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法律文书的基本特点。

题目
问答题
简述法律文书的基本特点。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解析: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法律文书主要具有哪些特点?法律文书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参考答案:(1)主旨的鲜明性;(2)材料的客观性;(3)内容的法定性;(4)形式的程式性;(5)解释的单一性;(6)使用的实效性。

第2题:

简述实践的基本特点和其基本形式。


正确答案:
实践具有三个基本特点:
(1)客观性。
(2)自觉能动性。
(3)社会历史性。实践具有三种基本形式:
(1)物质生产实践。
(2)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
(3)科学实验。

第3题:

简述唐律的基本特点。


正确答案:唐律的特点在于:(1)“礼法合一”。唐代继承并发展以往礼法并用的统治方法和立法经验使法律内容“一准乎礼”真正实现了礼与法的统一。正如唐太宗所说:“失礼之禁著在刑书。”把封建伦理道德的精神力量与国家法律统治力量紧密糅合在一起法的强制力加强了礼的束缚作用礼的约束力增强了法的威慑力量从而构筑了严密的统治法网有力地维护了唐朝的封建统治。 (2)科条简要、宽简适中。唐代立法以科条简要、宽简适中为特点。以往秦汉法律向以繁杂著称特别是在西汉武帝以后因一事立一法导致律令杂乱。西晋修律曾将 773万余字的汉律令缩简为126300字至此立法发生了重要变革。北齐律在此基础上定为12篇949条内容进一步得以精简。唐朝在前律的基础上再次实行精简、宽平的原则定律12篇500条。 (3)用刑持平。唐律规定的刑罚比以往各代都轻死刑、流刑大为减少。死刑只有绞、斩两种;流刑除加役流外只服劳役一年;徒刑仅一年至三年;笞杖数目也大为减少。更重要的是其适用刑罚以从轻为度;刑罚的加减原则也是以从轻为特点。如凡加刑依次递加一等;凡减刑依次递减一等。但加刑时一般不加死刑个别加至死刑的则处绞而不处斩。减刑时“二死、三流各同为一减”。即斩减一等不是处绞刑而是处流刑三千里;流三千里减一等不是处流二千五百里而处徒三年。由此可见唐律刑制为轻的特点。 (4)语言精练明确立法技术高。唐律用语精练明确在立法技术上表现出高超的水准如自首、化外人原则、类推原则的确立都是集中表现。为了防止官吏滥用比附用精确的语言规定了在法无明文规定条件下官吏故意与过失出入人罪的处理办法。唐律还进一步明确公罪、私罪、故意、过失的概念并规定了恰当的量刑标准。如《斗讼律》解释“过失杀”为:“谓耳目所不及思虑所不至共举重物力所不制若乘高履危跌足及因击禽兽以致杀伤之类皆是。”总之唐律以其结构严谨、立法技术完善而被举世公认。
唐律的特点在于:(1)“礼法合一”。唐代继承并发展以往礼法并用的统治方法和立法经验,使法律内容“一准乎礼”,真正实现了礼与法的统一。正如唐太宗所说:“失礼之禁,著在刑书。”把封建伦理道德的精神力量与国家法律统治力量紧密糅合在一起,法的强制力加强了礼的束缚作用,礼的约束力增强了法的威慑力量,从而构筑了严密的统治法网,有力地维护了唐朝的封建统治。 (2)科条简要、宽简适中。唐代立法以科条简要、宽简适中为特点。以往秦汉法律,向以繁杂著称,特别是在西汉武帝以后,因一事立一法,导致律令杂乱。西晋修律曾将 773万余字的汉律令缩简为126300字,至此,立法发生了重要变革。北齐律在此基础上定为12篇949条,内容进一步得以精简。唐朝在前律的基础上,再次实行精简、宽平的原则,定律12篇500条。 (3)用刑持平。唐律规定的刑罚比以往各代都轻,死刑、流刑大为减少。死刑只有绞、斩两种;流刑除加役流外,只服劳役一年;徒刑仅一年至三年;笞杖数目也大为减少。更重要的是,其适用刑罚以从轻为度;刑罚的加减原则,也是以从轻为特点。如凡加刑,依次递加一等;凡减刑,依次递减一等。但加刑时,一般不加死刑,个别加至死刑的,则处绞而不处斩。减刑时,“二死、三流各同为一减”。即斩减一等,不是处绞刑而是处流刑三千里;流三千里减一等不是处流二千五百里,而处徒三年。由此可见唐律刑制为轻的特点。 (4)语言精练明确,立法技术高。唐律用语精练明确,在立法技术上表现出高超的水准,如自首、化外人原则、类推原则的确立都是集中表现。为了防止官吏滥用比附,用精确的语言规定了在法无明文规定条件下,官吏故意与过失出入人罪的处理办法。唐律还进一步明确公罪、私罪、故意、过失的概念,并规定了恰当的量刑标准。如《斗讼律》解释“过失杀”为:“谓耳目所不及,思虑所不至,共举重物力所不制,若乘高履危跌足,及因击禽兽以致杀伤之类,皆是。”总之,唐律以其结构严谨、立法技术完善而被举世公认。

