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基本理念,对教学设计中的导入阶段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建议。

题目
根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基本理念,对教学设计中的导入阶段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建议。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鉴赏课上, 在欣赏莫扎特《第 40 交响曲》 中的《g 小调小步舞曲》 时, 金老师要求学生谈谈感受, 有一位学生回答说:” 我觉得这是一首明快的乐曲。” 金老师说:” 这可是小调音乐呀, 小调音乐应该是什么样的感觉? 是明亮的? 还是暗淡的? ” 在他的指导下, 学生最终说出了让老师满意的答案。
问题:
根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 年版)》 基本理念, 分析金老师教学中的问题(7 分), 并针对问题提出改进建议(8 分)


答案:
解析:
金老师的做法是相对合理的,但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优点:(1)金老师做到了《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音乐课程中涉及的所有领域都应强调学生的音乐实践,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演唱、演奏、聆听、综合性艺术表演和即兴编创等各项音乐活动。金老师带领学生聆听作品,并让学生自己去分析与感受,这是非常值得学习的地方。
(2)金老师做到了新课程标准当中的第四条“弘扬民族音乐,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音乐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音乐历史上,无论是传统民族民间音乐,还是近现代优秀的音乐创作,都是人类珍贵的艺术财富,是音乐课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该老师在课上对外国作品《第40交响曲》中的选段进行聆听之后,提问学生的感受,说明金老师善于引导学生,逐步去欣赏外国作品,感受外国音乐文化,值得我们去学习。
缺点:金老师没有很好地做到新课程标准当中的最后一条“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音乐课的全部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的位置。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把全体学生的普遍参与和发展不同个性有机结合起来,为学生发展音乐才能提供空间。金老师在听到学生回答的答案之后,虽然没有用语言去否定学生,但是还是引导学生回答出他所认为的正确答案。
改进建议:每个人在欣赏一段音乐时,都会有不同的感受,作为老师,不应该将自己对于作品的理解强加给学生,“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每一个想法,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第2题:

依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基本理念,分析下面七年级欣赏课例,并对其教学设计、教学环节进行点评。
? 【课题名称】非洲的灵感——鼓乐
? 【教学内容】欣赏加纳鼓乐
? 【教学目标】
? 1.从欣赏中提炼节奏,并初步感受加纳鼓乐的节奏特点。
? 2.通过参与鼓乐演奏,体验加纳鼓乐的风格特点。


答案:
解析:
(1)此教学设计中缺少教学重难点,在教学过程环节缺少小结与作业环节。
我们可以把教学重难点设置为:
教学重点:初步感受加纳鼓乐的节奏特点。
教学难点:鼓乐演奏。
教学过程环节中的小结与作业设置为:
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今天所学的加纳鼓乐及其风格特点,并请学生回家练习实践。
(2)本课的教学设计虽然内容丰富,导人环节更是能够给学生带来直观的感受,在欣赏体验的环节,教师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在探究环节教师带领学生练习节奏,更是能够加深学生对于加纳鼓乐的理解。这说明教师在课前也是做足了功夫,但是还是有一些环节存在问题。
①教学目标:三维目标混乱,目标应为三个维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但此教学设计中并未这样设计,可以设计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欣赏,领略非洲鼓乐的魅力,初步对非洲音乐产生兴趣。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参与鼓乐演奏,体验加纳鼓乐的风格特点。
知识与技能目标:在欣赏中提炼节奏,学习敲击节奏并初步感受、了解加纳鼓乐的节奏特点。
②知识拓展环节
教师引导学生观看一段非洲舞蹈视频并模仿学习非洲舞蹈动作的愿望是好的,但是应该要与本课加纳鼓乐相联系,教师要引导学生一起探讨一下舞蹈动作的节奏特点,再去根据这三种特点编创模仿。在这一环节的第三点里学生随着加纳鼓乐音乐,一部分同学敲打鼓乐节奏,另部分同学表演非洲歌舞,这一环节设置得也很精妙。教师在实际教学的时候要注意课堂纪律的把握,可以创设一个非洲部落音乐会的场景,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本课的知识点。

