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应当处理好“面向全 体学生与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的关系”, 论述数学教学中如何理解和处理这一关系。

题目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应当处理好“面向全 体学生与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的关系”, 论述数学教学中如何理解和处理这一关系。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简述对《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重视地理信息载体的运用”这一教学建议的理解。


答案:
解析:
地理图像以及地理视频、计算机网络都承载了大量的地理信息,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地理信息载体,丰富课程内容,优化教学活动。 教师要重视地理图像的利用,通过阅读、使用地理图像和绘制简易地图,帮助学生掌握阅读、观察地理图像的基本方法,逐步发展学生从地理图像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利用图像说明地理问题的能力。例如,可以引导学生对比不同地理景观图片来观察不同地区某一方面的地理特征.也可指导学生用地理语言描述或解释地理图像所反映的地理现象。
教师要积极利用地理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手段.优化和丰富地理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例如,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有关地域文化、区域旅游业发展等方面内容的教学,指导学生确定学习的主题,在网络上搜集相关的数据、文字、地图、图片、音乐、视频等资料,并进行取舍、整理、归纳,按照学生自己喜爱的方式制作成多媒体为载体的作品.并在班级内展示、交流。

第2题:

简述对《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关注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这一教学建议的理解。(12分)


答案:
解析: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两大重点。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素质教育区别于应试教育的根本所在。~
(1)首先要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具有一种巨大的推动力,可以激发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要使学生在将来的地理学领域中有所创新,就必须首先培养学生对地理的浓厚兴趣。~
(2)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
上课适当允许学生随时举手提出问题、讲出思想的火花;允许学生和老师争论;课堂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3)有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核心。没有思维的发散,就谈不上思维的集中、求异和独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应着重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对同一问题进行思考。例如:“如何把南极洲丰富的水资源运到撒哈拉沙漠,使其变为绿洲良田~~”“如何开采月球上的矿产资源~”“人类怎样向外星球移民~”“如何减轻巴拿马运河繁忙的交通~”等问题.十分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训练。~
(4)引导学生调查研究身边地理现象~
学生通过对身边地理现象的调查研究.不仅有助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而且也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例如:在学习了气候的有关知识以后,为了加深学生对气候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5)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
课堂上。地理教师要利用各种地理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些地理教学方法和手段主要是:①运用地图;②地理图表应用;③地理逻辑的应用;④教学内容密切联系实际;⑤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
(6)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地理课外活动~
作为地理教师,应该大力开展一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比如:组织各类兴趣小组(天文、气象、地震、环保、军事地理等)、举办专题讲座、参观调查、参加各种公益活动等。~

第3题:

不属于《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的教学建议是(  )。

A.对学生作业量化评价
B.营造激发学生创新精神的学习氛围
C.研究学生的学习方法
D.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

答案:A
解析:
《标准》中提出教学建议为:坚持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观;积极探索有效教学的方法;营造有利于激发学生创新精神的学习氛围;多给学生感悟美术作品的机会;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探索各种生动有趣、适合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健康乐观的心态和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标准》在评价建议中指出注重美术学习表现的评价。

第4题:

简要论述《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关于“课程内容”中“图形与几何”的主要内容。


答案:
解析:
“图形与几何”的主要内容有:空间和平面基本图形的认识,图形的性质、分类和度量;图形的平移、旋转、轴对称、相似和投影;平面图形基本性质的证明;运用坐标描述图形的位置和运动。

第5题: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请结合“探究浮力的大小”这一教学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
解析: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探究浮力大小的教学目标为“通过实验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用科学探究的方式去学习了解浮力的大小是基本的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的第一步:要想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先可根据生活中的经验去猜想其影响因素有哪些?
科学探究的第二步:根据以上的猜想我们得到,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可能与固体的密度、液体的密度、固体浸没在液体中的体积或固体浸没在液体的深度有关。那么教师就可以采用控制变量法(控制其他量不变,只改变要研究的单一量的方法)来设计实验去研究相关量的影响情况。
科学探究的第三步:根据实验的结果来分析讨论得出结论,物体在液体中所受的浮力大小,跟它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跟液体的密度有关。物体浸没在液体中的体积越大、液体的密度越大,浮力就越大。
通过探究浮力大小的一系列实验,我们可以看出用科学探究的方式去学习浮力大小的影响因素是课标中的教学目标,也是教师教会学生明白浮力大小的影响因素的教学方式。

第6题:

简述对《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选择多种多样的地理教学方式方法”这一教学建议的理解。


答案:
解析:
(1)要选择合适的地理教学方式。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年龄特征、学校条件以及教师自身特质来选择。
(2)要注意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以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如地图教学法、“模拟旅游”教学法、学科联系教学法等.还可以借助多媒体、网络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不断创新更适应教学的方法。
(3)由于当今义务教育阶段地理教学有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引导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体验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逐步掌握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方法。所以在地理教学方式方法上要坚持启发式教学原则,提倡探究式学习。

第7题:

“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科学素养”是《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基本理念之一,简述如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答案:
解析: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以学生终身发展为本,以提高全体学生科学素养为目标,为每个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提供平等机会,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学习科学的潜能得到发展。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有如下几种方法:
(1)重视基础概念、基本原理的掌握,发挥物理学史教学的优势,把历史引入教学中,把科学理论的建立、科学的发现过程、科技发明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贡献用生动事例展示给学生,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素养,增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怀疑和批判精神,培养创新能力。
(2)结合现实生活实例,加强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一方面,教学中应重视演示实验,并在演示实验中增加学生参与的力度。另一方面,要组织好学生的分组实验。学生的分组实验具有演示实验所不能替代的优点。
(3)关注科学前沿与物理教学相结合。物理学是一门实践科学,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学科,物理教学应当把最新的科学技术知识引入课堂。通过新知识的引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紧迫感和创新思维,以实现物理学的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4)实现物理教学与多学科的整合。尽管物质科学是科学的主要部分。但科学涵盖的范围很广,包括科学的方法、技能.不同的科学领域以及科学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不同的科学领域又包含物质科学、生命科学等。它们之间联系紧密,不可割裂。所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必须依靠多学科的整合。

第8题:

不属于《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的教学建议的是( )。


A.对学生作业量化评价
B.营造激发学生创新精神的学习氛围
C.研究学生的学习方法
D.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

答案:A
解析:
知识点:考生对《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教学实施建议的了解。《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教学建议主要包括:1.坚持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观。2.积极探索有效教学的方法。3.营造有利于激发创新精神的学习氛围。4.重视对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5.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6.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7.探索各种生动有趣、适合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教学手段。8.培养学生健康乐观的心态和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由此,选项中 B、C、D三项的理解都是正确的。

A项:对学生作业量化评价属于教学评价的相关内容。

第9题: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 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应当处理好“面向全体学生与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的关系”, 论述数学教学中如何理解和处理这一关系


答案:
解析:
教学活动应努力使全体学生达到课程目标的基本要求,同时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
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及时的关注与帮助;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并尝试用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要及时地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耐心地引导他们分析产生困难或错误的原因,并鼓励他们自己去改正,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对于学有余力并对数学有兴趣的学生,教师要为他们提供足够的材料和思维空间,指导他们阅读,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
在教学活动中,要鼓励与提倡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恰当评价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水平。问题情境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展开、练习的安排等要尽可能地让所有学生都能主动参与,提出各自解决问题的策略。引导学生通过与他人的交流选择合适的策略,丰富数学活动的经验,提高思维水平。

第10题:

论述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理解与处理好面向全体学生与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的关系。


答案: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课程标准中教学建议的内容。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