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建筑物抗震设防类别为丙类,所采用条形基础宽度b=2.0m,埋深2.0m,地基剖面如图9-5所示,场地土层勘察资料如表9-10所示。作用在基础顶面的竖向荷载标准值为Fk=450kN,荷载按地震效应组合计算。

题目
某建筑物抗震设防类别为丙类,所采用条形基础宽度b=2.0m,埋深2.0m,地基剖面如图9-5所示,场地土层勘察资料如表9-10所示。作用在基础顶面的竖向荷载标准值为Fk=450kN,荷载按地震效应组合计算。


试回答下列问题:
(1)进行天然地基基础抗震验算时,地基抗震承载力是( )kPa。
A, 240 B. 295 C. 316 D. 425

参考答案和解析
答案:C
解析:
因为持力层为黏性土层,故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为fak=200kPa,根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GB 50007—2002)第 5. 2. 4 条,具体步骤如下:
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为:
fa=fak+ηby(6-3)+ηdym(d-0.5)
= 200+0+1.6×18.0×(2-0.5)=243.2kPa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 —2010)第
4.2.2条,得地基抗震承载力:
faE=ζafa=1.3×243.2=316kPa。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某柱下独立基础的底面尺寸为1.6m×2.4m。上部结构传至基础顶面的荷载准永久组合值Fk=600kN,基础埋深d=2.0m,其余如图所示。



2.确定用于地基变形计算的基底中心附加压力p0最接近于(  )kPa。

A. 156.25
B. 158.25
C. 176.35
D. 196.25

答案:B
解析:
根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第5.2.2条第1款规定,当轴心荷载作用时,基底压力可按下式计算:



式中,Fk为相应于荷载效应标准组合时,上部结构传至基础顶面的竖向力值;Gk为基础自重和基础上的土重;A为基础底面面积。则基底附加压力为:



由此可知,B项数值最为接近。

第2题:

某建筑物按抗震要求为乙类建筑,条形基础及地基土的剖面见图。基础底面以下各土层的厚度、土性指标、标准贯入试验锤击数临界值及液化指数示于表。按地震作用效应组合计算时,作用于基础顶面的竖向荷载F=500kN。




1.本题的持力层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最接近于(  )kPa。

A. 213.5
B. 220.0
C. 243.2
D. 275.3

答案:C
解析:
根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第5.2.4条规定,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应按下式修正:fa=fak+ηbγ(b-3)+ηdγm(d-0.5)。
式中,ηb、ηd为基础宽度和埋置深度的地基承载力修正系数,由黏性土e和IL均小于0.85,查表5.2.4可得,ηb=0.3,ηd=1.6;则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为:fa=fak+ηdγm(d-0.5)=200+1.6×18×1.5=243.2kPa。由此可知,C项数值最为接近。

第3题:

某建筑物条形基础,受偏心荷载的作用(如图所示)。图中B=3.5m,埋深D=2.0m,若取1延米考虑,则(F+G)=480KN/m,偏心距e0=0.65m,问按照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地基承载力设计值至少为多少才能满足要求。


参考答案:

第4题:

某单层临街商铺,屋顶设置花园,荷载分布不均匀,砌体承重结构,采用墙下条形基础,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基础剖面、土层分布及部分土层参数如题图所示。



试问,建筑的场地类别为下列何项?(  )

A.Ⅰ类场地
B.Ⅱ类场地
C.Ⅲ类场地
D.Ⅳ类场地

答案:B
解析: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2016年版)第4.1.4条规定:覆盖层的厚度=1+4+1+15=21m>20m
因此计算深度d0取20m,平均剪切波速为,



根据表4.1.6(见题解图),场地类别为Ⅱ类。

第5题:

某柱下独立基础的底面尺寸为2.5m×2.5m,基础埋深2.0m,上部结构传至基础顶面的荷载准永久组合为F=1600kN。地基土层分布如图16所示。


A、5、0
B、5、3
C、5、9
D、7、6

答案:D
解析:
根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第5.3.7条和第5.3.8条规定,计算深度=b(2.5—0.4lnb)=2.5×(2.5—0.4×ln2.5)=5.33m。但第三层土的压缩模量较小,应继续向下计算。又2m<b=2.5m<4m,查表5.3.7得,△z=0.6m,故变形计算深度:=7+0.6=7.6m。