第3题:

依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基本理念,按下列要求进行教学设计。
教学对象:八年级。
教学内容:标题音乐《在中亚细亚草原上》
要求:
(1)设定教学目标。
(2)针对教学目标设计导人环节和学唱主题旋律的具体教学策略与过程。


答案:
解析: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够感受、体验乐曲中音乐要素在表现音乐情绪、刻画音乐形象方面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听主题、唱主题、模拟音响,体验音乐要素与音乐内涵的关系.
【知识与技能】能背唱乐曲主题,并对乐曲曲式结构有一定的了解。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
首先我们来欣赏一幅油画,它的名字叫《在中亚细亚草原上》(出示油画)。可能同学们会觉得它不论时间与空间上都离我们很远,那么我们有没有办法让它离欣赏者很近,甚至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呢(提示学生可以从人的视觉与听觉人手)
那我们就来给它配乐,在配乐之前我们必须对油画的内容有些了解(出示文字),根据文字提示我们想想它可能出现哪些音乐或声音,
【设计意图】从画面进入让学生认识到标题音乐的标题来源有暗示作用,为课程的顺利展开做铺垫。
(二)新课讲授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作曲家是如何做的,欣赏以下片段音乐做出连线并说出共有几个主题。
(初听)
A.俄国卫队音乐1(主题)独奏
B.商队渐渐远去音乐2(对比复调)
C.安然无恙的当地商队音乐3(主题2)(教师简单介绍英国管)
D.二者关系融洽音乐4(主题1齐奏)
E.飘过来的俄国曲调音乐5(主题l渐漫)(教师简单介绍单簧管)
问:共有几个主题
1.为何A、B、E同为一主题而表现的音乐内涵却各不相同(A与E是力度上的变化,而A与B是节奏与力度的变化)
2.你是从哪方面感受出C的安然无恙(旋律与音色上,可以从英国管是在特定情景下才用的乐器入手进行引导)
3.你是从哪听出来二者关系融洽的呢(从旋律的层次上,它们用的是对比复调,进行得非常和谐、【设计意图】变学生被动欣赏变为主动,并感受音乐要素与音乐内涵的关系。
(三)学唱旋律、模拟音响
1.学唱主题
当它是“飘过来的俄国曲调”时它的力度是怎样的如果我们用一个音来演唱,请问用哪个音更合适呢接下来我们用“a”来演唱.注意飘的感觉。
当它描述俄国卫队时,我们用什么音会好一些呢从学生回答中选一个音来演唱,注意它的气势。
当它描述的是渐渐远去的商队时,注意它的速度与力度,接下来我们用“lu”来演唱。
2.学唱旋律主题我们用哪个音来唱注意旋律的悠闲感。
3.复调的模唱,注意两声部的和谐性。分别用“lu"与“la"演唱。
请学生自寻音源模仿马蹄声(用双响筒与舌花模仿),把以上旋律联起来。
【设计意图】使学生参与到音乐的创作中,亲身体验音乐要素与音乐内涵的关系,并轻松掌握音乐曲式结构。
【课堂小结】
我们这节课欣赏并切身感受了这首著名的标题音乐.对音乐的要素与音乐内涵的关系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希望同学们课下多了解下其他的标题音乐,这节课就到这里.同学们再见!

第4题:

依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基本理念,按照下列要求进行教学设计。教学对象:七年级学生教学内容:学唱《划船曲》要求:

(1)设定教学目标。(10分)

(2)写出教学难点。(5分)

(3)针对教学难点,设计具体的教学策略与过程。(20分)


答案:
解析:
本题是一道教学设计题,共三问:

第一问要求设计教学目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三个维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2.四个要求:①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②行为条件,如时间、场所等;③行为动词必须是具体、可测评的;④表现程度及质量效果。3.制定的依据:①学科课标;②教材情况,即《划船曲》在教材中或单元中的作用、地位及重要性;③学生情况,即学生所具备的基础知识水平和理应达到的水平,以及学生的具体兴趣、认知情况等等。

