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首先,该理论的成立需要具备以下假设条件:
⑴所以的商品和劳务都可以进行国际贸易;⑵国际贸易可自由进行,不受任何限制;⑶国际贸易的交易成本,如运费和关税为0。
在满足以上条件时,如果外汇交易的汇率明显偏离购买力平价,则经汇率换算以后,一国的相对价格水平就会与另一国出现极大偏差,这就为商品套购(commodityarbitrage)提供了机会。
例如,假定外汇市场上的汇率是1英镑=1美元,偏离了上述的购买力平价,人们就会用英镑从英国购买大量的商品,并出口到美国,并把获取的美元在外汇市场上抛出,兑换成英镑。结果,英镑的汇率随之上升,而美元的汇率相应下降,直到与购买力平价相一致。
事实上,上述假设条件并不存在。由于有些物品,如旅游资源是非贸易品(non-tradable),劳动力在国际间不能自由转移,再加上高昂的交易成本,使得许多物品的商品套购无法进行,这就导致汇率经常会偏离购买力平价。
其次,相对购买力平价的基期汇率难以确定,无可靠的标准可依。如果选定的基期汇率本身已经偏离绝对购买力平价,则由此算出的相对购买力平价必有很大误差。
另外,价格指数的选择亦无严格的标准,究竟应该以国内生产总值消胀指数(GDPdeflator)、批发价格指数还是消费价格指数,很难从理论上提出科学的依据。
还有,购买力平价论把价格与汇率的关系完全看作是单向的因果关系(causalrelation),其中价格是因,汇率是果,这也有悖现实。
实际上,价格与回来了之间是一种互为因果关系(interrelation),两者相互影响,汇率的变动反过来也会影响价格水平。例如外汇汇率上升以后,进口消费品和投资品的价格相应上扬,由此会推动国内价格水平的涨升。
最后,购买力平价论受到的最致命的抨击是其完全忽略了资本项目差额对汇率的影响。二战以来,随着整个世界货币化程度和经济一体化程度的提高,国际间的资本往来和金融交易的金额不断增长,其增长速度已远远超过了经常项目交易额的增长速度。
因此,资本项目差额对汇率的影响作用正在日益增强。从发展趋势来看,购买力平价论作为一种传统的汇率理论,其有效性将会不断减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