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建筑场地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0.2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二组,地下水位于地表下3m,某钻孔揭示的地层及标贯资料如表所示。经初判,场地饱和砂土可能液化,试计算该钻孔的液化指数最接近下列哪个选项(为简化计算,表中试验点数及深度为假设)(  )

题目
某建筑场地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0.2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二组,地下水位于地表下3m,某钻孔揭示的地层及标贯资料如表所示。经初判,场地饱和砂土可能液化,试计算该钻孔的液化指数最接近下列哪个选项(为简化计算,表中试验点数及深度为假设)(  )


A. 0
B. 1.6
C. 13.7
D. 19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影响液化判别标准贯入锤击数临界值的因素有下列哪些选项?(  )

A、设计地震分组
B、可液化土层厚度
C、标贯试验深度
D、场地地下水位

答案:A,C,D
解析: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年版)第4.3.4条规定,锤击数临界值与地震分组、地下水水位、标准贯入试验深度有关。

第2题:

某场地抗震设防烈度为9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40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三组,覆盖层厚度为9m。建筑结构自振周期T=2.45s,阻尼比ζ=0.05。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计算罕遇地震作用时建筑结构的水平地震影响系数值最接近下列哪个选项?(  )

A、 0.074
B、 0.265
C、 0.305
D、 0.335

答案:D
解析: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2016年版)表得:覆盖层厚度为9m,场地类别为Ⅱ类。

第3题:

列哪个选项所示的场地条件是确定建筑的设计特征周期的依据()
A.设计地震分组和抗震设防烈度 B.场地类别和建筑场地阻尼比
C..抗震设防烈度和场地类别 D.设计地震分组和场地类别


答案:D
解析:
.《建筑抗震规范》5.1.4.2表可知,场地的设计特征周期是按设计地震分组和场地类别确定的。

第4题:

某场地设计基本加速度为0.1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二组,建筑物采用筏形基础,埋深为3m,场地为砂土场地,地下水位为4.0m,在5.0m、10.0m、16.0m处的标准贯入锤击数的实测值分别为7、12、18,在三个深度中有(  )处存在液化可能性。(注: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A.0
B.1
C.2
D.3

答案:B
解析:

第5题:

某一高层建筑物箱形基础建于天然地基上,基底标高-6.0m,地下水埋深-8.0m,如图所示:地震设防烈度为8度,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20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为判定液化等级进行标准贯入试验结果如图所示,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 —2001)计算液化指数并划分液化等级,下列()是正确的。


答案:D
解析:

第6题:

某建筑场地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地基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二组,地下水位埋深2.0m,未打桩前的液化判别等级如表9-7所示,采用打入式混凝土预制桩,桩截面为400mm×400mm,桩长l=15m,桩间距s=1.6m,桩数20×20根,置换率ρ=0.063,打桩后液化指数由原来的12.9降为( )。

A. 2.7 B. 4. 5 C. 6.8 D. 8.0


答案:A
解析: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 —2010)第4. 4. 3条和第4. 3. 5条,
已知打桩后桩间土的标准贯入锤击数计算公式为:N1=NP+100ρ(1-e-0.3NP),则可得:
深度4m处,N1=5+100×0.063×(1-2.718-0.3×5)=9.89;
深度5m处,N1=9+100×0.063×(1-2.718-0.3×9)=14.88;
深度7m处,N1=6+100×0.063×(1-2.718-0.3×6)=11.26;
打桩后5m处实际系数大于临界系数,则液化点只有4m及7m两个,液化指数为:

第7题:

某建筑场地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三组,拟建建筑基础埋深2m。某钻孔揭示的地层结构,以及间隔2m(为方便计算所做的假设)测试得到的实测标准贯入锤击数(N)如图所示。已知20m深度范围内地基土均为全新世冲积地层,粉土、粉砂和粉质黏土层的黏粒含量(ρc)分别为13%、11%和22%,近期内年最高地下水位埋深1.0m。试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2016年版)计算该钻孔的液化指数最接近下列哪个选项?(  )


A、 7.0
B、 13.2
C、 18.7
D、 22.5

答案:B
解析: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2016年版)第4.3.5条规定,对存在液化砂土层、粉土层的地基,应探明各液化土层的深度和厚度,按下式计算每个钻孔的液化指数,并按表综合划分地基的液化指数;根据第4.3.3条可判断粉砂层为液化土层;根据4.3.4条计算液化判别标准贯入锤击数临界值。

第8题:

某建筑场地位于地震烈度7度区的冲洪积平原,设计基准期内年平均地下水位埋深2m,地表以下由4层土层构成(见题表),问按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进行液化初判,下列哪个选项是正确的?(  )


A、①层粉土不液化
B、②层粉细砂可能液化
C、③层粉土不液化
D、④层粉土可能液化

答案:C
解析:

第9题:

某场地为Ⅱ类建筑场地,位于8度烈度区,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30 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二组,建筑物自震周期为1.6 s,阻尼比为0.05,多遇地震条件下该建筑结构的地震影响系数为( )。

A 0.04
B 0.05
C 0.06
D 0.07

答案:D
解析:
Tg=0.40gTg<T<5Tg
地震影响系数曲线为曲线下降段,(ζ=0.05)αmax=0.24

第10题:

一承重墙条形基础埋深2m,基底以下为6m厚粉土层,粉土黏粒含量为9%,其下为 12m厚粉砂层,粉砂层下为较厚的粉质黏土层,近期内年最高地下水位在地表以下5m,该建筑所在场地地震烈度为8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2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勘察工作中为判断土及粉砂层密实程度,在现场沿不同深度进行了标准贯入试验,其实测N63.5值如图所示,根据提供的标准贯入试验结果中有关数据,请分析该建筑场地地基土层是否液化,若液化,它的液化指数ILE值是多少。下列与分析结果最接近的是( )。

A不液化
B ILE=7.5
C ILE=12.5
D ILE=16.0

答案:C
解析: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一2001)第4.3.4条和第4.3.5条计算

同理Ncr(7)=6.4
Ncr(10)=14
Ncr(13)=17
各测试点所代表土层的厚度di及中点深度hi权函数值Wi
5m处:
d1=(5+7)/2-5=5.5m
h1=5+d1/2=5.5m
W1=10-(h1-5)=9.5
7m处:
d2=8-(5+7)/2=2m
h2=8-d2/2=7m
W2=10-(h2-5)=8
10m处:
d3=(10+13)/2-8=3.5m
W3=8+d3/2=9.75m
W3=10-(h3-5)=5.25
13m处;
(17+13)/2=15m
d4=15-(13+10)/2=13.5m
h4=15-d4/2=13.25m
W4=10-(h4-5)=1.75
液化指数

更多相关问题