第二问要求设计教学难点,明确教学难点的概念,教学的难点是指学生不易理解的知识,或不易掌握的技能技巧。难点不一定是重点。也有些内容既是难点又是重点。难点有时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来定,同样一个问题在不同班级里不同学生中,就不一定都是难点。

第三问是一道教学设计题,可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考虑:①从问题出发点寻找答案,本题的关键点为选取其中一个教学目标进行教学设计;②回忆教案设计步骤、内容;③回到材料中结合材料进行填充;④对设计好的教案进行检查和思考,确保完整。

第5题:

依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基本理念,按照下列要求进行教学设计。
? 教学对象:七年级
? 教学内容:学唱《可爱的家》
? 要求:.
? (1)设定教学重点和难点。(10分)
? (2)针对重点与难点写出教学策略与基本步骤。(25分)
可爱的家





答案:
解析:
《可爱的家》
一、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充分地参与歌曲表现并获得丰富的个性体验。
2.教学难点:弱起小节。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播放一组家庭视频(歌曲为《让爱住我家》,画面为家庭图片),邀请会唱的同学跟着轻轻
唱一唱。
设问:照片上每个人的表情都是怎样的?为什么他们都在笑?听了背景音乐,你们又想到了
什么?(板书:可爱的家)
设问:家带给你怎样的感觉?请用一个词语表述。
讨论;那些年自己家人之间一些幸福的事情,引出今天所要学习的歌曲《可爱的家》。
(二)新课教授
1.欣赏完整歌曲(合唱版本)并简单介绍这首歌。
设问:歌曲描写的内容是什么?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2.给学生讲述它的创作过程:这首歌是作曲家比肖普为歌剧《克拉里——米兰姑娘》写的主题歌,并把这部歌剧的内容讲一下,歌曲采用英国西西里尼民歌的音调写成。
3.用投影仪把歌曲的旋律显现出来并请一位同学上来用彩色的笔把旋律线条勾画出来,老师在旁边加以指导。
设问:这首歌的旋律线条是平淡还是起伏跌宕的?应该以什么样的情绪来演唱?
4.学习歌曲的旋律,用单手打击节奏,学生轻声随琴跟唱。男生低声部,女生高声部,主动引导学生找出弱起小节并加以讲解。
5.分析歌曲结构,加入歌词,采用男生、女生合唱形式演唱歌曲。
(1)请学生们画出这首歌的结构,相同的乐句用相同颜色的笔画。
(2)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分析歌曲结构,教师加以启发指导。
(3)首先女生演唱高声部歌曲,其次男生演唱低声部歌曲,最后男女生合唱,教师进行指导。
6.请同学们跟着音乐把歌曲演唱一遍,(学生跟音乐演唱歌曲,老师用钢琴伴奏)注意歌曲的基本情绪,有感情地演唱,完整合唱歌曲。
(三)巩固与提高
1.请学生根据歌曲的内容及自己的感受来做即兴小品表演。
2.全体用合唱的形式来唱这首歌,分声部,并表演动作,用轮唱、伴唱的形式来演唱。

(四)小结与作业
这首歌的歌词带给我们的是家的幸福和温馨,说到家,说到家中的父母,我们心中都有自己的故事,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小家,在学校我们共同拥有一个大家,无论是小家还是大家,我们应该彼此和睦相处,互相关心,珍惜这份家庭的缘分,关爱家人,关爱他人。

第6题:

依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基本理念,按照下列要求进行教学设计。
教学对象:七年级学生
教学内容:学唱《划船曲》
要求:
(1)设定教学目标。
(2)写出教学难点。
(3)针对教学难点,设计具体的教学策略与过程。


