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窗体中添加一个命令按钮,编写如下程序: Private Sub Sub1(p,m,n) p=p+1:m=m+1:n=n+1 Print "su

题目

在窗体中添加一个命令按钮,编写如下程序:

Private Sub Sub1(p,m,n)

p=p+1:m=m+1:n=n+1

Print "sub1:";p;m;n

End Sub

Private Sub Command1_Click()

a1=1:b=2:c1=3

Call Sub1(a,b1+3,c1)

Print"Main:";a1;b1;c1

End Sub

程序运行后,输出结果为

A.Sub: 2 6 4 Main: 2 6 4

B.Sub: 2 6 4 Main: 2 6 4

C.Sub: 2 6 4 Main: 1 2 3

D.Sub: 2 6 4 Main: 2 2 3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在窗体中添加一个命令按钮,编写如下程序: Private Sub Sub1(p,m,n) p=p+1:m=m+1:n=n+1 Print "sub1:";p;m;n End Sub Private Sub Command1_Click() a1=1:b=2:c1=3 Call Sub1(a,b1+3,c1) Print"Main:";a1;b1;c1 End Sub 程序运行后,输出结果为

A.Sub: 2 6 4 Main: 2 6 4

B.Sub: 2 6 4 Main: 2 6 4

C.Sub: 2 6 4 Main: 1 2 3

D.Sub: 2 6 4 Main: 2 2 3


正确答案:D
解析:这是在实现子过程被调用时参数虚实结合的问题。a1为变量按址传送,b1+3和c1为表达式按值传送。

第2题:

在窗体上画一个名称为Command1的命令按钮,然后编写如下事件过程: Private Sub sub1(p,m,n) p=p + 1 : m = m + 1 : n =n + 1 Print p;m;n End Sub Private Sub Command1_Click() x=6 : y=4 : z=2 Call sub1(x,y+1,(z)) Print x;y;z End Sub 程序运行后,单击命令按钮,则窗体上第二行显示的内容是

A.7 6 3

B.7 4 2

C.6 4 2

D.4 6 3


正确答案:B
解析:本题考察的是函数过程的调用和参数传送。当发生了Command1的单击事件时,调用函数过程sub1,虽然sub1函数过程在定义时3个参数都被定义成传址方式传送,但在调用时只有第1个参数是变量,按引用传送,其他两个参数均按传值传送。参数传送后,进入subl函数过程执行,p、m和n均加1分别得到的值为7、6和3。函数过程调用返回后,只有x的值发生了变化,变为7,y和z的值仍为4和2。

第3题:

在窗体中添加一个命令按钮,编写如下程序: Private Sub Test(p,m,n) p=p+1:m=m+1:n=n+1 Print "Sub: ";p;m;n End Sub Private Sub Command1.Click() a1=1:b=2:c1=3 Call Test((a,b1+3,(c1)) Print "Main:";a1;b1;c1 End Sub 程序运行后,输出结果为

A.Sub: 2 6 4 Main: 2 6 4

B.Sub: 2 6 4 Main: 2 6 4

C.Sub: 2 6 4 Main: 1 2 3

D.Sub: 2 6 4 Main: 2 2 3


正确答案:D
解析:这是在实现子过程被调用时参数虚实结合的问题。a1为变量按址传送,b1+3和(c1)为表达式按值传送。

第4题: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命题P(n)对任何自然数正确,一般包括两个步骤:第一,建立基础,例如证明P(1)正确;第二,建立推理关系,例如证明n≥1时,如果命题P(n)正确则可以推断命题P(n+1)也正确。这种推理关系可以简写为:n≥1时P(n)→P(n+1)。

将上述数学归纳法推广到二维情况。为证明命题P(m,n)对任何自然数m与n正确,先证明P(1,1)正确,再证明推理关系______正确。

A.m≥1,n≥1时,P(m,n)→P(m+1,n+1)

B.m≥1,n≥1时,P(m,n)→P(m,n+1)以及P(m+1,n+1)

C.m≥1,n≥1时,P(m,n)→P(m+1,n)以及P(m,n+1)

D.n≥1时,P(1,n)→P(1,n+1);m≥1,n≥1时,P(m,n)→P(m+1,n+1)

A.

