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分式的意义》

题目
初中数学《分式的意义》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答辩题目解析】
1.说一说你对本节课教材的理解。题目来源于考生回忆
2.说一说你本节课应用的教法学法。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初中数学《中位数的应用》
一、考题回顾



答案:
解析: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复习导入:课件展示问题2中某公司员工月收入数据资料表格。提问:如何得到数据的平均水平?
预设:平均数。
追问:是否还有其他量可以刻画相关数据特征?
引出本节课课题——中位数的应用。
(二)讲解新知
1.中位数的概念
沿用导入环节的情境,根据表格信息解决问题。
问题:计算员工收入的平均数。
预设:平均数是6276。
提问:计算的平均数能否反映该公司全体员工的收入水平?为什么?
学生思考,和同桌交流,汇报。
预设1:不能反映这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因为人员收入差距较大。
预设2:不能反映这组数据的平均水平。仅有3人收入在平均数上,另外22人在平均数下。
追问:那用什么数据来表示更好呢?
启发学生思考。教师给出中位数的概念并板书,让学生根据中位数的概念得到找中位数的方法,尝试找到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板书计算过程)。
教师追问:中位数能否反映该公司全体员工的收入水平?为什么?
预设:中位数能反映该公司全体员工的收入水平。因为将数据按顺序排列取中间的数字,也是平均水平的体现。
教师追问:本题中,平均数与中位数哪个能更好得反映这组数据的平均水平?什么时候用中位数反映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的量?
小组讨论:以数学小组为单位,4分钟时间。讨论结束后请小组派代表分享,全班交流结果。
预设1:本题中,对比平均数,中位数能更好反映这组数据的平均水平。
预设2:当一组数据中有偏大或偏小的数据时,用中位数更能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
(三)课堂练习
课件出示另一组数据,计算中位数。并说明中位数的意义。
(四)小结作业
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作业:课后习题。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怎么确定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什么时候用中位数反映数据的平均水平?
【参考答案】
求中位数时,首先进行数据的排序,然后分数据个数为奇数与偶数两种情况。总数个数是奇数的话,取中间的那个数为中位数;总数个数是偶数的话,取中间那两个数的平均数为原数据的中位数。
当一组数据中有偏大或偏小的数据时,用中位数更能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
2.常见数学思想有哪些?
【参考答案】
数形结合思想、转化思想、分类讨论思想、类比思想、函数方程思想、整体思想、极限思想等。

第2题:

初中数学《有理数加减法则》
一、考题回顾



答案:
解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出问题: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有理数加法法则和有理数减法法则的关系?
【参考答案】
有理数加法的学习是有理数减法法则学习的基础,有理数加法法则分别阐述了同号、异号、加0三种情况的有理数相加的计算方法,而有理数的减法法则是将被减数取相反数转化成有理数加法进行计算的,二者具有递进关系。
2.学习有理数加减法则的意义?
【参考答案】
有理数加减法则是学习初中数学运算的基础,是引入整式、分式的准备知识。有理数加减法则的正确掌握有助于拓展学生的数感,是学习有理数乘除法前提,并且直接影响整式分式运算的学习。

第3题:

若分式1/(x-5)有意义,则实数x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


正确答案:

分析:由于分式的分母不能为0,x-5在分母上,因此x-5≠0,解得x≠5。
答案:
涉及知识点:分式的意义
点评:初中阶段涉及有意义的地方有三处,一是分式的分母不能为0,二是二次根式的被开方数必须是非负数,三是零指数的底数不能为零。
推荐指数:★★★

第4题:

初中数学《三角函数》
一、考题回顾



答案:
解析: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参考答案】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学和谐的完美统一。基于此,本节课采用讲授法、练习法、小组讨论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本节课教学重点是三角函数定义及概念的学习,并且需要结合题目适当练习,因此讲授法结合练习法的方式非常适合本节课的教学。并且小组讨论法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讲解完正弦的概念后再结合图示,学生通过讨论的形式能够正确总结出正弦的表达式,也便于学生养成乐于与人养成合作的良好心态。

第5题:

初中数学《分式方程》
一、考题回顾
题目来源:5月19日 上午 四川省 面试考题
试讲题目
1.题目:分式方程
2.内容:



3.基本要求:
(1)教学中注意师生间的交流互动,有适当的提问环节,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2)要求配合教学内容有适当的板书设计。
(3)请在10分钟内完成试讲内容。
答辩题目
1.分式方程产生增根的原因是什么?
2.你是如何突破本节课的难点的?


答案:
解析: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答辩题目解析】
1. 分式方程产生增根的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
在分式方程中,若整式方程的解使得分式方程的分母为0,那这个解即为分式方程的增根。产生的原因是在求解分式方程的时候,第一步去分母两边同时乘以各分母的最简公分母,这个最简公分母有可能为零,若整式方程的解使得这个最简公分母为零,则该分式方程有了增根。
2. 你是如何突破本节课的难点的?
【参考答案】
本节课的难点是分式方程产生增根的原因。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一步步铺垫,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先是在解两个分式方程的时候均强调要进行检验,在学生在检验完第二个分式方程的解之后发现该解使得原分式方程的分母为零,我会进行引导学生发现这个整式方程的解不是原分式方程的解,顺势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并提示将两个分式方程的求解步骤放在一起进行比较观察,通过这一系列的铺垫加引导,最终学生能够发此案分式方程产生增根的原因。期间我会给出这样的问题:“求出方程的解之后,还有什么步骤需要完成?”、“那 还是不是原分式方程的解?”、“为何化成整式方程之后求得的方程的解使得原方程的分母为零?”来引导学生思考。