答案:
解析: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唱《划船曲》了解歌曲表达的人文内涵,感受国外民歌的艺术魅力.产生浓厚的兴趣。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自主演唱的形式,提升表现能力及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知识与技能】能够有感情地、完整地演唱整首歌曲,掌握弱起小节的打拍方式。
【教学难点】
能够掌握弱起小节的打拍方式,能够准确切入音乐,完整演唱歌曲。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师:同学们,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了几首地方的民歌,你们来猜一下。
第一首《沂蒙山小调》
生:……
第二首《山丹丹花开红艳艳》
生:……
第三首《走西口》
生:……
师:今天老师再带领你们去一个地方,学习一下当地的民歌,感受一下当地民歌魅力.并想一想这与中国的民歌有什么不一样
二、新课教授
1.播放多媒体,老师带领学生对歌曲进行第一遍听赏,并请同学们说一说听完歌曲后的第一感受是什么速度如何把对自己印象最深的一句哼出来。
2.老师给学生进行范唱,学生跟着老师轻声地哼唱歌曲的旋律,画出歌曲的旋律线条.
3.加入划船的动作,再让学生跟着旋律学习歌曲.
4.教师弹奏钢琴,教唱第一遍。
同学们,在学习歌曲的过程中,老师发现大家有一个地方,起拍不是特别得准确.我们下面来看一下今天的一个新的知识点——弱起节奏。
5.学习弱起节奏
(1)教师简单讲解弱起节奏,学生能够理解弱起节奏的概念,跟着老师一起打下面节奏。

(2)跟着老师对下列节奏击打之后,老师将学生四人分为一组,进行相互问的击打练习.并由每组向老师进行逐一汇报。
(3)老师弹奏钢琴,学生演唱巩固弱起部分,并多次学唱歌曲。
6.跟随多媒体伴奏.完整演唱歌曲。
7.分析歌曲情感,速度和力度,适合加什么样的动作,将学生分组进行讨论。
8.学生跟随伴奏,有感情地演唱全曲,并加入创编的动作。
三、拓展延伸
老师播放视频,关于印度尼西亚的民族风情.介绍印度尼西亚的相关知识。

第7题:

根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分析下面案例片段。
某教师在《北京的金山上》的演唱教学中,导入时播放了《北京的金山上》等歌曲。首先让同学们“说”西藏,讨论西藏的风土人情;然后让同学们进行对比,“比”西藏、“赞’’西藏,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共同表达对西藏的赞美。
要求:
(1)对案例提出自己的判断。(3分)
(2)对教学过程客观评价。(5分)
(3)对案例提出教学建议。(7分)


答案:
解析:
(1)本案例是一个问题案例。
(2)本案例是以“北京的金山上”的演唱为教学内容,但课堂上忽略了音乐本体,过多地讲解西藏相关文化,淡化了音乐学科的特点,忽略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过多地关注了学科以外的文化知识,不符合新课标的要求,曲解了“突出音乐学科特点,关注学科综合”等课程基本理念。在教学中,学科综合应该突出音乐艺术的特点,拓展学生的文化艺术视野,为的是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音乐,而不是本末倒置,无限度地外延与拓展,将音乐课上成历史、地理、自然等课。
(3)实践告诉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应遵循听觉艺术的感知规律,突出本专业音乐学科的特点,正确地处理音乐知识、技能的学习与审美体验和文化认知能力的关系。在新课程音乐教学中提倡拓展民族文化,但要把主要的精力放到音乐本体的教学上。因为它是发展学生审美体验、艺术表达和文化认知的基础。

第8题:

依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基本理念,按照下列要求进行教学设计。
教学对象:九年级学生
教学内容:演唱《青春舞曲》
要求:
(1)设定教学目标。
(2)设定教学重难点。
(3)针对教学目标与重难点,设定具体的教学环节和过程。