第4题:

简述道教的基本信仰和基本特点。 


正确答案: 基本信仰:道教的基本信仰是所谓的“道”,也称“大道”。这是从道家那里借来的一个概念,因此与老子所讲的“道”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道教认为,道是“虚无之系,造化之极,神明之本,天地之元”,“万象以之生,五行以之成”,即宇宙、阴阳、万物都是由它化成的。也就是说,“道”是宇宙的本体,是天地万物的母体。它无所不在,无所不生,无所不化,无所不管,是一个包容一切又生成一切的抽象无比的创世物。同时,道教还认为,“道”清虚自然,无为自化,人们只有清净无为,恬淡寡欢,才能体“道”,认为老子就是“道”的化身。道教认为,“道”始于天生,“道”生元气,由原始妙一之气化生出“玉清境清微天,上清境余禹天,太清境大赤天”。这就是道教所说的“一气化三清”。道教所尊崇的三个最高神就分别住在这三清天上,如元始天尊住玉清境清微天,灵宝天尊住上清境余禹天,道德天尊(即太上老君)住太清境大赤天。他们分别把天上的道经秘籍传授给人们,故道教把道经总称为“三洞真经”。“三清”之下又有“四御”,是道教神籍中地位仅次于三清的四位天神:一是“昊天金阙至尊玉皇大帝”,总掌天界政权,对其他众神发号施令,相当于人间的皇帝,但在中国民间诸神中,玉帝是最高的天神,这与道教神仙系统并不相同;二是“中天紫薇北极大帝”,协助玉帝执掌日月星辰、四时气候;三是“勾陈上宫天皇大帝”,协助玉帝执掌南北极、天地人三才及人间兵革之事;四是“承天效法土皇地祗”,是执掌阴阳生育、万物之美与大帝山河的一位女神。此外,道教神仙谱系中还有掌管女仙的“王母娘娘”,掌管天书的“九天玄女”,掌管年、月、日、时的“四值功曹”,以及掌管天上众星的“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水浒传》后来附会为108个梁山好汉。
基本特点:道教保留了较多的民间信仰和方术,其宗教理论和信仰素质,都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生活风俗密切适应;它保留了历史上的自然宗教因素,而且还夹带着不少迷信成分;它的宗教内容和传道组织包括了道家、神仙术和为人驱鬼治病等几个层次;它以长生成仙为信仰目标,以修生养性为现实利益,是一种既重视眼前利益,又有长远追求的宗教,很符合中国人的传统。

第5题:

简述法律文书写作中对于语言文字的基本要求


参考答案:法律文书写作中对于语言文字的基本要求是: (1)表义精确,解释单一;(2)文风朴实,格调庄重; (3)文字精 练,言简意赅;(4)语言规范,语句规整;(5)褒贬恰切,爱憎分 15 明;(6)语言诸忌,力求避免。

第6题:

简述班级活动的基本特点.


正确答案:

第7题:

请简述法律文书中常见的行文章法。


参考答案:

法律文书常见的行文章法有以下几种:(1)由事而理、由理而断;(2)突出重点、兼顾一般;(3)揭示矛盾、明确焦点;(4)论辩说理、章法多样。


第8题:

法律文书产生的基本条件是什么?


参考答案:比较完整的文字体系和比较成型、健全的司法体系。

第9题:

教师资格考试论述题:简述问题解决的基本特点

简述问题解决的基本特点


问题情境性

  问题总是由问题情境引起的。问题情境就是在生活中出现在我们面前,使我们感到困惑又不能利用经验直接解决的情况。正是这种情境性才能促使我们进行思考,开动脑筋,并采取相应的策略去改变这种困境。问题解决的过程就是问题情境消失的过程。当一个问题解决之后再遇到同类情境时就不会再感到困惑。

目标指向性

  问题解决是有明确目标指向的。问题解决的过程就是寻找和达到目标的过程。问题解决的过程可以通过直觉与猜测,也可以通过分析与推理,还可以通过联想与想象,但无论通过哪一种途径都必须受到目标的指引。

操作序列性

  问题解决包含一系列心理操作,这种操作是成序列、有系统的。序列出现错误,问题就无法解决。当然采用不同的方法和途径解决同一问题时会呈现出不同的序列。选择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实际上就是选择了一种序列和系统。

认知操作性

  问题解决的活动至少要有认知成分的参与,它的活动依赖于一系列的认知操作来进行。解决问题当然有情感的伴随,也常常需要付诸行动,但是不可缺少的是认知操作。认知操作是解决问题的最基本成分。

 

第10题:

简述海雾基本特点。


正确答案: 海雾基本特点:
(1)强度大,由于水汽充沛,雾滴大且浓,使能见度减小至几十米,雾层一般厚300米;
(2)分布广,南来的暖湿空气移经海区的范围,基本上决定了海雾出现的范围,常沿海岸线呈带状分布;(3)持续时间长,只要有利海雾形成的流场不变,可几昼夜不消;
(4)出现突然,海雾和碎云的生消时间很短,日变化不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