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试析相互依存时代国际政治的新特点。

题目
问答题
试析相互依存时代国际政治的新特点。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1)在当今世界上,国际政治行为主体的相互依存关系日益发展,多渠道、多层次的联系与交流日益扩大,国家利益的兼容性、互补性增强,共同利益的范围有所扩大,因此,国际合作获得了强大的生命力和强劲的发展势头,呈现出不同以往的新特点:
①国际合作具有全球性。国际合作的规模是随着国际联系的扩展而扩展的。二战前,国际联系有限,占主导地位的是区域性多边合作,全球性多边合作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很有限。国际联盟开创了全球性多边政治合作的先例,二战期间的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则是全球合作的成功典范。战后,世界各国共同利益领域的不断扩展,全球性问题日益紧迫,相应地要求在国际社会各领域不断扩大全球性国际合作。国际组织和跨国公司的迅猛发展,就是适应全球性国际合作的需要。
②国际合作具有普遍性。这种普遍性体现在国际合作在所有领域都得到大大发展。特别是经济方面国际合作的深度与广度大为加强和扩展。当代国际政治合作也有了长足的进步,联合国把国际政治合作提到一个空前未有的高度。与此同时,当代国际军事合作也得到发展,军事合作领域日益广泛,程度加深,从战时扩展到平时,从战略层次扩展到战术、技术层次。而在国际文化方面的国际合作更是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
③国际合作呈现新的趋势。
a.国际政治行为主体对于国际合作具有主动积极性。由于国际合作日益成为各国争取生存与发展利益的重要手段,所以各国观念更新,有了合作的主观愿望,有了主动行动的强大动力。
b.国际合作呈现稳定性。由于世界各国认识到国际合作的重要性,而且国际合作已达到相当程度和规模,涉及所有领域,基于合作各方求同存异基础上的国际合作已表现出相对稳定发展的特点,这种状况已难以逆转。
c.国际合作呈现机制性,即通过建立国际机制来促进国际合作的发展。
d.国际合作逐步超越意识形态。冷战时期的主要历史教训之一是意识形态的僵硬对峙,这并不符合世界各国的利益,与当代国际关系发展的基本趋势也背道而驰。实际上,意识形态相同的国家不一定友好相处,意识形态不同的国家也未必注定交恶。国际合作日益冲破意识形态的界限,显示出巨大的优越性,这需要各国更新外交观念。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国在理论上明确提出不以意识形态异同作为处理对外关系的依据。国家利益的共性成为国际合作的客观基础和主要动力。
(2)不可否认,当代世界各国的地位、处境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仍然存在着巨大差距,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政治经济上的不平等继续存在,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远未销声匿迹,这一切都大大阻碍着国际合作的深化与进程。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霸权国家往往利用新的合作机制来谋求全球战略利益,损害对方的利益。它只要利用相互依存的不对称性,增加对方的敏感性和脆弱性,用相互依存之网套住对方,就可以迫使或促使对方执行某种政策,做出某种调整,甚至发生体制性蜕变,以继续维持现存的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至少会常常谋求单方面不合理的最大利益。
解析: 暂无解析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试析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按劳分配有哪些新特点?


正确答案:1、社会主义的按劳分配是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实现的,因此必然带有许多不同的特点。 第一,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主体,但不是社会唯一的分配原则,它只是社会注意公有制经济的基本分配原则,即使在公有制经济中,由于存在多种经营方式,也还存在着其他分配方式。
第二,按劳分配不可能在全社会范围内,通过直接计算每个劳动者的劳动时间来进行,而只能以无数个公有制经济组织为主体,按通过商品交换实现的价值量进行,在公有制企业内部,劳动者以企业为单位同意经营公有生产资料,以货币形式统一分配劳动成果。
2、特点:
(1)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2)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
(3)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悬殊;
(4)以共同富裕为目标,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第2题:

问答题
试析国际直接投资与国际间接投资的区别。

正确答案: 国际直接投资是指一国私人(自然人和法人)在外国投资经营企业,直接或间接地控制其投资企业的经营活动;国际间接投资则是指一国私人或政府对外国的私人或政府的证券投资或贷款等,也包括国际金融组织对各国的贷款在内。区别在于:国际直接投资者限于私人,而国际间接投资者除私人外还包括政府和国际金融组织;国际直接投资者对其投资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直接或间接的控制,而国际间接投资者没有这种控制;国际直接投资主要是私人职能资本的跨国流动,而国际间接投资则主要是公、私借贷资本的跨国流动。
解析: 暂无解析

第3题:

试析国际政治格局的基本特征。


正确答案: ①国际政治格局总是同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相联系的,与时代发展密切相关。国际政治格局总是一定时代条件下的政治力量对比关系。
②国际政治格局总是同世界经济格局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世界经济格局是国际政治格局产生的基础和前提。世界经济格局的发展演变直接影响着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化,两者的演进呈同向性发展的趋势。
③国际政治格局总是同一定形式的国际秩序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国际秩序在不同程度上决定了国际格局的特点。
④国际政治格局在其演进过程中,总是新旧交迭,呈现出过渡性特征。新旧格局的交替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总有一个发展的过程和过渡阶段。

第4题:

问答题
试析美国新宪法的政治意义。

正确答案: 1、是近代世界上最早出现的一部成文宪法。
2、把邦联制政府改为联邦政府,联邦制成为近代世界上最早出现的一种制度。
3、采取分权制、制衡制来解决中央政府内部各权力之间的关系,也是近代世界上最早出现的一种政府制度。
4、特创具有双重目的的两党制。
5、创立了共和制度,国家元首以民选总统代替世袭君主制,表明了制宪代表们的明智。
6、确立新宪法的特殊地位。宪法地位在普通法律之上,只能由特别机关或普通立法机关依特别程序修改。这也是首创的宪法类型。
7、联邦法院有司法审查权,也属首创。
解析: 暂无解析

第5题:

问答题
国际资本流动的新特点是?

正确答案: 1、发达国家资金需求上升
2、转轨国家与新兴市场国家资金需求旺盛
3、国际直接投资迅速发展,地区分别有所变化,地区分布不均衡,不断变化
4、证券化趋势加强,债券和股票作用明显增强
5、国际资金结构的变化
6、国际游资规模膨胀
7、部门结构变化
解析: 暂无解析

第6题:

关于外交和国际政治方面,我国在外交和国际政治活动中坚持弘扬的基本精神是()

  • A、平等互信
  • B、包容互鉴
  • C、合作共赢
  • D、相互依存

正确答案:A,B,C

第7题:

问答题
试析《屈原》创作的时代背景。

正确答案: 《屈原》创作于1942年1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寇加紧对中国的侵略,集中主力对抗日根据地进行大规模“扫荡”。蒋介石则加紧反共,大搞分裂,与1941年1月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同时,在国统区大肆捕杀共产党人和抗日进步人士。整个国统区成了令人窒息的铁罐头。
面对黑暗如漆的现实,全中国进步的人们都感受着愤怒。郭沫若便以历史剧为投枪,借古喻今,创作了历史剧《屈原》,有意识地“把时代的愤怒复活在屈原时代里”。并说:“我是有意借屈原的时代来象征我们的时代。”
解析: 暂无解析

第8题:

试述随着当今世界各国政治和经济实力的不断变化,国际发展援助呈现的新特点。


正确答案: (1)政治色彩日益浓厚。
(2)附加条件日益增多。
(3)援助规模停滞不前。
(4)大部分援助国没有达到联合国规定的援助标准。
(5)援助格局发生了变化。双边发展援助已从原先的以美国、日本、西欧、中东地区产油国和原苏联为主的世界双边发展援助体系,变为以日本、西欧和美国为主要援助国的世界双边发展援助的新体系。
(6)援助的形式发生了变化。援助形式的变化主要体现在项目援助的比重下降,而方案援助和债务减免的比重上升。
(7)双边发展援助的地理分布相对稳定。
(8)援助的赠与成分不断提高。
(9)授援国加强了对援助项目的管理和评估。
(10)发达国家往往是收益最多者。

第9题:

问答题
试析国际体系形成的标志。

正确答案: 国际体系形成的主要标志是:国际分工的完成,世界市场的出现以及殖民体系的建立。
①国际分工始于地理大发现,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完成,它是世界经济全部发展过程的基础,它与殖民扩张相配合,在经济上和政治上把世界各国联结成一个无法分割的国际体系。
②世界市场包括商品市场和资本市场,并以世界货币为前提,是世界范围内的交换场所。世界市场使货币发展为世界性的,并形成了世界货币体系。世界货币的出现,不仅促进了世界经济联系的扩大与发展,而且广泛服务于资本输出和瓜分殖民地的战争。
③帝国主义殖民体系是帝国主义统治、控制和掠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总体,既是帝国主义赖以生存的重要基础,也是国际体系形成时期的生命线。
解析: 暂无解析

第10题:

多选题
关于外交和国际政治方面,我国在外交和国际政治活动中坚持弘扬的基本精神是()
A

平等互信

B

包容互鉴

C

合作共赢

D

相互依存


正确答案: B,C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