答案:
解析:
《青春舞曲》
 一、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热爱少数民族音乐的兴趣,通过学习歌曲,懂得青春易逝,知道珍惜光阴的道理。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欣赏和学唱歌曲,了解新疆和西部民歌的风格特点,体会作品中轻快活泼的情绪;通过训练和实践活动,学生感受歌曲的音乐表现形式,培养节奏感和创造力。
 3.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在歌曲中找出音乐的基本要素,学习新疆音乐典型的节奏型。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学会用自然圆润的声音,欢快活泼的情绪演唱《青春舞曲》。
 2.教学难点:感受歌曲的音乐表现形式,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和创造力。
 三、教学用具
电子琴、多媒体、三角铁、碰铃、铃鼓、沙锤、手鼓。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播放《青春舞曲》,由老师跳新疆的舞蹈。
老师设置问题:这是哪里的舞蹈
学生自由回答。
老师总结:这是新疆少数民族的舞蹈,让我们插上翅膀一起飞入美丽的新疆。
老师播放新疆少数民族音乐的视频,学生感受新疆少数民族的民族风情,了解部分新疆少数民族的歌曲。
(二)新课教授
 1.欣赏《青春舞曲》
老师设置问题:这首歌的音乐情绪是怎样的节奏特点是怎样的
学生自由回答。
老师归纳总结:这首作品的节奏感非常强,音与音之间的距离非常近,歌曲出现了连续十六分音符,节奏密集而紧凑,带给我们欢快、热情的情绪。
老师设置问题:演唱形式是怎样的
学生自由回答。
老师归纳总结:我们听到的这个版本的《青春舞曲》是单声部的演唱形式,
我们把这种形式叫作齐唱。
 2.练习新疆音乐典型的基本节奏型
(1)教师指出歌曲的节奏型。
(2)学生模仿、练习节奏型。
老师强调附点音符和切分音的时值记法,并做正确示范。学生依据教
师的提示分别拍击节奏。
(3)学生演奏典型的节奏型。
(4)学生根据《青春舞曲》的音乐,敲击典型的节奏型。
 3.学唱歌曲
(1)老师弹唱歌曲,学生击掌伴奏。
(2)学生朗读歌词,注意“字正”“腔圆”。
(3)练习旋律中的音准和节奏。
老师设置问题:这首歌哪些地方比较难唱
学生自由回答。
老师根据学生找出的难学的旋律重点学唱。
①通过旋律模进的练习方法解决音准问题。
②附点音符的练习。
③了解反复记号。
老师弹奏,学生演唱。
(4)学习歌唱方法。
老师示范正确和错误的两种声音,由学生判断正确的演唱方法。
老师引导:注意演唱的姿态,坐直,口腔打开,保证我们气息的通畅,我们要用气息来控制声音,让我们的声音竖起来,这样能够更有立体感,注意速度要匀速。
老师弹奏钢琴,学生演唱。
老师设置问题:这首歌曲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情绪来演唱歌曲
学生自由回答。
老师归纳总结:青春如小鸟一般去而不返的道理,告诫人们要珍惜宝贵的青春,应用欢快、饱满的情绪演唱。
(5)学生完整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学生运用正确的呼吸,用自然圆润的声音完整地演唱这首歌曲。
(三)巩固提高
 1.为歌曲创编乐器伴奏
(1)老师分发打击乐器,展示新疆音乐典型的节奏型。
简单的介绍手鼓:手鼓是新疆少数民族特有的乐器。
老师做示范,用手鼓敲击节奏型。
(2)学生根据打击乐器的音色练习敲击节奏。(没拿到乐器的同学可以拍身体的某个部位)
(3)学生分组表演:一组演唱,一组乐器伴奏。
 2.为歌曲创编舞蹈
(1)学生想出老师之前展示的舞蹈动作或其他的两三个新疆典型的舞蹈动作。
(2)由老师示范,学生学习舞蹈动作。(动脖子、绕手腕、垫步)
(3)学生根据歌曲的典型节奏型跳舞。
 3.将歌曲、乐器和舞蹈融合
(1)老师将学生分为三组:演唱组、舞蹈组、器乐组。
三组同学根据音乐分别排练,老师在一旁指导,学生可以加入自己的风格。
(2)学生表演。
老师评价:大家表演得很不错,演唱组的同学演唱得不错,打击乐器组的同学创编能力很强,舞蹈组的同学动作也很美,但是要注意表情要丰富,充满热情、欢快的气氛。
(3)学生完整、热情地表演。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让我感受到了你们的青春和活力,我也衷心地希望同学们能喜爱新疆的民歌,热爱我们的民族。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珍惜青春,珍惜时间,珍惜生命,拥有一个美好与精彩的人生!

