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在“创作”模块的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聆听《沂蒙山小调》,并分析“鱼咬尾”的发展手法,然后用该手法写作旋律,该教学活动符合( )的教育思想。

题目
老师在“创作”模块的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聆听《沂蒙山小调》,并分析“鱼咬尾”的发展手法,然后用该手法写作旋律,该教学活动符合( )的教育思想。


A.奥尔夫
B.柯达伊
C.铃木镇一
D.戈登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在‘创作’模块的教学中,陈老师先让学生欣赏《春江花月夜》,接着引导学生分析和归纳乐曲加花变奏的创作手法,最后,教师提供一个音乐动机,让学生运用该技法创编旋律。”该音乐活动是( )。


A.自由创作
B.采风创作
C.命题创作
D.模仿创作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对于高中音乐课堂活动的了解。题干中“陈老师让学生在分析归纳出《春江花月夜》的加花变奏手法之后,再让学生同样运用这一旋律发展手进行创作”,属于模仿创作。D项正确。

A、B、C三项:为干扰项。与题干不符,排除。

第2题:

下列谱例用了哪种旋律发展手法?

A.(同头)换尾
B.鱼咬尾
C.(起承转)合
D.换头合尾

答案:B
解析:
题干中的旋律采用的是“鱼咬尾”的创作手法,该手法主要特点为:前一句旋律的结束音和下一句旋律的第一个音相同的结构,也叫衔尾式、接龙式,典型的歌曲有《沂蒙山小调》等。故本题选B。

第3题:

《春江花月夜》原是一首琵琶曲,原名为《夕阳箫鼓》,乐曲描绘了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该曲主题旋律在创作手法上采用了中国民乐传统的( )。

A.螺蛳结顶
B.鱼咬尾
C.模进
D.同头换尾

答案:B
解析:
《春江花月夜》意境优美,乐曲结构严密,旋律古朴、典雅,节奏比较平稳、舒展,用含蓄的手法表现了深远的意境,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此曲音乐的主题旋律尽管有多种变化,新的因素层出不穷,但是前一句旋律的结束音和下一句旋律的第一个音相同,这种创作手法叫作鱼咬尾。

第4题:

旋律写作。
要求:
(1)以下面谱列中乐句作为第一乐句,运用鱼咬尾的手法编写3-4小节。(5分)
(2)再根据1-4小节创作5-8小节,构成一个单一部曲式的乐段。(5分)



答案:
解析:

第5题:

下列谱例用了哪种旋律发展手法?( )

(谱例缺头)

A.(同头)换尾
B.鱼咬尾
C.(起承转)合
D.换头合尾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对旋律发展手法的认识。题干中的旋律釆用的是“鱼咬尾”的创作手法,其特点是后一个乐句的结尾和前一个乐句的开头是同一个音。B项正确。

A、C、D三项:为干扰项。与题干不符,排除。

第6题:

根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基本理念,对教学设计中的展开阶段进行分析(7分),并说明理由(8分)。

【课题名称】《清流》

【教学对象】选修“创作”模块的学生

【教学内容】用支声复调改写二声部歌曲(清流》

【主要目标】学习支声复调,能够模仿范例改写一个乐句。

(其他目标略)

【教学过程片段】

一、导入阶段(略)

二、展开阶段:新课教学

1.老师播放合唱曲《清流》,学生欣赏。

2.视唱歌曲旋律

(1)学生随琴视唱歌曲低声部旋律,老师注意纠错。

(2)学生随琴学习歌曲高声部旋律后,分组用“lu"进行两声部合唱。

3.歌曲分析

师问:低声部旋律的线条有什么特点?在音程和节奏上与高声部有什么关系?

生答:旋律的线条起伏比较平缓。很多音程关系都是三度和四度,有的音一样,前四句的节奏也完全一样......

4.老师写作示范

(1)老师讲解支声复调的写作手法。

(2)老师先示范改写结束句的低声部旋律,然后让学生视唱,再用“lu”与高声部合唱。

5.学生尝试写作

(1)学生运用支声复调的手法,改写低声部旋律。

(2)选出刘红同学的作品进行展示和点评。

师:许多同学都写得较好,但老师更欣赏刘红同学写的旋律,主要有几点值得赞赏.....结尾的三个音,比老师写的更有特色。

(3)学生练唱刘红同学的低音部旋律,并与高声部合唱。

三、小结


答案:
解析:
课例点评题是中学音乐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科目使用的题型。通过呈现有代表性、典型性的中学音乐课堂教学案例,要求考生运用相关知识进行分析、评论,回答相关问题。

第7题:

“老师在‘创作’模块的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聆听《沂蒙山小调》,并分析其‘鱼咬尾’的发展手法,然后用该手法写作旋律”,该教学活动是( )。


A.自由创作
B.采风创作
C.命题创作
D.模仿创作

答案:D
解析:
题干中,教师引导学生聆听歌曲并分析歌曲的旋律发展手法,得出:“鱼咬尾”的手法,并用这种“鱼咬尾”来进行写作,属于运用模仿歌曲的写作手法进行创作。

