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选题假定条件同(4)。试问,按《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简化公式计算,基础中点的地基变形计算深度zn(m)与下列何项数值最为接近?(  )A 20B 26C 28D 30.5

题目
单选题
假定条件同(4)。试问,按《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简化公式计算,基础中点的地基变形计算深度zn(m)与下列何项数值最为接近?(  )
A

20

B

26

C

28

D

30.5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B
解析:
根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第5.3.8条式(5.3.8)计算,基础中点的地基变形计算深度zn=b(2.5-0.4lnb)=20×(2.5-0.4×ln20)=26m。由此可知,B项数值最为接近。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某建筑为两层框架结构,设一层地下室,结构荷载均匀对称,采用筏板基础,筏板沿建筑物外边挑出1m,筏板基础总尺寸为20m×20m,结构完工后,进行大面积的景观堆土施工,堆土平均厚度为2.5m。典型房屋基础剖面及地质情况见图。[2013年真题]



5.假定条件同(4)。试问,按《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简化公式计算,基础中点的地基变形计算深度zn(m)与下列何项数值最为接近?(  )

A. 20
B. 26
C. 28
D. 30.5

答案:B
解析:
根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第5.3.8条式(5.3.8)计算,基础中点的地基变形计算深度zn=b(2.5-0.4lnb)=20×(2.5-0.4×ln20)=26m。由此可知,B项数值最为接近。

第2题:

条件同题15,不考虑相邻荷载的影响。试问,条形基础中点的地基变形计算深度(m),与下列何项数值最为接近?(  )

A.2.0
B.5.0
C.8.0
D.12.0

答案:B
解析:
根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第5.3.8条式(5.3.8)计算,基础宽度在1~30m之间,zn=b(2.5-0.4lnb)=2×(2.5-0.4ln2)=4.445m。基础受力层范围内无软弱下卧层。由此可知,B项数值最为接近。

第3题:

建筑为两层框架结构,设一层地下室,结构荷载均匀对称,采用筏板基础,後板沿建筑物外边挑出1m,筏板基础总尺寸为20mx20m,结构完工后,进行大面积的景观堆土施工,堆土平均厚度为2.5m。典型房屋基础剖面及地质情况见下图。

试问,按《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简化公式计算, 基础中点的地基变形计算深度Zn(m)与下列何项数值最为接近?

A 20
B 26
C 28
D 30.5


答案:B
解析:
解答:根据《地规》第5.3.8条,Zn=b(2.5-0.4lnb)=20×(2.5-0.4×ln20)=26m
故选(B)。

第4题:

按《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进行地基的沉降计算时,以下叙述中错误的是(  )。



答案:C
解析:
C项,基底附加应力是指由于修建建筑物而在地基表面处增加的应力,其大小等于基底应力减去基底上覆土层的自重应力。ABD三项,根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第5.3.5条规定,计算地基变形时,地基内的应力分布,可采用各向同性匀质线性变形体理论。其最终变形量可按下式计算:

第5题: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02)中地基承载力计算公式不符合()假定。
A. 平面应变假定 B.刚塑体假定
C.侧压力系数为1.0 D.塑性区开展深度为0


答案:B,D
解析:

第6题:

假定,本工程基桩抗拔静载实验的结果如表所示。

试问,柱A承台下基桩的抗拔承载力特征值(kN),与下列何项数值最为接近?(  )
提示:根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作答。

A.400
B.440
C.800
D.880

答案:B
解析:
根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附录T第T.0.10条第4款规定,本工程4根试桩的极限承载力的极差为960-840=120kN,小于平均值890kN的30%(890×30%=267kN),对于桩数为4根的柱A下柱台中的抗拔基桩,取平均值为单桩竖向抗拔极限承载力。
极限承载力标准值的试桩结果平均值为:(840+960+920+840)/4=890kN。
故柱A承台下基桩的抗拔承载力特征值:Ra=890/2=445kN。
由此可知,B项数值最为接近。

第7题:

按《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确定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的方法有(  )。

A.载荷试验
B.原位测试
C.公式计算
D.工程实践经验

答案:A,B,C,D
解析:
根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第5.2.3条,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可由载荷试验或其他原位测试、公式计算、并结合工程实践经验等方法综合确定。

第8题:

试问,承台受柱A的冲切承载力设计值(kN),与下列何项数值最为接近?(  )
提示:根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作答。

A.6600
B.6000
C.5400
D.4800

答案:A
解析:

第9题:

根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关于荷载的规定,进行下列计算或验算时,哪些选项所采用的荷载组合类型相同?(  )

A、按地基承载力确定基础底面积
B、计算地基变形
C、按单桩承载力确定桩数
D、计算滑坡推力

答案:A,C
解析:
根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第3.0.5条规定,地基基础设计时,所采用的作用效应与相应的抗力限值应符合下列规定:①按地基承载力确定基础底面积及埋深或按单桩承载力确定桩数时,传至基础或承台底面上的作用效应应按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作用的标准组合。相应的抗力应采用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或单桩承载力特征值;②计算地基变形时,传至基础底面上的作用效应应按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作用的准永久组合,不应计入风荷载和地震作用。相应的限值应为地基变形允许值;③计算挡土墙、地基或滑坡稳定以及基础抗浮稳定时,作用效应应按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作用的基本组合,但其分项系数均为1.0;④在确定基础或桩基承台高度、支挡结构截面、计算基础或支挡结构内力、确定配筋和验算材料强度时,上部结构传来的作用效应和相应的基底反力、挡土墙土压力以及滑坡推力,应按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作用的基本组合,采用相应的分项系数。当需要验算基础裂缝宽度时,应按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作用的标准组合。

第10题:

矩形基础的底面尺寸为2m×2m,基底附加压力P0=185kPa,基础理深2.0m,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k=185kPa,如图1和表1所示。根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地基变形计算深度Zn=4.5m内地基最终变形量最接近(  )mm。


A.110
B.104
C.85
D.94

答案:B
解析:
根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第5.3.6条,

根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式(5.3.5)计算,
地基最终变形量为:s=ψss′=1.282×81.4=104.35mm。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