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某,7岁,二年级学生,因学习成绩不佳、好下座位走动,好讲小话,在老师要求下由家长带来行智力测验。测验中被试抱怨老师,多

题目
单选题
张某,7岁,二年级学生,因学习成绩不佳、好下座位走动,好讲小话,在老师要求下由家长带来行智力测验。测验中被试抱怨老师,多动,测得离差智商为67(平均数100,标准差15)。主试人员告诉被试和家长:“请回去告诉老师,IQ67,轻度智力低下。”被试接受的智力测验应该是()。
A

韦氏学龄前和学龄初期儿童智力量表

B

韦氏儿童智力量表

C

贝利量表

D

格塞尔量表

E

丹佛测验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朱老师根据本班同学的学习成绩排座位,成绩好的坐在前三排,成绩差的坐在后三排。朱老师的做法( )

A.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B.违背了教育公正的要求

C.违背了严慈相济的要求

D.有助于完成教学任务


正确答案:B

第2题:

为了鼓励孩子在学校取得好成绩,许多家长这样教育孩子:“在学校里从来都是以学习成绩论优劣。你要么成绩好,要么成绩差。在老师的眼里,你要么是好学生,要么是差学生。由于所有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在老师眼里都是好学生,所以每个学习差的学生在老师眼里都是差学生。”

为使家长的论证成立,以下假设必须成立的一项是()

A.在学校里,学习成绩不是评价学生优劣的唯一指标

B.老师具有区分好学生和差学生的能力

C.在老师眼里,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未必是好学生

D.在老师眼里,好学生就是学习成绩好


正确答案:D
81.D。【解析】好学生→成绩好,成绩不好→差学生

第3题:

阅读以下材料,说说如何通过课程教学改革改变教师在教学中关注不均衡的情况。某学校组织公开课,在老师上课的过程中,有时会向学生提问。去听课的家长发现,老师每次提问时,自己的孩子都把手举起,但老师每次都是请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回答,而不会叫自己的孩子。


正确答案:
答:教学中关注不均衡的现象由来已久,这种现象违背了我国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当前的课程教学改革中,我们要切实关注并解决好不均衡的问题。(2分)
(1)改变学校教育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是我国课程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在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一视同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2分)
(2)“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教师要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关注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同时也要看到学习成绩不好学生的潜力,要采取积极措施促进后进生的发展。(2分)
(3)我国实行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素质教育区别于应试教育的标志之一。素质教育强调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在教育中每个人都应该得到发展,这是每个学生的基本权利。所以,无论是教师、学校还是社会以及相关教育部门,都不能只把关注的眼光放在少数优等生身上,要使所有的学生都得到最好的发展。(3分)
(4)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评价和教师教学工作评价方式。不能把学习成绩当做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改变将学生学业成绩当做评定教师业绩唯一标准的方式。(2分)
(5)教师对于后进生,要善于发掘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增强其自信心和集体荣誉感,针对后进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对症下药,进行持之以恒的教育,而不是对后进生采取忽视的态度。(2分)
总之,通过课程教学改革改变教师在教学中关注不均衡的情况,既需要教师和学生的相互配合,又需要社会相关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和学生家长的支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从根本上改变教师在教学中关注不均衡的情况。(2分)

第4题:

王老师在走廊碰到了李老师,于是问她“昨天家访你见到小兰和小红那两个学生的家长了?”李老师说:“不,不是这么顺利。”王老师又问:“这么说,一个家长都没有见到?”李老师说“也不是。”由此可知,李老师的家访情况是()


A.见到了一名学生的家长,但没有见到另一个学生的家长s
B.根本就没有去家访
C.见到了小红的家长,但没有见到小兰的家长
D.见到了小红和小兰两个学生的家长

答案:A
解析:
根据第一一个问答翻译: - (小红家长且小兰家长) =-小红家长或-小兰家长,根据第二个回答翻译: - (-小红家长且-小兰家长) =小红家长或小兰家长,根据这两个回答综合可以得到两种可能:①没有见到小红家长,见到了小兰家长:②没有见到小兰家长,见到了小红家长,所以排除BCD,不确定到底是哪位家长见到哪位家长没见到,得到答案为A选项。

第5题:

某校初中二年级学生费某平时纪律松散,经常迟到,上课与邻座讲话,经老师多次教育仍无改变。 该生家长因忙于做生意,对子女疏于管教。班主任赵老师虽然多次与其父母联系但没有找到其父母。 赵老师认为,如果继续让费某随班学习,会给其他同学带来不良影响,于是他三番五次找费某谈话,要 其自动退学。费某在老师的压力下,加上本身又有厌学心理,便于2002年5月20日,未经家长同意, 辍学回家。


这位班主任做法是否合理?请加以分析。


答案:
解析:
(1)停止学生上课的做法是不对的,侵犯了学生受教育的权利;教师要依法执教。
(2)分析与评论:停止违反纪律的学生上课,应符合教育活动的价值要求,与学生教育相一致,同 学生违纪程度相适应,有充分客观的事实依据和法律依据,班主任老师不得随意不让学生上课,不能 带有个人偏见和感情用事;后进生的转化需要教师的爱心、耐心和信心;教师要对学生一视同仁,不可 偏爱,要讲究教育艺术。

