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关于居住区规划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2007年真题)

题目
下列关于居住区规划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2007年真题)

A.居住区规模通常以居住用地规模作为主要标志
B.居住区的组成要素有住宅、道路和绿地三项
C.居住区规划总用地包括住宅用地和其他用地两大类
D.居住区按居住户数或人口规模,分为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三级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根据《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1993)的规定,下列关于城市居住区的竖向、管线综合与技术经济指标的基本要求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A.居住区的竖向规划,应包括地形地貌的利用、确定道路控制高程和地面排水规划等内容
B.居住区内应设置给水、污水、雨水和电力管线
C.居住区规划应有综合技术经济分析,综合经济指标项目应包括必要指标和可选用指标
D.采用分散供热居住区内还应增设供热管线

答案:D
解析:
采用集中供热居住区内还应增设供热管线。

第2题:

根据《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的规定,下列关于城市居住区内道路的基本要求表述中正确的是()

A:组团路的建筑控制线之间的宽度,无供热管线的不宜小于10m
B:居住区内主要道路可根据实际需要最多设置两个方向与外围道路相连
C:组团路建筑控制线之间的宽度,需敷设供热管线的不宜小于10m
D:居住区内道路可分为:居住区道路、小区路、组团路三级

答案:C
解析:
城市居住区内道路可分为居住区道路、小区路、组团路和宅间小路四级,其道路宽度应符合下列规定:居住区道路红线宽度不宜小于20m;小区路路面宽6~9m,建筑控制线之间的宽度,需敷设供热管线的不宜小于14m,无供热管线的不宜小于10m,组团路路面宽3~5m,建筑控制线之间的宽度,需敷设供热管线的不宜小于10m,无供热管线的不宜小于8m;宅间小路路面宽不宜小于2.5m。

第3题:

根据《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1993)(2002年版)的规定,下列关于城市居住区内道路的基本要求表述正确的是()

A:组团路的建筑控制线之间的宽度,无供热管线的不宜小于10m
B:居住区内主要道路可根据实际需要设置两个方向与外围道路相连
C:小区路的建筑控制线之间的宽度,需敷设供热管线的不宜小于14m
D:居住区内地道路可分为:居住区道路、小区路、组团路三级

答案:C
解析:
城市居住区内道路的基本要求:居住区内道路分为居住区道路、小区路、组团路和宅间小路四级,其道路宽度应符合下列规定:居住区道路红线宽度不宜小于20m;小区路路面宽6~9m,建筑控制线之间的宽度,需敷设供热管线的不宜小于14m,无供热管线的不宜小于10m;组团路路面宽3~5m,建筑控制线之间的额宽度,需敷设供热管线的不宜小于10m,无供热管线的不宜小于8m;宅间小路路面宽不宜小于2.5m。小区内主要道路至少应有两个出入口;居住区内主要道路至少应有两个方向与外围道路相连。

第4题:

居住区规划中,确定住宅建筑间距最主要的依据是( )。(2012、2007年真题)

A.通风要求
B.防止噪声要求
C.防火标准
D.日照标准

答案:D
解析:
建筑间距是指两栋建筑物外墙面之间的水平距离。建筑间距主要是根据所在地区的日照、通风、采光、防止噪声和视线干扰、防火、防震、绿化、管线埋设、建筑布局形式,以及节约用地等要求,综合考虑确定。住宅的布置,通常以满足日照要求作为确定建筑间距的主要依据。

第5题:

下列关于城市居住区综合技术经济指标的公式中,错误的是(  )。(2007年真题)



答案:A
解析:
A项,住宅建筑套密度(毛)=住宅建筑套数÷居住区用地(套/hm2);住宅建筑套密度(净)=住宅建筑套数÷住宅用地(套/hm2)。

第6题:

下列应用的技术标准中,标准名称与所属分类对应关系不正确的是( )。

A.《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
B.《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
C.《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D.《镇规划标准》

答案:B
解析:
B选项为“分类”基础标准

第7题:

下列关于项目逻辑框架分析的表述,正确的有()。[2008年真题]

A:逻辑框架专门用于规划和项目决策
B:逻辑框架法在规划和项目周期各阶段的管理中都起作用
C:在规划的项目实施过程中,逻辑框架法用于判断和分析特定的状态
D:逻辑框架法在项目研究中分为分析阶段和计划阶段
E:逻辑框架法专用于利益相关者分析

答案:B,C,D
解析:
A项,逻辑框架法在规划和项目周期各个阶段的管理中都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不仅用于项目的规划和决策。在规划和项目的管理与评价中,逻辑框架法用于判断和分析特定的状态,以确定为改进这种状态所需要开展的目标和活动;在规划和项目的策划和准备过程中,逻辑框架用于规划和项目的立项、评估和决策;在规划和项目实施过程中,逻辑框架法可以作为规划和项目实施过程监测和评价的主要管理工具。E项,逻辑框架法在项目研究中分为分析阶段和计划阶段,利益相关者分析只是逻辑框架分析的步骤之一。

第8题:

根据《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的规定,下列关于城市居住区内绿地的基本要求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A:新区建设绿地率不应低于30%,旧区改建不宜低于25%
B:应根据居住区不同的规划布局形式,设置相应的中心公共绿地
C:旧区绿地总指标的改造可酌情降低,但不得低于相应指标的60%
D:组团内公共绿地的总指标应不低于0.5m2/人

答案:C
解析:
旧区绿地总指标的改造可酌情降低,但不得低于相应指标的70%。

第9题:

下列关于居住区规划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

A.居住区规模通常以居住用地规模作为主要标志
B.居住区的组成要素有住宅、道路和绿地三项
C.居住区规划总用地包括住宅用地和其他用地两大类
D.居住区按居住户数或人口规模,分为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三级

答案:D
解析:
城市居住区通常称居住区,其规模有用地规模、建筑规模、人口规模。B项,居住区的组成要素主要有住宅、公共服务设施、道路和绿地。C项,居住区规划总用地包括居住区用地和其他用地两类。D项,城市居住区根据居住户数或人数,分为居住区、小区、组团三级。

第10题:

下列关于居住区规划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

A、居住区规模通常以居住用地规模作为主要标志
B、居住区的组成要素有住宅、道路和绿地三项
C、居住区规划总用地包括住宅用地和其他用地两大类
D、居住区按居住户数或人口规模,分为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三级

答案:D
解析:
城市居住区通常称居住区,其规模有用地规模、建筑规模、人口规模。B项,居住区的组成要素主要有住宅、公共服务设施、道路和绿地。C项,居住区规划总用地包括居住区用地和其他用地两类。D项,城市居住区根据居住户数或人数,分为居住区、小区、组团三级。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