第6题:

某建筑物按抗震要求为乙类建筑,条形基础及地基土的剖面见图。基础底面以下各土层的厚度、土性指标、标准贯入试验锤击数临界值及液化指数示于表。按地震作用效应组合计算时,作用于基础顶面的竖向荷载F=500kN。




3.按抗震要求验算,基础的宽度不应小于(  )m。

A. 2.06
B. 2.00
C. 1.94
D. 1.81

答案:D
解析:
根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第5.2.1及5.2.2条规定,地基承载力需满足:基底处平均压力不应超过修正后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将上题计算得的地基抗震承载力的值代入以下公式即可求得基础宽度为:



说明满足抗震设计要求的基础宽度不应小于1.81m。

第7题:

某柱下独立基础的底面尺寸为1.6m×2.4m。上部结构传至基础顶面的荷载准永久组合值Fk=600kN,基础埋深d=2.0m,其余如图所示。



5.确定基底中心的最终变形量s最接近于(  )mm。

A. 65.4
B. 60.3
C. 58.2
D. 56.1

答案:D
解析:
根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第5.3.5条规定,计算地基变形时,地基内的应力分布,可采用各向同性均质线性变形体理论。由Es=5.5MPa,p0=158.25kPa>fak=155kPa,根据表5.3.5可知,内插得沉降计算经验系数为:



则可得最终变形量为:s=ψss′=1.15×48.8=56.1mm。由此可知,D项数值最为接近。

第8题:

某柱下独立基础的底面尺寸为1.6m×2.4m。上部结构传至基础顶面的荷载准永久组合值Fk=600kN,基础埋深d=2.0m,其余如图所示。



3.确定分层总和法算出的基底中心的地基变形量s′最接近于(  )mm。

A. 36.2
B. 43.5
C. 48.8
D. 50.3

答案:C
解析:
根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第5.3.5条规定,计算地基变形时,地基内的应力分布,可采用各向同性均质线性变形体理论。其最终变形量可按下式计算:







根据附录K表K.0.1-2可知,附加应力系数



计算如表所示。



故基底中心的地基变形量:s′=48.8mm。由此可知,C项数值最为接近。

第9题:

某建筑物按抗震要求为乙类建筑,条形基础及地基土的剖面见图。基础底面以下各土层的厚度、土性指标、标准贯入试验锤击数临界值及液化指数示于表。按地震作用效应组合计算时,作用于基础顶面的竖向荷载F=500kN。




2.在进行天然地基基础抗震验算时,调整后的地基抗震承载力最接近于(  )kPa。

A. 316.2
B. 330.4
C. 345.6
D. 382.3

答案:A
解析: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第4.2.3条式(4.2.3)计算,由黏性土fak=200kPa,查表4.2.3可得,地基土抗震承载力调整系数为:ζa=1.3,则调整后的地基抗震承载力为:faE=ζafa=1.3×243.2=316.16kPa。由此可知,A项数值最为接近。

第10题:

某柱下独立基础的底面尺寸为1.6m×2.4m。上部结构传至基础顶面的荷载准永久组合值Fk=600kN,基础埋深d=2.0m,其余如图所示。



1.确定地基变形计算深度zn最接近于(  )m。

A. 3.70
B. 3.90
C. 4.12
D. 5.20

答案:A
解析:
根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第5.3.8条规定,当无相邻荷载影响,基础宽度在1m~30m范围内时,基础中点的地基变形计算深度也可按下列简化公式计算:zn=b(2.5-0.4lnb)=1.6×(2.5-0.4ln1.6)=3.70m;在计算深度范围内存在基岩时,zn可取至基岩表面;当存在较厚的坚硬黏性土层,其孔隙比小于0.5、压缩模量大于50MPa,或存在较厚的密实砂卵石层,其压缩模量大于80MPa时,zn可取至该层土表面。故地基变形计算深度为3.70m。由此可知,A项数值最为接近。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