第9题:

根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 年版)》 基本理念, 对教学设计中的展开阶段进行分析点评。
【课题名称】《丰收时节》
【教学对象】 七年级学生
【教学内容】 欣赏《丰收时节》 及综合创编
【主要目标】
1. 学习维吾尔族基本舞蹈动作, 感受“赛乃姆” 节奏。
2. 通过欣赏、 创编、 表演等实践活动, 围绕“丰收时节” 主题, 尝试创作和表演, 体会舞台表现的综合性特征。
(其他目标略)
【学时】 1
【教学过程片段】
一、 导入阶段(略)


答案:
解析:
该课例是一个相对丰富的案例,但也有部分内容需要更加合理的设计。
优点:(1)该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模仿维吾尔族舞蹈,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当中,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了“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的课程理念。
(2)该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每一步都与学生进行交流,时刻带领学生参与课堂,进行舞蹈动作表现;同时,在课堂中,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创编活动,学生可以用自己的方式表现作品,体现了
“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这一课程理念。
(3)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我国新疆舞蹈动作进行细致的展示与讲解,同时在舞蹈练习过程中,请学生模仿“摘葡萄”的动作,学习舞蹈的同时,传达着我国新疆维吾尔族的风土人情,体现了“弘扬民族音乐,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的课程理念。
缺点:(1)欣赏环节:老师在授课过程中既要带领学生欣赏乐曲,又要带领学生进行创编活动,但该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以舞蹈动作教授为主,将音乐与姊妹艺术结合在一起,虽然体现了“学科综合”,但在“突出音乐特点”上有所缺失,没有带领学生更好地聆听与欣赏乐曲,这种做法与音乐课程理念“突出音乐特点,关注学科综合”相违背。
(2)创编环节:该老师在音乐课堂中,虽然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参与课堂表现,但是在课堂当中并没有给学生太多的时间来练习舞蹈动作,没有关注到学生的个性发展,不符合“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的课程理念。
二、 展开阶段: 新课教学
1. 作品赏析--------天山脚下的《丰收时节》
(1) 学习与感受维吾尔族舞蹈特色
师: 示范维吾尔族舞蹈片段。
师问: 这是哪个民族的舞蹈? 老师的动作在表现什么? 心情如何?
(师生交流)
生: 尝试模仿“摘葡萄” 舞蹈动作。
师问: 你们的动作与老师刚才的动作有何不同?
(师生交流)
师: 指导学习:“摘葡萄” 舞蹈动作。
(手部动作、 脚步动作、 方位)
生: 舞蹈实践, 感受“赛乃姆” 及其典型节奏。
(2) 欣赏舞蹈视频《丰收时节》
师问: 作品运用了哪些舞蹈动作、 哪些舞台表现手法来展现收获的喜悦?
(板书: 舞蹈动作、 舞蹈队形、 舞蹈形式、 道具、 布景、 灯光) 师生交流舞台表现形式对“收获” 这一舞蹈主题的塑造作用。
2. 创编与实践------《收获时节》
师: 出示创编主题“收获时节”, 布置创编分组及要求。
(舞蹈组、 配乐组、 灯光组、 布景组、 摄影摄像组)
生: 分组实施创作实践, 教师指导。
生: 创作展示, 各组共同表演《收获时节》。
三、 小结

第10题:

案例:

张老师对音乐教学工作非常认真,备一节课需要花费三四天时间,教案内容丰富,教学过程完整;但她上课时总是无法调动学生的情绪,课堂的效果不是很理想,学生们都在说“太没意思了”“我不需要这个,因为根本用不到的”“我都听不懂的”,张老师也觉得自己的努力付诸东流。
问题:根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基本理念,分析张老师教学中的问题(7分),并针对问题提出改进建议(8分)。


答案: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对课程基本理念的理解和运用。《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1)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2)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 (3)突出音乐特点,关注学科综合(4)弘扬民族音乐,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 (5)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 “。 分析此题时要从张老师教学是否符合《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进行分析并给出建议。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