第8题: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老师播放具有浓郁的新疆民族特色的图片和视频片段,来进行导入。
老师设置问题:同学们猜一猜这些内容都是表现我国哪个少数民族的特色的?
学生自由回答。
2.老师归纳总结:新疆维吾尔族是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位于我国新疆地区,这个民族的人民能歌善舞,有自己独特的民族服饰和舞蹈特色,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和这个少数民族有关的歌曲,它是用来告诉大家要珍惜时间、珍惜生活的,这首的名字叫做——《青春舞曲》。
(二)初步感知
1.欣赏歌曲
(1)老师设置问题:歌曲分几个部分?分别是什么内容?
学生讨论回答。
(2)以小组的形式回答刚才老师提出的问题,并说明划分的理由。
2.介绍歌曲相关知识
(1)介绍“鱼咬尾”的创作手法,并展示相关的谱例。
①引导学生先根据字面意思,理解创作手法的特征;
②再根据相关谱例,找出乐谱的写作特点,并尝试自由根据“鱼咬尾”的创作手法进行旋律编创。
(2)了解重复的写作手法。并以小组的形式讨论和思考,还有哪些大家熟悉的乐曲是采用了重复和“鱼咬尾”的旋律发展手法进行创作的。
(三)探究学习
3.学唱歌曲
(1)学生先在教师的电子琴伴奏中视唱旋律。
(2)学生跟随视频音乐哼唱旋律(老师引导学生一边哼唱,一边用手拍击节奏)。
(3)难点突破,注意情绪和节拍的准确掌握,要演唱出活泼、欢快的乐曲风格。
老师设置问题:你们认为哪个地方不太好唱?
学生讨论回答
(4)播放音乐视频,学生体会旋律的旋律特点,采用通俗音乐的创作手法。
(5)老师将难点范唱,学生模唱。
(6)学生随视频齐唱歌曲(加深情感体验)
(四)拓展延伸
1.观看相关的舞蹈视频,学习具有浓郁特色的维吾尔族舞蹈动作。
2.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舞蹈创编,并能够为歌曲进行伴舞。
3.小组分别进行舞蹈展示,其他同学进行歌曲演唱,教师并对各个小组的表演做出评价。
(五)小结作业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已经初步了解了旋律的创作手法——鱼咬尾、重复,并且能完整的有感情的演唱歌曲。课下请同学们搜集其他劝勉人们珍惜时间的歌曲,下节课可以与其他同学进行分享。



【答辩题目解析】
1.请简单介绍维吾尔族民歌。
2.你认为作为一名音乐老师,让你学生对音乐产生兴趣的方法有哪些?


答案:
解析:
1、维吾尔族民歌从体裁上分有爱情歌曲、劳动歌曲、历史歌曲、生活习俗歌,囊括了中国、欧洲、波斯阿拉伯三个音乐体系,其中主要采用的是波斯阿拉伯体系。音乐多以五声、六声、七声多种音阶,多出现一些切分节奏、弱拍起唱的现象。代表作品有《阿拉木汗》《掀起你的盖头来》《送我一只玫瑰花》等。

2、(1)音乐经验的获得。让学生对音乐本身进行体验,产生兴趣。要让学生多听音乐,只有熟悉的东西才会让人产生感情,才能使人产生兴趣。音乐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只有发现在学生身边的事情,生活上的事情才会让他们产生共鸣,才会提起他们的兴趣
(2)教师必须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必须遵循学生的人格、个性、情感和智慧,一切以牺牲学生人格、个性换取学生未来成就的做法都是不人道的。培养学生兴趣还应注意多鼓励、肯定学生,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第9题:

下面谱例使用了哪一种旋律发展手法?( )

A.密接合应
B.鱼咬尾
C.螺蛳结顶
D.同头换尾

答案:B
解析:
知识点:对旋律发展手法的理解。谱例中呈现的是华彦钧的名作《二泉映月》的基本主题,仔细观察第一乐句的结束音(第2小节的前两拍)与第二乐句的起始音(第2小节第三拍),二者是完全相同的,这样的作曲技法我们称之为“鱼咬尾”,即后一乐句的开始音与前一乐句的结束音相同。B项当选。

A项:“密接合应”是赋格主题再现的技巧之一,指每一个声部进入的时候并不等待前一个声部完全结束,而出现同一个主题在多个声部上以一定的时间和音高差距叠置的现象,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螺蛳结顶”指的是将原有的乐句运用提取骨干音的方式进行逐步紧缩,最终以简洁的单音结束的手法,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同头换尾”是指两个乐句前半句相同,后半句不同的写作手法,与题干不符,排除。

第10题:

在高中鉴赏课《沂蒙山小调》中,聆听结束后老师请学生回答歌曲的体裁,学生回答后老师对学生做出鼓励性评价,并在学生成长阶段评价记录册中写道:“该同学能够准确听辨不同的体裁和形式”。这种评价方式是()。


A.自评

B.互评

C.他评

D.定量测评

答案:C
解析:
教学活动中的评价方式主要有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定性述评和定量测评、自评、互评和他评这几种形式。教师记下评语是进行他评的有效形式。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