即伸中指在下夹衬,方圆平直,无不可意。”清代朱履贞《书学捷要》称:“单钩者食指、中指参差不齐,食指钩向大指,中指钩向名指,此是单钩,”世传北宋苏轼作书用此法,微偃其笔。
解析: 暂无解析

第6题:

问答题
用笔“要使秀处如铁,嫩处如金”是谁说的,此话怎解?

正确答案: 用笔“要使秀处如铁,嫩处如金”是清代书家吴德旋在《初月楼论书随笔》中所说的话。原文是:“书家贵下笔老重,所以救轻靡之病也。然一味苍辣,又是因药发病。要使秀处如铁,嫩处如金,方为用笔之妙。”大意是说,书法要下笔既“老”且“重”。目的是为了救“轻靡之病”,但如果为了“老重”而一味的在“苍辣”上做文章,又会矫枉过正,好像吃药治病一般,药吃过头反而会“因药发病的。那末怎么才能算是恰到好处呢?那就非得“秀处如铁,嫩处如金”不可了。“秀处如铁,嫩处如金”是辩证的说法,意思是说下笔既要“老重”,但又不可“一味苍辣”,要在“苍辣”中透出“秀”、“嫩”的清气来;但反过头来,要注意的是,“秀”、“嫩”也和刚才所说的“老辣”一样,不能只是一味的“秀”、“嫩”,而要于“秀”“嫩”之中保持着一种“如铁”、“如金”的“老重”气象。所以说:“要使秀处如铁,嫩处如金”,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算是得“用笔之妙”了。
解析: 暂无解析

第7题:

问答题
“书法艺术”的内容与形式指的什么?

正确答案: 书法艺术的内容,从客观方面说,即汉字的字形;从主观方面讲,指的是书法家精神世界的审美意识。二者的统一,便产生了气韵、神采、意境等,这便是书法艺术的内容。书法艺术的形式,作为一种物质显现,是建立在内容之上的并在书写时产生的笔致、墨韵、结体的变化、各式各样的章法等。笔致指点画的方圆、刚柔、粗细达到和谐、统一;墨韵即墨色的干湿浓淡巧妙而合理的变化;结体指的是每个字通过均衡、虚实、错让、欹侧的处理所表现出的万千姿态;章法即整幅合理的布白,从而显示出气、势和韵律。所以书法是门独立的艺术,决非文字(包括文学、警句名言)的附庸。
解析: 暂无解析

第8题:

问答题
何谓侧锋,侧锋用笔在书法技法中的地位如何?

正确答案: 在笔法中,对中锋、偏锋的看法历来没有大分歧,认识比较一致,但对侧锋用笔,却纷争不休,各有所论。有的以为侧锋就是偏锋,而有的以为侧锋是中锋运笔的一种。其实,此二论都各有其偏颇之处,侧锋就是侧锋,既不是偏锋,也不同于中锋,是笔法里的重要笔法和常用笔法之一。
所谓侧锋,实来自永字八法中的侧,即点的用笔方法。为什么这个点不称为点而称为“侧”呢?宋代陈思《书苑菁华·卷二·永字八法说·侧势第一》做过清晰精辟的论述。他说:“侧不言点而言侧,何也?论曰:‘谓笔锋顾右,审其势险而侧之,故名侧也。止言点,则不明顾右,无存锋向背坠墨之势。若左顾右侧,则横敌无力,故侧不险则失于钝,钝则芒角隐而书之神格丧矣!笔诀云:侧者,侧下其笔,使墨精暗坠,徐乃反揭,则棱利也。”元陈绎曾《翰林要诀·圆法》也说:“侧点之变无穷,皆带侧势蹲之,首尾相顾,自成三过笔,有偃、仰、向、背、飞、伏、立等势,柳叶、鼠矢、蹲鸱、栗子等形。”这两段论述,很清楚的说明,以侧称点是以形容侧笔入纸的写法为根据的。之所以用侧笔写点,是为了求险、求势、求棱利、求变化。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中所记载的“点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形容的也就是点的气势。可见,古人所说的“中锋求骨,侧锋取势”是一语中的的,也充分肯定了侧锋用笔的重要意义。除点以外,其他点画不用侧锋吗了?否!除篆书行笔外,其他大部分点画的行笔几乎都略带侧势,而在起笔、收笔处,侧锋用笔的作用最多、最明显,试看横、竖、撇、捺的藏起、藏收动作,无不以侧锋为之,可见在书写时,如能准确、精到地把握侧锋的使用,就会写出气势峻拔、起伏跌宕、韵味涵咏的书法艺术佳品。
但这个侧锋的写法,确确实实既不同于偏锋,又不同于中锋。所谓中锋用笔,是指笔锋入纸运行时,笔锋所指的方向和笔的运动方向相反,即成180°夹角;而偏锋常常是笔锋入纸后卧笔横扫,笔锋所指方向和笔的运动方向成90°夹角。而侧锋行笔时,笔锋所指的方向和笔的运行方向形成的夹角约在135°左右。宋陈思《书苑菁华》中“侧不得平其笔,当侧笔就右为之……借势而侧之,从劲轻揭潜出”讲的就是这个意思。若与偏锋一般,就成横势行笔;若和中锋相似,则铺毫平出,亦无“顾右”之侧势,侧则不成其侧了。此不能将侧锋视为偏锋,也不应将侧锋视为中锋。
解析: 暂无解析

第9题:

问答题
“禅宗”与书法有什么关系?