第6题:

初中数学《二次根式的运算》

一、考题回顾





答案:
解析:

第7题:

初中数学《科学计数法》
一、考题回顾



答案:
解析: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用多媒体出示图片,观察人口数、地球半径数和光的速度,提问:大家观察一下这些数字有什么样的特点?如何去简便的进行表示?
引出标题《科学记数法》。



【答辩题目解析】
1.如何用科学记数法表示近似数?
【参考答案】
在进行数的改写,规定了有效数字位数时,需使用科学记数法,从第一位非零数字开始算起,后面的都是有效数字,注意末尾的零也是有效数字,故可以用科学记数法表示近似数。
2.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你是如何设计探究科学记数法的书写形式的?
【参考答案】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采取讲授式、讨论式、启发式的教学方法。由上节课学习的乘方入手并指导学生独立探索、合作交流、分析归纳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回顾10的幂指数与运算结果中的0的个数关系,借助10的幂的形式来表示大数,从而引出科学记数法的概念。让学生通过多种感官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去,提升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程度,进而完成对科学记数法的学习。

第8题:

请教:2012年初中数学分式同步测试题第1大题第4小题如何解答?

【题目描述】

分式中是最简分式的有( )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正确答案:C

提示:最简分式是指分子、分母都没有公因式也就是不能约分,故选C;

最简分式就是分子分母没有公共因子,不能进行约分。显然第二个分式中分母可以拆成
X2+1)(X2-1)
与分子相约分

第9题:

初中数学《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一、考题回顾



答案:
解析: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引导学生复习勾股定理,并向学生提问:怎么画一个直角三角形?
预设:用三角尺。
提问:如果不用三角尺,怎么画直角三角形?并给学生出示古埃及人画直角三角形的情景,并引导学生思考:其中蕴含着什么规律呢?进而引出课题。
(二)探索新知
对于导入中的问题,教师可先引导学生思考3,4,5有什么样的关系?预设:32+42=52。
再继续出示几组数据:2.5,6,6.5以及4,7.5,8.5引导学生采用尺规作图。并观察做出的三角形的形状。
引导学生大胆猜想,得到: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a,b,c,满足a2+b2=c2,那这个三角形就是一个直角三角形。
提问:那怎么证明这个猜想是正确的?
引导学生采用尺规作图的方式,做出和已知三角形三边相同的直角三角形,利用勾股定理得出三角形的对应的三边相等,进而两个三角形全等,也就证明上述的猜想是正确的。
引导学生观察勾股定理和命题2,说说两个命题有什么样的关系?
预设:两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是相反。
进而给出原逆命题的概念。并给说明上述的发现也是一个定理,称为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提问:原命题正确,逆命题一定正确?
预设:对顶角相等,但是两个角相等,不一定是对顶角。
最后,师生共同得出:原命题正确,逆命题不一定正确,只有正确的逆命题才能叫做原命题的逆定理。
(三)课堂练习
判断由线段a,b,c组成的三角形是不是直角三角形。
(1)a=15,b=8,c=17;(2)a=13,b=14,c=15。
(四)小结作业
提问:今天有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课后作业1-3。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谈一谈勾股定理在初中教材中的地位?
【参考答案】
勾股定理是初中几何中几个重要定理之一。它揭示了直角三角形三边的某种数量关系。勾股定理是建立在三角形、全等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有关知识的基础之上,同时也是初三几何中解直角三角形及圆中有关计算的必备知识。更重要的是,纵观整个初中数学,勾股定理架起了代数与几何之间的桥梁。勾股定理在数学理论体系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在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中,应用极为广泛。就学生而言,对勾股定理学习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他们后续数学的学习。
2.教学过程中你主要设置了哪些问题,目的是什么?
【参考答案】
第一个问题:把一根长绳打上13个绳结,以3、4、5个结间距为边长组成的三角形中就有一个是直角。用这样的绳结组成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么?
设计意图:通过这样的古代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第二个问题:动手操作导入问题以及2.5,6,6.5;6,8,10能否组成直角三角形?根据以上结论能得出什么猜想?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动手探究提升综合实践能力,进一步根据事实作出猜想提升合情推理能力。
第三个问题:这个命题正确么?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对猜想进行证明养成良好的反思质疑的学习习惯并进一步提升演绎推理能力。

第10题:

初中数学“分式”包括三方面教学任务:分式、分式的运算、分式方程。

针对上述内容,请完成下列任务:

(1)分析“分数”在分式教学中的作用。(8分)

(2)设计三道分式方程题。(8分)

(要求:①分式方程能转化成一元一次方程;②三道分式方程题逻辑联系紧密;③三道分式方程题,由易到难,体现教学要求;④说明你的设计意图)

(3)指出解分式方程中所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4分)

(4)分析解分式方程时,可能产生增根的原因并设计一道相应的训练题。(10分)


答案: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数学教学设计内容。

第一:把握题干,将题目涉及相关理论进行完善并完整论述;第二:根据对教材的分析,设计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片段。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