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在引导学生开展数学建模活动应注意下面3点()A、正确把握数学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B、明确数学建模课教学的重要意义C、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不要交流D、认真解读数学课程标准中的教学建议

题目

教师在引导学生开展数学建模活动应注意下面3点()

  • A、正确把握数学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
  • B、明确数学建模课教学的重要意义
  • C、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不要交流
  • D、认真解读数学课程标准中的教学建议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简述 数学建模教学 的基本要求。


答案:
解析:
数学,本身就是一种数量关系的模型。算术是现实生活中数量增减的模型,函数与微积分是运动连续变化的模型等。数学建模教学处理的问题具有很强的现实背景,在数学上又需要一定的深度(不能只套一个公式),要经过数学知识的综合运用,通过必要的修改,确实符合实际情境,建模过程才算完成。它可以是真实的科学数据导出的模型,也可以是一些已有的重要数学模型;可以是一节课,也可以是单元中心数学模型。

第2题: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将“( )、数学建模、数学文化”作为贯穿整个高中数学课程的重要学习活动,渗透或安排在每个模块或专题中,正是与创新能力培养的一个呼应,强调如何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A.数学探究
B.数学应用
C.数学思想
D.数学概念

答案:A
解析:

第3题:

教材和教学大纲是小学数学教学中最基本的教学手段,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主要物质依据,是小学数学教学中不可缺少的。()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参考答案:正确

第4题:

请认真阅读下列材料.并按要求作答。
请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1)结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本材料的教学应注重学生哪些方面的发展?
(2)如指导中年级学生学习本文,试拟定教学目标。
(3)依据拟定的教学目标,设计新授环节的教学过程。


答案:
解析:
(1)通过本材料教学可以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四个方面的发展。
①知识与技能: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乘法的过程,掌握乘法基础知识和基本符号。
②数学思考: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的乘法信息做出解释。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能运用乘法进行思考。
③问题解决:能在教师指导下,利用简单的乘法计算以往使用加法的内容。
④情感态度:了解可以用乘法计算某些加法运算,增强学生思维中运用乘法进行运算的意识。
(2)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乘法的意义,理解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运算,会运用乘法的知识进行乘法计算和解决生活中简单的求几个相同加数和实际问题。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养成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的好习惯。
(3)新授环节设计:
一、创设情景,复习旧知
以小精灵明明带我们去动物乐园.看见一群小动物.每个小动物身上还有一道算式这个情景引出:
1.口算下面各题。
2.复习用加法计算解决问题。
二、解决问题
(教师把握机会引出)
1.观察画面,收集信息。(有三堆木块,一堆20根,分别由三头大象来运)
2.分析信息,提出问题。(3堆木头运完后,问3头大象一共运了多少根?)
3.独立思考,解决问题。(预设方案一:20+20+20=60;预设方案二:20×3=60)
对明明提出的这个问题你能不能解决呢?想一想,把你的想法与同桌交流,然后解决它。
全班汇报、交流,教师板书(完善课题:用乘法计算解决问题)
三、运用
1.课件出示做一做中的情景图。
(1)点名提问从图中看到了什么?并提出问题,自己解决。汇报、交流提出的数学问题,然后再全班交流。
(2)引导学生得出:凡是求几个几相加的和是多少的问题都可以用乘法来解决,乘法比加法更简便。
2.联系生活实际.解决问题。
练习第1题,独立练习,然后汇报、说理。
练习第2题,独立练习,然后全班交流自己的想法。
四、梳理知识,总结升华
教师学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收获。作业:下课后继续提出用乘法计算的问题进行解决。
五、板书设计
用乘法计算解决问题
一共运了多少根木头?

第5题:

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标准都要求在数学学习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那么:
(1)说明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的必要性?
(2)组织学生开展探索活动应当注意哪些方面?


答案:
解析:
(1)数学知识的形成以及逐渐完善的过程中往往蕴涵着一定的数学思想。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选择适当的形式和素材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索。探索活动的重点在于积累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感悟基本的数学思想。活动中应注重激发学生好奇心,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有效地开展探索活动,一是要选择合适的问题。二是要整体设计、组织探索活动。 (2)组织学生开展探索活动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①鼓励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与他人合作交流。没有每个学生的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就缺乏基础;没有同伴问的合作交流,个人的思考有时难以深入。两者的有效结合就能使探索活动更有深度、指向数学的实质。
②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教师必须把握好学生自主探索活动的时间,给最终的归纳总结留有余地。教师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组织、引导学生开展探索活动的能力,提高探索活动的实效。
③为学生自主探索提供适当的空间。既要关注学生获得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探索的过程。
④处理好学生自主探索与教师示范的关系。对于学生的探索活动,教师不仅要给予启发、引导,而且应适时地进行归纳,总结阶段性结论,明晰进一步探索的思路。⑤合作交流的目的在于促进每一个学生的思考。对于进行自主探索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应给以具体的帮助、鼓励和指导,努力使他们也能参与探索活动并积极地思考。

