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老师为了探究两种不同的教学模式对学生英语成绩的影响,于是在所教的甲乙两个平行班中分别采用两种教学模式进行教学研究。一段时间后再组织一次考试,分析两个班级考试成绩之间的差异,英语老师在上述研究过程中采用的是()。

题目
英语老师为了探究两种不同的教学模式对学生英语成绩的影响,于是在所教的甲乙两个平行班中分别采用两种教学模式进行教学研究。一段时间后再组织一次考试,分析两个班级考试成绩之间的差异,英语老师在上述研究过程中采用的是()。

A.观察法
B.访谈法
C.问卷法
D.实验法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在研究新旧两种教学方法的效果是否对学生的学习成绩有影响时,通常研究的班级是一个自然班,不能打乱原来的班级再重新组班,此时适合使用()。

A、非实验设计

B、准实验设计

C、真实验设计

D、纯实验设计


参考答案:A

第2题:

甲、乙两个班参加同一学科考试,甲班的平均考试成绩为86分,标准差为12分。乙班考试成绩的分布如下:

(1)画出乙班考试成绩的直方图。

(2)计算乙班考试成绩的平均数及标准差。

(3)比较甲乙两个班哪个班考试成绩的离散程度大? 


参考答案:

第3题:

在比较讲授法和讨论法的教学效果时,教师分别选用两个班级,一班采用讲授教学法,一班运用讨论法,两班学生在智力、学业基础等方面尽量保持均衡,期未时测量其成绩差异.这种研究方法属于().

A.观察法

B.实验法

C.个案研究法

D.调查法


正确答案:B

第4题:

请在Ⅰ、Ⅱ两道试题中任选一题 .... 作答。若两题都答,只按第Ⅰ道题的成绩计分。 Ⅰ.试述创造性的影响因素并结合实际说明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Ⅱ.阅读下述案例,按要求回答问题。 某研究者想探明教学方式与学生创新思维形成的关系,于是在一所大学随机选择同年级的 两个班并做等组处理。其中一个班作为实验班,另一个班作为对照班。实验班采用新的探究式 教学法实施教学,如以小组研究和情景模拟教学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对照班采用 常规教学方法实施教学。实验前后分别对该班进行了难度相当的测试。该班前后测平均成绩的 差异视为实验产生的效果. (1)写出该研究使用的随机抽样方法的名称。 (2)写出该实验的研究假设。 (3)写出该实验设计的名称,并用符号表示其格式。 (4)从实验设计方面分析该研究可能存在的问题。


答案:
解析:
Ⅰ. 【答案要点】 创造性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具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 个性品质。其影响因素有: (1)、智力因素,高创造力者都有高智力、高智力却不能有保证高创造力; (2)、人格因素,高创造力者具有思维的流畅性、独特性、变通性。敢质疑,富有幽默感等 特征。 (3)、环境因素,宽松的外部环境和正确的激励能促使内部动机发生作用,有利于创造性的 激发。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应注意如下几点: (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①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教师应给学生创造一个能 支持或容忍标新立异者或偏离常规思维者的环境;②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在可能的条 件下,应给学生一定的权利和机会,让有创造性的学生有时间、有机会干自己想干的事,为创 造性行为的产生提供机会;③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应使考试真正成为选拔有能力、有创 造性人才的有效工具,在考试的形式、内容等方面都应考虑如何测评创造性的问题。 (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①保护好奇心。好奇是创造活动的原动力,可以引发个体进行 各种探索活动,应给予鼓励和赞赏,不应忽视或讥讽;②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③ 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应重视学生与众不同的见解、观点并尽量采取多种形式支持学生以不 同方式来理解事物;④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非逻辑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成分,在 各种创造活动中都起着重要作用,贯穿整个创造活动的始终;⑤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 (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常用的方法有: ①发散思维训练。训 练发散思维的方法有多种,如用途扩散、结构扩攻、方法扩散与形态扩散等;②推测与假设训 练。这类训练的主要目的是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对事物的敏感性,并促使学生深入思考,灵活 应对;③自我设计训练。教师应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和知识经验,给他们提供某些必要的材料与 工具,让学生利用这些材料,动手去制作某种物品,学生通过实际的操作活动,完成自己的设 计;④头脑风暴训练。通过集体讨论,使思维相互撞击,迸发火花,达到集思广益的效果。 【评分说明】若有其他合理答案,也可酌情给分。 Ⅱ. 【答案要点】 答案要点: (1)这项研究的抽样方法是整群随机抽样。 (2)这项实验的研究假设是:“探究式教学方法可以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 (3)名称:随机分派控制组前后测设计 格式:R Ol X O2 R O3 O4 (4) 缺点:由于采用前后测,实验结果可能受到“测验的反作用或交互作用效果”因素的 干扰,以及“实验安排的反作用效果”,从而使实验的外在效度受到影响。