B.

C.

D.


正确答案:D
解析:数学归纳法证明二维命题P(m,n)对任何自然数m与n正确,可先建立基础,证明P(1,1)正确。接着建立推理关系,证明n1时,如果命题P(1,n)正确则可以推断命题P(1,n+1)也正确,简记为n1时,P(1,n)→P(1,n+1);进一步证明m1,n1时,如果命题P(m,n)正确则可以推断命题P(m+1,n+1)也正确,简记为m1,n1时,P(m,n)→P(m+1,n+1)。

第5题:

在窗体中添加一个命令按钮,编写如下程序: Private Sub Subl(p,m,n) p=p+1:m=m+1:n=n+1 Print"subl:";p;m;n End Sub Private Sub Command1_Click() al=1:b=2:c1=3 Call Subl(a,b1+3,c1) Print"Main:";a1;b1;c1 End Sub 程序运行后,输出结果为

A.Sub:2 6 4 Main:2 6 4

B.Sub:2 6 4 Main:2 6 4

C.Sub:2 6 4 Main:1 2 3

D.Sub:2 6 4 Main:2 2 3


正确答案:D
解析:考查考生对参数传递的掌握情况。
  [解题要点] 这是在实现子过程被调用时参数虚实结合的问题。a1为变量按址传送,b1+3和c1为表达式按值传送。
  [错解分析] 参数的传值方式和传址方式的区别。
  [考点链接] 函数调用和参数传递。

第6题:

在窗体上画一个命令按钮,然后编写如下事件过程: Private Sub Commandl_Click() Dim m As Integer, n As Integer, p As Integer m=3: n=5: p=0 Call Y(m, n, p) Print Str(p) End Sub Sub Y(ByVal i As Integer, ByVal j As Integer, k As Integer) k=i+j End Sub 程序运行后,如果单击命令按钮,则在窗体上显示的内容是( )

A.4

B.6

C.8

D.10


正确答案:C
解析:此程序考查了函数的调用,函数过程有3个形参,功能是将第一个和第二个形参的和赋给第三个形参,其中前两个形参是按值传递,不会影响实参的数值,即在调用函数过程的过程中,不变化实参的数值;而第三个形参是按址传递,传递的是实参的地址,这样实参会随着过程中形参的变化而变化,即改变实参的数值。在主调过程中定义了三个整型变量,分别赋值3、5、0,调用过程后 m,n的数值仍然是3、5,而p的值不再是0而变为8即m、n的和,这也是被调函数的作用。

第7题:

在窗体上画一个命令按钮,然后编写如下事件过程:Private Sub Command1_Click( ) Dim m As Integer,n As Integer,p As Integer m=3:n=5:p=O Call Y(m,n,p) Print Str(p)End SubSub Y(ByVal i As Integer,ByVal j As Integer,k As Integer) k=i + jEnd Sub程序运行后,如果单击命令按钮,则在窗体上显示的内容是

A.4

B.6

C.8

D.10


正确答案:C
解析:此程序考查了函数的调用,函数过程有3个形参,功能是将第一个和第二个形参的和赋给第三个形参,其中前两个形参是按值传递,不会影响实参的数值,即在调用函数过程的过程中,不变化实参的数值;而第三个形参是按址传递,传递的是实参的地址,这样实参会随着过程中形参的变化而变化,即改变实参的数值。在主调过程中定义了三个整型变量,分别赋值3、5、0,调用过程后m、n的数值仍然是3、5,而p的值不再是0而变为8,即m、n的和,这也是被调函数的作用。

第8题: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命题P(n)对任何自然数正确,一般包括两个步骤;第一,建立基础,例如证明P(1)正确;第二,建立推理关系,例如证明n≥1时,如果命题P(n)正确则可以推断命题P(n+1)也正确。这种推理关系可以简写为:n≥1时P(n)→P(n+1)。 将上述数学归纳法推广到二维情况。为证明命题P(m,n)对任何自然数m与n正确,先证明P(1,1)正确,再证明推理关系(53)正确。

A.m≥1,n≥1时,P(m,n)→P(m+1,n+1)

B.m≥1,n≥1时,P(m,n)→P(m,n+1)以及P(m+1,n+1)