第6题: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 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应当处理好“面向全体学生与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的关系”, 论述数学教学中如何理解和处理这一关系


答案:
解析:
教学活动应努力使全体学生达到课程目标的基本要求,同时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
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及时的关注与帮助;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并尝试用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要及时地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耐心地引导他们分析产生困难或错误的原因,并鼓励他们自己去改正,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对于学有余力并对数学有兴趣的学生,教师要为他们提供足够的材料和思维空间,指导他们阅读,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
在教学活动中,要鼓励与提倡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恰当评价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水平。问题情境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展开、练习的安排等要尽可能地让所有学生都能主动参与,提出各自解决问题的策略。引导学生通过与他人的交流选择合适的策略,丰富数学活动的经验,提高思维水平。

第7题: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将“( )、数学建模、数学文化”作为贯穿整个高中数学课程的重要学习活动,渗透或安排在每个模块或专题中,正是与创新能力培养的一个呼应,强调如何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A、数学探究
B、数学应用
C、数学思想
D、数学概念

答案:A
解析:

第8题:

《数学课程标准》的实施产生的影响包括()。

A、《数学课程标准》成为数学教材编写的指南

B、《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已经渗透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C、《数学课程标准》成为数学教学评价的主要依据

D、《数学课程标准》引起了数学家的广泛关注


参考答案:ABCD

第9题: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应当处理好“面向全 体学生与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的关系”, 论述数学教学中如何理解和处理这一关系。


答案: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课程标准中教学建议的内容。

第10题:

请认真阅读下列材料,并按要求作答。

请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1)结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本材料的教学应注重学生哪些方面的发展?
(2)如指导低年级学生学习本文,试拟定教学目标。
(3)依据拟定的教学目标,设计课堂新授环节。


答案:
解析:
(1)本材料教学可以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四方面的发展。
①知识与技能:经历直观认识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过程,了解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感受平移、旋转、对称现象,能初步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获得初步的测量、识图、作图等技能。
②数学思考:能运用生活经验,对长度信息做出解释,并学会用具体的单位数描述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
③问题解决:能在教师指导下,利用测量工具测量物体的长度。
④情感态度:在他人的鼓励与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够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数学活动。
(2)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目标: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形成相应的长度观念;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实际长度表象。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初步学会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尝试估测物体的长度,培养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活动中,进一步培养对数学的好奇心,增强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愿.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新授环节设计.
一、实践中认识厘米
(一)认识尺子
平时我们测量物体长度时要使用什么工具啊?课件出示尺子图,同时请同学们拿出直尺,仔细观察,你能在直尺上发现什么?结合课件进行说明。
1.刻度线。尺子上的这些竖线是厘米尺的刻度线,刻度线很整齐,排列得很均匀。
2.数字。(1)尺子上的数字中,这里的“0”在尺子上表示什么?(起点)
(2)结合课件加以说明,测量时,一般以“0”作为起点开始测量。其他的数字是尺子的刻度.几就表示从0到这个数之间有多少个长度单位。
3.长度单位的表示符号。
厘米尺上的文字“厘米”表示尺子上一个大格的长度是1厘米,“厘米”是一个长度单位,这个单位在国际上通用,用英文字母表示为“cm”。(板书:厘米cm)
(二)认识厘米
1.揭示课题。(板书课题:认识厘米)
2.认识1厘米。
(1)你知道1厘米是多长吗?请你在直尺上找出1厘米。
(2)学生汇报找法。(0~1之间、2~3之间……的长度)学生回答时结合课件进行。
(3)教师归纳:每相邻两个数字之间的距离都是1厘米。
3.感知1厘米的实际长度。
(1)同桌互相比划1厘米。
(2)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的长度。
(3)比一比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用1厘米比较田字格的宽和图钉的长。
(4)举例说一说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三)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
1.测量纸条的长度。
(1)学生讨论交流测量纸条长度的方法。
(2)学生分组测量纸条的长度,教师巡视。纠正不正确的测量方法。
(3)指生说一说是怎样测量的?测量时要注意什么?
2.课件演示: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边演示边解释:把刻度尺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纸条就长几厘米.也就是几个1厘米。
3.动手测量小棒的长度,然后指名学生汇报测量的方法和测量的结果。
二、练习中巩固新知
(一)读物体的长度(课件播放教材第4页“做一做”,适当补充)
1.读铅笔的长度。(0~8厘米)问:铅笔的长度有几个1厘米?
2.读橡皮的长度。(0~4厘米)问:橡皮的长度有几个1厘米?
3.读小刀的长度。(0~5厘米)问:小刀的长度有几个1厘米?
4.读小棒的长度。(3~12厘米)问:小棒的长度有几个1厘米?
(二)估测(课件出示教材第8页第1题)
先让学生估计物体的长度,再进行测量物体的长度。
(三)量一量(课件出示教材第8页第2题)
测量前先让学生估一估各物体的长度.再测量,看估得准不准。
四、小结中谈收获
今天这节课我们在活动中学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