第5题:

张老师要比较讲授法和讨论法的教学效果,他分别选用两个班级。一班采用讲授法,二班运用讨论法,两个班的学生在智力、学业基础等方面基本一致,期末测验显示两个班的成绩有显著差异。张老师运用的研究方法是( )


A.观察法
B.实验法
C.个案研究法
D.调查法

答案:B
解析:

第6题:

把两个或两个以上年级的学生合编在一个班级,采用直接教学和布置、完成作业轮流交替的方式,在同一节课内由一位教师对不同年级学生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被称为( )。A.班级授课制B.分层教学C.小班教学D.复式教学


正确答案:D
复式教学是指把两个或两个以上年级的学生编成一班,由一位教师用不同的教材,在同一节课里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

第7题:

把两个或者两个以上不同年级的学生编在一个班级,由一位教师分别用不同的教材,在同一节课里对不同年级的学生采取直接教学和自主作业交替方式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是( )

A.分层教学
B.小班教学
C.复式教学
D.班级授课制

答案:C
解析:
题干描述的是复式教学的概念。

第8题:

把两个或两个以上年级的学生编在一个班的,由一位教师分别用不同的教材,在同一节课里对不同年级的学生采取直接教学和自动作业交替方式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是( )。

A.探究教学

B.小班教学

C.复式教学

D.分层教学


正确答案:C
复式教学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年级的学生编在一个班里,由一位教师分别用不同程度的教材,在同一节课里对不同年级的学生,采取直接教学和自动作业交替的办法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该教学形式可以节约师资力量、教室和教学设备等。

第9题:

李老师和张老师教初二四个班的语文。50多岁的李老师任教近30年,工作兢兢业业,对每篇精读 课文做深入细致的分析,课堂、课后让学生进行大量的练习,学生的基本知识扎实,考试成绩在四个 班中名列前茅。但是在教学研讨活动中,他明显感到他的教学方法落伍了。
年轻的张老师初涉教坛,思想活跃,大量采用活动式教学,如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编自导课本剧。 但是很多学生不当回事,学生嘻嘻哈哈,课堂热热闹闹,学生实际收获并不大。课后经常组织大量的文体活动。但学生考试成绩不理想,学校与家长也有一些不满。 李老师和张老师都很困惑。


请运用课程理论与新课程原理分析上述材料。


答案:
解析:
(I)李老师的做法能在短时间内把把各门学科的基本原理教给学生,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和继承人类经过实践活动、科学探索所获取的经验和科学知识;但却不能完全照顾到学生的需要和兴趣。李老 师的做法体现了传统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只管学,教学是向学生单向的‘培养’过程”,他更多 关注的是学科而不是人,这与新课程理念是相违背的。张老师的做法能够照顾到学生的需要和兴 趣,丰富学生个性的发展;但学生难以掌握完整系统的学科知识的体系。并不是所有的活动都能带 来教育价值,如果只为活动而活动,会极大影响教学效率和质量。在师生互动层面,李老师完全没 有体现这一点。而张老师则重点突出了这一点,二者的做法均有欠缺。并且,他们的做'法体现了他 们的教学方法、教学理念等是完全相反的,二者应相互结合、互取所长。
(2)新课程认为,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材料中两位老师的做法均未体现新课程倡导的这些理念,要进行课程改革首先就要改变教师的教 育理念。

第10题:

为了研究不同教学模式对学生代数成绩的影响,三位教师分别采用三种不同的教学模式执教三个班的代数课。这一实验研究中的自变量和因变量分别是

A.教师和学生
B.教师和学生代数成绩
C.教学模式和学生发展
D.教学模式和学生代数成绩

答案:D
解析:
自变量是指能够独立变化并引起因变量变化的因素、条件或者组合条件,自变量也被称为原因变量或者输入变量,因变量是由自变量变化引起的量,也称结果变量或输出变量。教育实验研究的目的是考察一个或几个自变量与一个或几个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题干中提到的实验研究中,研究不同教学模式对学生代数成绩的影响,“教学模式”属于原因(自变量,原因变量),其变化引起学生成绩的变化,因此学生代数成绩是结果(因变量,结果变量)。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