C.m≥1,n≥1时,P(m,n)→P(m+1,n)以及P(m,n+1)

D.n≥1时,P(1,n)→P(1,n+1);m≥1,n≥1时,P(m,n)→P(m+1,n+1)


正确答案:C
解析:本题希望启发大家深化对数学归纳法本质的理解,而深化的逻辑思维还会产生推广、创新的意念。
  可以将命题P(m,n)的定义域以二维点阵图来描述。
  (1,1)  (1,2)  (1,3), (1,4),…
  (2,1)  (2,2)  (2,3), (2,4),…
  (3,1)  (3,2)  (3,3), (3,4),…
  每一对自然数(m,n)表示一个点(m表示行号,n表示列号,行数与列数均无限)。
  试题中已经说明,对左上角的点(1,1)已经证明了P(1,1)的正确性,即已经建立了数学归纳的基础,现在来研究分析各选项中的推理关系:从(1,1)点基础能否推导到所有的点(m,n)。
  选项A的推理关系“m1,n1时,P(m,n)→P(m+1,n+1)”说明从任一点(m,n)出发可以推导到它的右下点(m+1,n+1)。显然,根据(1,1)点基础,以及这样的推理关系,只能推断出该命题对(2,2),(3,3),…,(n,n),…,(在图上呈现为对角线上所有的点)正确。
  选项B的推理关系“m1,n1时,P(m,n)→P(m,n+1)以及P(m+1,n+1)”说明从任一点(m,n)可以推导到它的右邻居点和右下点。显然,根据(1,1)点的基础,以及这两个推理关系,只能推断出该命题对所有的点(m,n)(m≤n)(在图上呈现为对角线及其上三角所有的点)正确。
  选项C的推理关系“m1,n1时,P(m,n)→P(m+1,n)以及P(m,n+1)”说明从任何一点可以推导到它的下邻居点和右邻居点。显然,根据(1,1)点的基础,以及前一个推理关系,就能推导到第一列的所有点;再根据后一个推理关系,就能推断出该命题对图上所有的点都正确。
  选项D的推理关系“n1时,P(1,n)→P(1,n+1);m1,n1时,P(m,n)→P(m+1,n+1)”说明从第一行的任何一点可以推导到它的右邻居点;从图中任何一点可以推导到其右下 点。显然,根据(1,1)点基础,以及前一个推理关系,可以推导到第一行所有的点;再根据后一个推理关系,只能推断出该命题对所有的点(m,n)(m≤n)(在图上呈现为对角线及其上三角所有的点)正确。
  因此,选项C是正确的。
  按同样的思维方式,数学归纳法还可以做更多的推广。
  例1:P(1)正确:n1时{P(1),P(2),…,P(n)}→P(n+1),则n1时P(n)正确。
  例2:P(素数)正确:n2时P(n)→P(n-1),则n1时P(n)正确。
  例3:P(1),P(2),…,P(2n)正确;m+n为偶数时{P(m),P(n)}→P((m+n)/2),则n1时P(n)正确。
  例4:P(1,1),P(1,2)正确;{P(m,n),P(m,n+1)}→{P(m,n+2),P(m+1,n)},则m1,n1时P(m,n)正确。

第9题:

●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命题 P(n)对任何自然数正确,一般包括两个步骤:第一,建立基础,例如证明P(1)正确;第二,建立推理关系,例如证明n≥1 时,如果命题P(n)正确则可以推断命题P(n+1)也正确。这种推理关系可以简写为:n≥1 时P(n)→P(n+1)。 将上述数学归纳法推广到二维情况。为证明命题P(m,n)对任何自然数m与n正确,先证明P(1,1)正确,再证明推理关系 (53) 正确 。

(53)

A. m≥1,n≥1时,P(m,n)→P(m+1,n+1)

B. m≥1,n≥1时,P(m,n)→P(m,n+1)以及P(m+1,n+1)

C. m≥1,n≥1时,P(m,n)→P(m+1,n)以及P(m,n+1)

D. n≥1时,P(1,n)→P(1,n+1);m≥1,n≥1时,P(m,n)→P(m+1,n+1)


正确答案: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