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公司20×7年1月1日以银行存款购人乙公司10%的股份,并准备长期持有,采用成本法核算。乙公司于20×7

题目

甲公司20×7年1月1日以银行存款购人乙公司10%的股份,并准备长期持有,采用成本法核算。乙公司于20×7年5月2日宣告分派20×6年度的现金股利100000元。20x7年乙公司实现净利润400000元,20x8年5月1日乙公司宣告分派20×7年现金股利200000元。甲公司20x8年应确认的投资收益为( )。 A.0元 B.20000元 C.30000元 D.40000元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甲企业2008年1月1日,以银行存款购入乙公司10%的股份,并准备长期持有,采用成本法核算。2009年5月1日乙公司宣告分派现金股利300000元。甲公司2009年确认应收股利时应确认的投资收益为()元。

A20000

B30000

C40000

D45000


B

第2题:

下列有关长期股权投资的论断中,正确的有( )。

A.甲公司先购入乙公司20%股份具备重大影响能力,采用权益法核算,而后又购入乙公司40%的股份,完成非同一控制下的控股合并,后续计量方法采用成本法,但当初20%持股时的权益法出于可比性原则考虑应追溯为成本法
B.甲公司先购入乙公司10%的股份作其他权益工具投资核算,而后又购入乙公司50%的股份,完成非同一控制下的控股合并,则当初的其他权益工具投资应以其账面价值标准转为长期股权投资并于后续追加股份一并按成本法核算
C.甲公司先购入乙公司40%股份,具备重大影响能力,后卖掉乙公司30%的股份,剩余股份无法达到对乙公司重大影响,以当时的公允口径改按其他权益工具投资核算,且当初权益法下所有的其他综合收益同时转入投资收益
D.甲公司先购入乙公司80%的股份,属于非同一控制下的控股合并,后卖掉乙公司50%的股份,余下股份具备重大影响能力,则余下股份需将原成本法追溯为权益法核算
E.甲公司先购入乙公司6%的股份作其他权益工具投资核算,后购入乙公司20%的股份,达到重大影响能力,则当初的其他权益工具投资应以公允价值口径转为长期股权投资,且原“其他综合收益”需转入留存收益

答案:C,D,E
解析:
备选答案A,无需追溯;备选答案B,如果是金融资产转长期股权投资的,均应以公允价值口径转账,且差额作留存收益认定。

第3题:

下列有关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权益法以及金融资产之间的转换的说法中,正确的有( )。

A.甲公司先持有乙公司股份的20%,后又买了30%的股份,对被投资单位的影响程度由重大影响转为共同控制,仍应采用权益法核算
B.甲公司先持有乙公司股份的40%,具有重大影响能力,后又购得15%的股份,从而达到对乙公司的控制,应由权益法改为成本法核算
C.甲公司先持有乙公司60%的股份,具有控制能力,后卖掉了40%的乙公司股份,对乙公司具有重大影响,属于成本法转权益法,不应予追溯调整
D.甲公司先持有乙公司40%的股份,具有重大影响能力,后卖掉了30%的乙公司股份,不再具有重大影响能力,属于权益法转成本法,应予追溯调整

答案:A,B
解析:
选项C,应予追溯调整;选项D,剩余股权应作为金融资产核算,不再作为长期股权投核算,因此不会涉及权益法转为成本法的处理,也不需要追溯调整。

第4题:

(2012年)甲公司通过证券交易所取得乙上市公司6%的股份,对上市公司不具有重大影响,并准备长期持有,应作为长期股权投资按成本法核算。


答案:错
解析:
本题根据新修订的《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第二条:“本准则所称长期股权投资,是指投资方对被投资单位实施控制、重大影响的权益性投资,以及对其合营企业的权益性投资。”6%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与重大影响,应在《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准则进行规范。
本题在考试时点《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尚未修订时也是错误的,未修订前的《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把“三无”投资(对被投资单位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与重大影响,且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权益性投资)作为长期股权投资按照成本法核算。对于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与重大影响,但在活跃市场中有报价或公允价值能可靠计量的权益性投资在《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准则进行规范。