正确答案: 禅宗为中国佛教派别之一,以专修“禅定”为主。南宗的“顿悟”说,对中国艺术理论与实践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书法受其影响尤甚。它不立文字,直指人心,使人安静而止息杂念,见性成佛。中国书论中有“夫欲书者,先乾研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先”。要求书家作书前排除杂念,万神归一,“入定”后,将会出现意想不到的神奇之笔。“入定”愈深,则穷微测奥,通乎神解,可将思维引向平日未能意会到的问题,激发起灵感,也就是将潜意识调动起来。平时无意间所见、所闻、随心的谈话、读书、实践中所积累的知识,突然会按着新的思路贯穿在一条线上,就像电子计算机,一下抓住了关键。实际这是思维过程一个飞跃。但这种飞跃,又非理性的思索。禅宗的特点是“不诉诸盲目的信仰,不去雄辩地论证色空有无,不去精细地讲求分析认识,不强调枯坐冥思,不宣扬长修苦炼,而就在与生活本身保持直接联系的当下即得,在四处皆有的现实境遇中悟道成佛”。
他们主张超脱世间的荣辱得失,但与道家的超脱不同,而是认为只有回到内心才能解脱,主张在直觉中体验人生的自由。艺术是一种直觉活动,它包涵的内容极其广泛,涉及的面相当多,当人们企图诉诸理性对它解释时,总是只抓住了其中的一面两面,即使当代最完整的理论也很难将它的产生、它的思维、创作过程、对它的欣赏等问题阐发得鞭辟入微。它是整个生命力的冲动,是对整个主体自我完善的渴求。人们对它的表述总是显得蹩脚,而只有通过主体在日常生活的大量感性中得到妙悟,达到了大彻大悟,才可直入堂奥。“它既非刻意追求,又非不追求;既非有意识,又非无意识;既非泯灭含虑,又非念念不忘,所谓在不住中又常住。”这正是艺术创作的特点。有才能的书法家在“悟”字上表现得特别突出。我们的理论家,常常引用“夏云奇峰”、“担夫争道”、“惊蛇入草”之类的说法,实际这是历史上的书论者故弄玄虚之谈。
有实践经验者都会感到书法创作中的顿悟绝非看了一次“客观物体”所能奏效,我们当代人看到的物体更多,如果不是按照某种既定的理论去套实践,那么很难有人说他的书作是直接受某一种物体启发所致。一个有才华的书法家创出了新体,是由他的气质、意志、修养及整个的主体在书法艺术长期实践中,由更高层次的追求引导,对潜意识(而不仅仅是某客观物体)进行调整、筛选,最佳意象迅速汇集,直觉的智慧因子压倒了理性中的想象、感知而与情感、意向紧密融合后所突然迸发的结果。所以说“悟”,是在高层次上对现实的把握,是理性对于感性内容的积淀而使人直接感受到艺术的内在规律,这是“永恒的瞬间”或“瞬间的永恒”。许多书法大师并未进行深入的理性研究,实践一直在感性之中,由于悟性,他超越了感性,创造出了传世之作。而许多未必不勤奋、知识面不能谓之不高的书家,一生则只能徘徊在高层次书法艺术大门之外。原因是缺少在感性中的妙悟。禅家的“悟”的确抓住了艺术创作与欣赏中的核心问题。
解析: 暂无解析

第10题:

问答题
以字径大小来界定名称的楷书还有哪些?其特点如何?

正确答案: 以字径大小来界定书体名称的还有中楷、小楷、细字等。中楷是指字径一寸见方的楷书,亦称“寸楷”。不少的唐碑、魏碑都是这种书体。如唐碑中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虞恭公碑》,虞世南的《孔子庙堂碑》,褚遂良的《孟法师碑》;北魏的《张猛龙碑》、《张黑女碑》、《贾思伯碑》。还有隋朝的《董美人墓志》、《龙藏等碑》和大部分北魏元氏家族墓志,如《元瑛墓志》等都属此类。
小楷指数分见方的楷书,亦可称“蝇头书”。如王羲之的《黄庭经》、《乐毅论》,钟繇的《宣示表》,王献之的《洛神赋十三行》,唐人钟绍京的《灵飞经》,元代赵孟頫的《汲黯传》,和明代文征明的《醉翁亭记》等,都属此类。写这种书体宜点画清朗,结体宽博,有大字的气势者方为上乘佳品。
细字是指特别小的真书字体。宋代人多爱作这种字。如宋龙衮《江南野史》云:“应用以书法名,善写细字,微如毛发,尝于一钱上写《心经》,又于一粒(芝)麻上写‘国泰民安’四字。”黄长睿为细字《华严经》题跋上写到:“书是经者,尺纸作七万字。”也就是说,在一尺见方的纸上写下了七万字的一篇《华严经》。现在有些微雕书法,在头发上、在谷粒大的象牙片上、在扇面扇骨上用极小的字刻写一定篇幅的诗歌、文章等,亦当属于细字之列。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