第6题:

某校初中二年级学生费某平时纪律松散,经常迟到,上课与邻座讲话,经老师多?教育仍无改变。该生家长因忙于做生意,对子女疏于管教。班主任赵老师虽然多次与其父母联系但没有找到其父母。赵老师认为,如果继续让费某随班学习,会给其他同学带来不良影响,于是他三番五次找费某谈话,要其自动退学。费某在老师的压力下,加上本身又有厌学心理,便于2002年5月20日,未经家长同意,辍学回家。这位班主任老师做法是否合理?请加以分析。


参考答案:(1)停止学生上课的做法是不对的,侵犯了学生受教育的权利;教师要依法执教。
(2)分析与评论:停止违反纪律的学生?课,应符合教育活动的价值要求,与对学生的教育相一致,同学生违纪程度相适应,有充分客观的事实依据和法律依据,班主任老师不得随意不让学生上课,不能带有个人偏见和感情用事;后进生的转化需要教师的爱心、耐心和信心;教师要对学生一视同仁,不可偏爱,要讲究教育艺术。

第7题:

某学校的两名老师在管理学生方面的做法截然不同:甲老师对学生要求严格,很少表扬学生,在该老师的严格要求下,该班成绩还不错;乙老师则经常表扬学生,给学生发小红花,班级气氛活跃。?
试用皮格马利翁效应,分析以上两名老师的做法。?


答案:
解析:
(1)皮格马利翁效应又称教师期望效应,教师的期望或明或暗地被传送给了学生,学生会按照教师所期望的方向来塑造自己的行为。教师的预言似乎自动地应验了。?
(2)甲老师的做法不是太好。严格要求学生虽然有必要,但一定要与尊重学生、关爱学生相结合,虽然该班的成绩不错,但是学生的学习是一种被动的状态,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发挥。?
(3)乙老师的做法非常好。他能够经常表扬学生,给学生发小红花,让学生感觉到他们很优秀、非常棒,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积极的期望,这样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8题:

张某,7岁,二年级学生,因学习成绩不佳、好下座位走动,好讲小话,在老师要求下由家长带来行智力测验。测验中被试抱怨老师,多动,测得离差智商为67(平均数100,标准差15)。主试人员告诉被试和家长:“请回去告诉老师,IQ67,轻度智力低下。”被试接受的智力测验应该是( )A、韦氏学龄前和学龄初期儿童智力量表

B、韦氏儿童智力量表

C、贝利量表

D、格塞尔量表

E、丹佛测验

被试智商的意义是( )A、比67%的同龄儿童智力高

B、比67%的同龄儿童智力低

C、低于平均数67个标准差

D、答对67个题目

E、以上都不对

针对主试人员的“智力轻度低下”的结论,正确的评论是( )A、正确,韦氏量表的67分处于智力轻度低下范围

B、不正确,被试得分67分,其得分区间大约是62~72分,故结论是低下与正常之间

C、正确,被试成绩不佳本来就属于智力低下

D、不正确,他没有考虑测验情境对分数的影响

E、以上都不对

主试人员在向当事人报告分数时,不妥之处有( )A、没有采用通俗语言

B、没有报告分数区间

C、没有告知分数存在误差

D、没有考虑结论对孩子的心理影响

E、以上都是


参考答案:问题 1 答案:B


问题 2 答案:E


问题 3 答案:D


问题 4 答案:E

第9题:

应试教育背景下教师一般把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划分为优等生,把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划分为差生。家长一般喜欢让孩子和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做朋友,不让和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玩。
你同意这种做法吗?试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一下。


答案:
解析:
不同意老师和家长的这种做法。原因如下:(1)人的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学习成绩好只是意味着学生对课本知识掌握好,但并不代表学生的能力高,就更不能代表学生性格好。(2)多元智力理论指出,人有八种相对独立的智力,包括言语智力、逻辑一数学能力等。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有自己的智力强项和学习风格。因此作为教师和家长应该对所有的孩子抱有热切的希望,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智力特点。

第10题:

某学生家长给余老师送礼,想让余老师给其孩子安排最好的座位,余老师拒绝了。余老师的做法( )

A.不正确,不利于取得家长信任
B.不正确,不符合家校沟通要求
C.正确,符合严慈相济的要求
D.正确,符合廉洁从教的要求

答案:D
解析:
教师职业道德中教师职业行为之为人师表的实践(作风正派、廉洁奉公)要求教师以身作则,体现在为人作风上,就是“廉洁奉公”。这一行为要求教师在教学方面,不能从学生那里谋取自己的利益,在工作中要做到廉洁从教。题干中的老师拒绝家长送礼,不因为家长送礼而为学生安排座位,符合廉洁从教的要求。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