第5题:

甲公司通过证券交易所取得乙上市公司6%的股份,对上市公司不具有重大影响,并准备长期持有,应作为长期股权投资按成本法核算。(  )



答案:错
解析:
本题根据新修订的《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第二条:“本准则所称长期股权投资,是指投资方对被投资单位实施控制、重大影响的权益性投资,以及对其合营企业的权益性投资。”6%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与重大影响,应在《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准则进行规范。
本题在考试时点《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尚未修订时也是错误的,未修订前的《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把“三无”投资(对被投资单位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与重大影响,且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权益性投资)作为长期股权投资按照成本法核算。对于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与重大影响,但在活跃市场中有报价或公允价值能可靠计量的权益性投资在《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准则进行规范。

第6题:

下列有关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方法转换的说法中,正确的有( )。

A.甲公司先持有乙公司10%股份,作为交易性金融资产核算,而后又买了20%的股份,达到重大影响,原金融资产的公允口径加上追加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构成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成本,后续核算转权益法处理
B.甲公司先持有乙公司40%的股份,具备重大影响能力,而后又购得15%的股份,从而完成对乙公司非同一控制下的控股合并,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加上新增股份的初始成本认定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成本,后续核算采用成本法
C.甲公司先持有乙公司40%的股份,具有重大影响能力,后卖掉了30%的乙公司股份,不再具有重大影响能力,作为交易性金融资产核算,应以剩余股份的公允价值认定其初始成本
D.甲公司先持有乙公司60%股份,具有控制能力,后卖掉了乙公司40%股份,对乙公司具备重大影响能力,剩余股份应将原成本法口径追溯为权益法标准

答案:A,B,C,D
解析:

第7题:

甲企业2007年1月1日,以银行存款购入乙公司10%的股份,并准备长期持有,采用成本法核算。乙公司于2007年5月2日寅告分派2006年度的现金股利100 000元。2007年乙公司实现净利润400 000元,2008年5月1日乙公司宣告分派2007年现金股利200 000元。甲公司2008年确认应收股利时应确认的投资收益为( )元。

A.30 000

B.20 000

C.40 000

D.0


正确答案:A
应收股利累积数=100 000×10%+200 000×10%=30 000(元)
投资后应得净利累积数=0+400 0'00×10%=40 000(元)
2008年应确认的应收股利=20 000元,应恢复的投资成本2 10 000元,因此,应确认的投资收益=20 000+ 10 000=30 000(元)。

第8题:

甲企业2006年1月1 日,以银行存款购入乙公司10%o的股份,并准备长期持有,采用成本法核算。乙公司于2006年5月2日宣告分派2005年度的现金股利200 000元。2006年乙公司实现净利润800 000元,2007年5月1日乙公司宣告分派2006年现金股利400 000元。甲公司2007年确认应收股利时应确认的投资收益为( )元。

A.60 000

B.40 000

C.80 000

D.0


正确答案:A
应收股利累计数=200 000×10%+400 000×10%=60 000(元)
投资后应得净利累计数=0+800 000×10%=80 000(元)
2007年应确认的应收股利=40 000元,应恢复的投资成本=20 000元,因此,应确认的投资收益=40 000斗20 000=60 000(元)

第9题:

甲企业2004年1月1日,以银行存款购入乙公司10%的股份,并准备长期持有,采用成本法核算,乙公司2004年5月9日宣告分派2003年度的现金股利10万元,甲企业因此确认的投资收益为 ( )万元。

A.1

B.-1

C.10

D.0


正确答案:D
解析:2007年5月9日,乙公司宣告分派2006年现金股利时,甲企业应按投资持股比例冲减投资成本1万元,因而其确认的投资收益为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